抗日戰爭時期,衛立煌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和八路軍接觸較多,所以親眼見證了毛主席的英明和偉大。
經過長期的思想斗爭,最終由蔣介石的臺柱子,變成了毛主席的親密朋友,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可以說,衛立煌和毛主席的交往和友誼,可以載入史冊了。
1938年初,抗日戰爭的烽火燃燒在神州大地,太原保衛戰剛剛結束,日軍集結4個師的兵力,幾十萬大軍來勢洶洶,妄想占領整個華北。
時任國民黨第二戰區的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為了阻止日軍南下,在太岳山一帶修筑工事,打算進行忻口戰役的第二次戰役。
在接下來的十幾天時間內,衛立煌帶領戰士浴血奮戰,雖然在正面打擊了日軍,但是在韓信嶺陷入被動局面,幾乎是腹背受敵。
就在十萬火急之時,朱德和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娘子關地區對日軍的交通進行破壞運動,配合衛立煌突圍。
最后衛立煌得到友軍的支持,把十幾萬大軍化整為零,巧妙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后來發現,他又被阻隔在敵后,真是禍不單行。
無奈之下,衛立煌只能進入呂梁山脈,但這里到處崇山峻嶺,想要轉移更是萬多困難,現在擺在他面前還有一條路可選:取道陜北。
從山西渡過黃河,然后從陜北西安到河南,這是最為安全和最為穩妥的路線,但到底要不要去陜北,他的顧慮很多。
一方面,雖然是國共合作,但蔣介石一直對毛澤東虎視眈眈,把陜北當做“土匪集結地”,如果衛立煌去陜北,必然要和毛澤東見面,引起蔣介石的猜疑也是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衛立煌作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曾經對蔣介石馬首是瞻,鞍前馬后,還殺害了很多共產黨人,現在去陜北豈不是“自討苦吃”?
衛立煌那幾日整日睡不著,經過復雜的思想斗爭,他決定:去延安。
主要理由有三:
第一,衛立煌此前和朱德彭德懷以及周恩來接觸較多,他認為共產黨人都是胸有若谷的人,更有全民抗戰的愛國精神。
早在忻口會戰之前,衛立煌就見過周恩來,周恩來熱情地握住他的手說:“我們十多年沒共事,現在變化真大,如今好了,我們又回到一條戰線上來了。”
周恩來的一句話讓衛立煌感動不已,他永遠無法想象,曾經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居然這樣謙卑地說話,衛立煌內心一股暖流。
與此同時,他在八路軍總部還見過朱德,那是1938年1月12日,衛立煌從臨汾到洛陽,在火車上遇到朱德。
他說:從朱德身上感受到了那種視富貴名譽為糞土,為國為民赴湯蹈火的斗爭精神,還有那種胸懷大志的高尚人格。
所以,朱德和周恩來身上表現出來的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讓衛立煌深信,毛主席也是這樣的人,這也正是讓衛立煌去延安的原因之一。
第二,衛立煌打心底佩服毛主席
在七七事變前,衛立煌早就聽說毛主席特別厲害,還曾閱讀了毛主席很多著作,在發表《論持久戰》之前,毛主席就寫過很多關于抗日戰爭的思想問題。
讀了毛主席的文章,衛立煌對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尤其是游擊戰思想深信不疑,甚至在抗日戰爭中多次借鑒,頻頻獲勝。
所以,為了近距離接觸到毛主席,衛立煌也打算去延安。
那天衛立煌的秘書,中共秘密黨員趙榮聲建議說:“我建議走陜北這條路,也是一個參觀延安的好機會,不需要很長時間,和毛先生(指毛澤東)見見面很好,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下次去延安就不容易了。”
正巧蔣介石致電衛立煌,通知他到洛陽開會,蔣介石的這封電令真是雪中送炭,恰巧打消了衛立煌的顧慮,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去延安了。
衛立煌告訴他的部隊說:“我們要去延安見見毛潤之先生,看看他打仗有什么好方法。”
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衛立煌要路過延安,馬上指示要專門組織人迎接衛立煌,規格一定要高。
畢竟衛立煌是第一個到延安的國民黨戰區長官一級的官員。
當時有很多人不滿意也不理解:“想當年,衛立煌的雙手上沾滿了共產黨人的鮮血,現在搖身一變成了貴賓,還要好吃好喝招待,這不像話。”
但毛主席說:“不敢如何,從抗戰大局出發,爭取這樣的國民黨將領,對整個國共合作有重要的影響。”
最后毛主席親自下令:“歡迎儀式一定要隆重,熱情,規格一定要高,同時此人的官氣很重,生活很考究,要注意照顧好他的生活。”
毛主席這樣對待曾經是敵人的客人,把延安很多有不滿情緒的小戰士們都感動到了,作為共產黨的領袖,毛主席的胸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衛立煌1897年2月16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城東郊的衛楊村,他的父親叫衛正球,是清朝的官員。
1914年初,17歲的衛立煌去漢口投親謀職未成,遂報考湖北陸軍學兵營,從此走上軍事生涯。
紅軍時期,曾受蔣介石之命,多次“圍剿”紅軍,所以這次去延安,衛立煌十分忐忑。
1938年4月17日,天剛蒙蒙亮,衛立煌便帶著部隊浩浩蕩蕩地從延水出發,經過延川縣,直奔延安。
在距離延安二十多公里的時候,衛立煌發現了驚人的一幕,他見到了墻上各種彩紙寫著標語,上面寫著:加強國共合作,團結抗日,歡迎衛副司令等。
這讓他震驚而感動,因為他第一次來延安,他設想的是,可能貼的是“打倒蔣介石”之類的詞,如今真是對共產黨人大為佩服。
到了延安后,毛主席專門出門迎接,這是對衛立煌的最高待遇,衛立煌馬上去握住毛主席的手:
“貴軍對日本作戰打得非常好,我十分敬佩,今天到延安,有機會向毛主席學習,我十分榮幸。”
毛主席說:“衛將軍第一次來,和八路軍友好合作,我們要沿著這種道路走下去啊。”
一句話讓,讓衛立煌動容了,短暫的含蓄后,衛立煌在抗大的副校長羅瑞卿的陪同下,參觀了延安的窯洞,還有用石頭做成的石桌等。
衛立煌之前聽說,蔣介石來到延安參觀了毛主席的窯洞后氣得一塌糊涂,如今衛立煌也終于明白了原因。
毛主席可以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創作指揮,這無論如何都是讓人想不到的。
看著眼前這一幕,他感嘆地說:“如果我們中國各地都像你們這樣搞起來,還愁打不走日本鬼子嗎?”
臨近黃昏,延安的軍民為衛立煌一行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當時來到歡迎儀式上的主要代表就有一百多人。
這種簡單而隆重的歡迎方式,衛立煌感受到了別樣的親切,尤其是延安的文藝節目,真是回到了家一樣的感覺。
晚上,毛主席和衛立煌兩人一同出去散步,這時看到一個老農民牽著一頭毛驢往山上走,然后笑著問:“衛將軍,我問你個問題,你說這毛驢上山,是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
這個問題一說,就把衛立煌給問住了,衛立煌戎馬半生,也曾騎馬馳騁沙場,但對于這個毛驢的問題,他是真的不知道。
所以衛立煌搖了搖頭,他也想到了毛主席會不會是暗指什么。
隨后毛主席說:“以我的觀察,毛驢上山時應該是先抬左腳,然后再抬右腳。”
衛立煌瞪著眼,想了半天還是不懂,毛驢固然是先抬左腳,但這又意味著什么呢?
毛主席停下來說:“日本軍隊就像一頭驢子,它又是踢又是咬,如果我和日軍作戰,就會先退避三舍,然后抓住它的尾巴,狠狠地在它屁股上刺一刀!”
聽完這句話,衛立煌茅塞頓開,早就聽說毛主席博聞強記,高瞻遠矚,今日一句話,衛立煌頓然明白了什么。
孫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道敵人先走哪一步,這直接決定了戰爭的勝敗。
衛立煌明白,毛澤東這是讓自己先摸清楚日寇的習性及作戰方法,之后揚己之長避己之短的對敵人發起進攻。
衛立煌說:“毛主席,您有什么需要,盡管說。”
毛主席告訴衛立煌,八路軍和貴軍聯合抗日,現在彈藥和醫藥急缺,沒有裝備怎么打敵人呢?
衛立煌和毛主席雖然剛剛見面,但二人談笑風生,一如故人之交。
第二天,衛立煌離開延安,毛主席囑咐幾人把衛立煌送了三十里地。
也正是毛主席和衛立煌的這次談話,衛立煌離開延安后,親自寫了手諭:
給十八集團軍步槍子彈一百萬發,手榴彈25萬枚。
寫完這個手諭后,他又加了一條:發給十八集團軍牛肉罐頭180箱。
在當時,牛肉罐頭是極其稀缺的,一般的部隊根本吃不上,整個第二戰區也才有幾百箱,而這次衛立煌給八路軍的這么多罐頭,足以得知對八路軍的友好。
此外據資料顯示,這批物資具體情況如下:
除100萬發七九口徑漢陽造步槍子彈、25萬枚手榴彈、180箱紅燒牛肉加黃豆罐頭外,還有3個師的夏裝、50部電話機、1部10門的電話總機和1部20門的電話總機,以及部分醫藥用品。
這次延安之行,對衛立煌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動搖了他對蔣介石的信念。
衛立煌早年曾誓死追隨孫中山,在東征中,他英勇果敢,身先士卒,如今面對國共兩黨,他一次次感受到了蔣介石的陰暗。
甚至有想要加入共產黨的想法。
隨后,蔣介石的一個命令,讓他徹底看出了蔣介石的心思。
這次去延安后,衛立煌和八路軍多次合作作戰,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正因為如此,蔣介石對衛立煌十分不放心。
擔心衛立煌背叛自己,便讓衛立煌出國考察,實際上把他脫離了部隊。
1946年,蔣介石發動內戰時,衛立煌夫婦從上海出發,去了國外。
不料,一年后,蔣介石因為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急電衛立煌回國,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
衛立煌從大局出發,當初就不同意內戰,如今大權在握,他在擔任東北剿總司令期間,一直沒有大規模出兵,一直是在防御。
實際上,是對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等人的極大信賴。最后衛立煌按兵不動,東北幾十萬國民黨大軍被消滅殆盡。
又一年后,遼沈戰役結束,蔣介石損失慘重,得知衛立煌按兵不動,馬上決定處決衛立煌:“東北剿總司令故意錯失戰機,罪加一等,撤職查辦。”
僅僅一個月后,衛立煌就被蔣介石關押了起來,縱然對衛立煌極其不滿,但是在整個戰場上,蔣介石已經不能控制,可以說兵敗如山倒。
1949年渡江戰役前,衛立煌曾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寫過一封信,他說:
弟自沈陽南旋,行動不可自由,諒早洞悉。唯念老母現在八十有五,弱弟奄濤,率同子侄數十人,在肥侍養。茲值解放大軍到達,望電知軍政領袖,加意保護,免受驚恐。
意思就是,我還有80歲的老母親和家人,希望給予保護。
衛立煌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并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朱德的批準,畢竟現在他還是國民黨將領,在戰場上誰會管這些兒女情長。
不料,朱德把這件事和毛主席商量,毛主席親自給鄧小平發電,并說:轉告合肥縣政府,對衛立煌的家屬予以保護。
衛立煌因為身不由己,一直在香港“隱居”,得知毛主席親自保護他的家人,他表示在有生之年,一定會報答這份恩情。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衛立煌得知這個偉大的消息徹夜難眠,他不顧生命危險,偷偷給毛主席發去了祝賀的電報。
另一方面,蔣介石多次派人去香港勸說衛立煌,乘船去臺灣,但衛立煌都一次次表示拒絕,他的愛國之心希望祖國統一之意赤誠可見。
1954年,衛立煌就香港各大報紙刊載的關于祖國統一的文章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在講話中說,愛國的中國人就應當這么說,解放臺灣,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不好!
這些言論很快就傳到了北京,周總理拿著資料去毛主席辦公室商量,覺得衛立煌的愛國思想很好,現在是回來的好時候。
毛主席對此表示贊同,也希望衛立煌來北京,為此還給衛立煌發去了電報。
衛立煌得知后,泣不成聲:“我愿意用我的后半生報效國家,我什么都不要,只讓我回去就好。”
1955年春,衛立煌夫婦回到大陸,來到北京,4月25日午后,衛立煌接到通知,毛主席要見他。
上次見面還是17年之前,衛立煌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當他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緊緊地握住了毛主席的手,他表示毛主席對他的這份恩情,無以為報。
毛主席安慰著衛立煌,希望他為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隨后,在毛主席的關心下,黨和政府給予了衛立煌很高的榮譽:
他先后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
這是衛立煌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但命運無情,僅僅兩年后,衛立煌被查出糖尿病,幾天后又被查出心臟病,甚至搶救了好幾次。
衛立煌為了革命事業戎馬一生,如今積勞成疾,只能躺在病床上。
1958年9月,毛主席召集第15次最高國務會議,衛立煌因病未能參加,周總理日理萬機,讓夫人鄧穎超去看望衛立煌,并帶去了一束花。
衛立煌躺在病床上留下了干癟的眼淚,他說:“鄧大姐親自來看我,真是愧不敢當啊,我雖然臥病在床,一定會盡我所能。”
不僅如此,他還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表示愿意為祖國統一奉獻自己,解放我國領土是我國人民的神圣權利,任何外力不能干涉。
但衛立煌病情嚴重,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因病搶救無效去世,享年63歲。
21日上午,公祭衛立煌大會在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行。在衛立煌的靈堂前,擺著毛主席送的花圈。
衛立煌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陳賡將軍去世后骨灰也安放在這里。
張治中致悼詞,評價他是一位“善始”、“善終”的“愛國軍人”,指出:“黨和人民記住衛立煌同志為人民做的好事,給了他以極大的信任和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