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何為戰爭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
何為戰爭的最高智慧?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全面抗戰之初,毛主席就醞釀了一個“陽謀”。為了一氣呵成完成寫作,毛主席在延安的窯洞里整整“閉關”了八天九夜。
這個“陽謀”石破天驚,無懈可擊,它讓日本天皇的親弟弟如夢初醒,情急之下,差點要了東條英機的小命。
毛主席在延安的窯洞里奮筆疾書
《論持久戰》全文5萬多個字,說的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部署、戰略階段等21個問題。
在這本書里,毛主席不僅把日本剖析得深刻細致、入木三分,不可思議的是,書中還有大量具體戰略戰術方面的內容。
通常情況下,這些內容應該屬于保密級別很高的機密文件。
可是,《論持久戰》這本書不但沒有保密,反而公開印發,大加宣揚。
《論持久戰》公開出版發行之后,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必讀之,普通老百姓群眾也趨之若鶩、爭相傳閱,一時間“洛陽紙貴”,一書難求;
國民黨人想要看,沒問題,送你一本,想要翻印多少,隨你的便,而且保證不收版稅,不告你侵犯版權;
日本人想看,也可以,不過,你要自己想辦法搞到這本書,你是偷,還是盜,我也懶得管你。
就這樣,《論持久戰》不脛而走,它說著驚天動地的大事,白紙黑字寫著抗日戰爭的戰略和戰術,不遮不掩、坦坦蕩蕩,干貨滿滿?,這就是毛主席的“陽謀”!
《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正一反?兩個方面,人類的智謀也有陰謀和陽謀之?分?。
“陰謀”是個貶義詞,它基于事實,卻以虛假的言行引導對方犯錯。
為了達到目的,“陰謀者”通常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拋棄憐憫心、羞恥心,違背人類基本的良知。
不過,“陰謀”早晚都會被揭穿,因為它必定會有破綻,因此有跡可循。
與“陰謀”相對的自然就是“陽謀”。
“陽謀”是褒義詞,它以“不影響別人、也不依賴別人、不背離人類良知”為前提,因勢利導地調配資源,通過自我完善,達成更好的結果。
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是一部“陽謀”的大集成。
三笠宮崇仁親王是日本天皇裕仁的弟弟,1943年,三笠宮以大本營參謀的身份來中國考察。
三笠宮崇仁親王
在中國考察的那段時間里,三笠宮看到、聽到了不少血淋淋、觸目驚心的事情,這一切跟他在國內聽到的截然不同。
在大感震驚的同時,三笠宮派人廣泛收集中國各方面要人的論著,希望有所收益。
其中,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是三笠宮最感興趣、也是最讓他震驚的一本書。
三笠宮驚奇地發現,這本書早在5年前就已經出版發行了,但是,作者竟然精準地預言了未來幾年的戰爭走勢。
三笠宮還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對日本了如指掌,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他這個日本親王。
毛主席?把?日本?看?穿?了?,把?這場?戰爭?看?透?了?,這?一切都讓三笠宮頗感意外,驚愕之余,三笠宮不由得如芒在背,坐立不安。
三笠宮認識到,仗打到這個時候,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遠遠不夠,更缺乏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了解。
發動侵華戰爭之前,日本人詳細研究過蔣介石等國民黨要員,卻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知之甚少。
有這么一個笑話,1941年,有個叫波多野乾一的日本人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延安水滸傳》。
在這本書里,波多野乾一居然把多位共產黨高級領導人與梁山好漢對應了起來,比如,以朱德對應玉麒麟盧俊義,以周恩來對應智多星吳用,以彭德懷對應大刀關勝。
更加不靠譜的是,在介紹毛主席的時候,波多野乾一配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毛澤東”頭戴一頂禮貌,面相富態,像極了一個腰纏萬貫的大老板。
真假對比圖
而毛主席在延安的生活十分艱苦,營養嚴重匱乏導致他體態偏瘦,另外,毛主席從來就沒有留過大胡子。
波多野乾一顯然是張冠李戴,除此之外,日本人更不了解毛澤東的智慧。
毋庸諱言,1938年,大多數中國人是悲觀絕望的,許多人一度認為?日本是?不可戰勝的。
那是因為,從全面抗戰開始,不到10個月時間,北平、天津、上海、太原接連淪陷,日寇還在不斷進攻其他地區。
就在這個時候,彪炳史冊的一本書問世了,在這本書里,毛主席自信地告訴大家:這場戰爭我們贏定了!
論持久戰
如何打贏這場戰爭?
毛主席告訴大家,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要做什么。
不但如此,毛主席還告訴大家“應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么做”。
最后,毛主席得出結論:中國必將戰勝日本!
這就是著名的《論持久戰》。
后來的事實證明,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像一本劇本,他提前預測到了戰爭的走向,安排?了?劇情?,按照這個劇本走一遍,這本戲也就完美收官了。
在當時的中國人眼里,日本“國富民強”,日本軍隊也?比中國軍隊強大得多。
而三笠宮非常清楚,日本的強大只是一種假象,在這種假象背后暗藏著巨大?的危機。
事實上,日本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就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發動侵華戰爭,日本把有限的物資撥給了軍隊,導致國內許多人吃不飽肚子。
即便如此,在華日軍的物資(尤其是糧食)供應仍然非常緊張。
一句話,那時候的日本是一個因為貧窮而“瀕臨死亡的帝國主義”,更像一個餓得兩眼放綠光的野獸、怪獸。
侵入中國之后,這個野獸、怪獸的獸性完全釋放了出來,他們殺人、放火,搶劫、強奸,無惡不作。就連中國老百姓圈養的雞、放養的羊都遭了殃。
下面是一張流傳頗廣的老照片,在“掃蕩”行動中,一個日本兵搶了老百姓兩只雞,過不了多久,這兩只雞就會成為日本兵的腹中餐。
這是那個年代侵華日軍的真實寫照。
老照片 侵華日軍
當時,別看日軍這個時候已經占領了小半個中國,卻面臨著戰線太長、國庫空虛、國力即將因戰爭而枯竭的窘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只能指望速戰速決,要想速戰速決,那就要尋找中國的主力部隊進行決戰。
在戰略防守階段,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力主“采取運動戰為主,陣地戰、游擊戰為輔的方式,避免和日軍主力決戰”。
可惜,國民黨方面卻固執己見,頑固、錯誤地打陣地戰、大會戰、大決戰,以己之短攻敵之長,這樣的打法“正中日本人下懷”。
隨著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日軍占領的中國領土越來越多,日軍的兵力也就越來越分散。
這個時候,日本人的頹勢已經初步顯露出來,中國有廣袤的國土,有不甘于當亡國奴的四萬萬民眾,這種優勢是日本沒辦法復制的。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這樣寫道:
“此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內,敵人的企圖是保守其占領地,并組織偽政府,從中國人民身上盡量搜刮東西。”
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的偽政府果然成立了,他們打著“曲線救國”的幌子招搖撞騙,同時幫日本人大肆搜刮中國的資源,想要實現其“以戰養戰”的企圖。
這個情況,毛主席早在兩年前就寫在《論持久戰》里面了。
在作出這個預判之后,毛主席也開出了治療這種惡疾的“藥方”:“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毛主席在抗大作《論持久戰》報告
針對日軍軍糧短缺的問題,中國軍民搞起了“堅壁清野”,一顆糧食都不留過日本鬼子;
針對日軍兵力空虛的現狀,八路軍、新四軍跟日軍打開了“地道戰”、“地雷戰”、“蘑菇戰”、“麻雀戰”……
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打得風生水起,打仗場面雖然不大,對日本鬼子的傷害卻不小。
八路軍、新四軍神出鬼沒,今天打死幾個日本兵,明天又打死幾個日本兵,搞得日本兵提心吊膽,生不如死。
這就是毛主席在《論持久戰》里大寫特寫的“敵后游擊隊”,對日本兵來說,這種打法好比“鈍刀子割肉”,如此煎熬,還不如一槍崩了來得痛快。
有不少老鬼子在回憶錄里寫道,“寧愿跟國民黨軍打幾次大會戰,也不想跟八路打'治安戰’”。
接下來,日軍被中國戰場拖住了雙腳,又開始向東南亞擴張,甚至向美國發起了挑戰。
日本人的這個策略又被毛主席預估到了,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寫得清清楚楚:
“日本將會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甚至爆發新的戰爭?!?/span>
日本的侵略戰爭越打越大,日本的經濟也就崩潰得越來越快,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美國對日宣戰,進一步加快了日本資源的消耗速度。
到了戰略反攻階段,日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完全顯露出來了,無可奈何之下,日本把未成年的娃娃都騙上了戰場。
仗打到這個地步,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會意識到:日本人徹底失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認真研讀完《論持久戰》,三笠宮被毛主席徹底折服了,他曾經無比堅定的信念也隨之徹底動搖了。
三笠宮認為,這場戰爭已經打不下去了,如果一意孤行,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對?戰爭?結果?的的預言必將變成現實。
經過深刻反省,權衡利弊,三笠宮決定做兩件事。
三笠宮做的第一個事情:
1944年1月5日,三笠宮在中國派遣軍司令部發表了題為《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的?講話?。
在講話中,三笠宮談到了《論持久戰》中的一些內容,坦言“日本軍隊是無法與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對陣的”,“如果他們不能取得勝利,那將是又一個世界奇跡。”
三笠宮的講話可謂“驚世駭俗”,立刻在日本激起了軒然大波。
日本軍方迅速控制了輿論機器,直到1994年,三笠宮的那篇講話稿才重見天日。
三笠宮做的第二個事情:
三笠宮認為,如果除掉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自己擔任駐中國最高指揮官,這場侵略戰爭就可以被制止。
東條英機
然而,三笠宮畢竟太年輕了,他缺乏政治經驗,又沒能掌控軍方的權力,刺殺東條英機的行動最后“流產”了。
東條英機惱羞成怒,卻不敢在天皇面前造次,最后,裕仁天皇把三笠宮象征性地關了幾天,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此后,三笠宮仍然沒有放棄斗爭,一直站在日本右翼勢力的對立面,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反戰”。
1998年,我國領導人訪問日本的時候,當著中國領導人的面,時年82歲的三笠宮對當年的侵略戰爭表示了懺悔。
三笠宮說:“當年看過《論持久戰》之后,我就預料到那場戰爭的結果了-日本必敗無疑,因為那本神奇的書就是不可戰勝的陽謀?!?/span>
《論持久戰》為什么是“不可戰勝的陽謀”?
這是因為其順應天道、正大光明、坦坦蕩蕩,因為其料敵于先,謀敵在前,而且無跡可尋。
所以,“陽謀”要比“陰謀”高明得多、高級得多,也因此而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