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都喜歡漂漂亮亮的事物,現代女孩熱愛發出光亮的大鉆戒,以及金光閃閃的金手鐲,將愛美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從本質上來說只是礦物質和石頭沒有特殊之處,鉆石和金剛鉆相同。
前者因打磨光滑而價格飆升,一顆甚至能炒到上億元,成為無數女孩追捧的物品,尤其是在結婚時候成為代表忠貞的象征,除此以外還有裙子短袖等漂亮衣服,也是女人所追求的美麗,而古代女性喜歡的和現在不太相同,尤其是鞋子。
古代鞋子發展史
現在思想觀念開放鞋子主要以舒適為主,而古代鞋子的發展史可謂漫長,原始時期人像野獸一樣光腳行走,后來用獸皮裹腳;1989年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遺址中發掘出比較完整的木屐;
《周禮天官屨人》記載:“復下曰舄[xì],單下曰屨。”兩層底的叫舄單層的叫屨,貴族才能穿色彩鮮艷的鞋襪貧苦百姓受經濟條件約束,基本上只能以草鞋覆腳或者打赤腳,而發展到清朝時期女人的鞋是“花盆底”。
花盆底
《玉臺新詠》中說“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花盆底鞋也稱旗鞋,是清朝時期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底跟一般高5-16厘米,最高可達25厘米左右,整個木根用白布包裹旗鞋面料為綢緞上面繡著各色圖案。
由于鞋子長的像花盆,故而叫“花盆底”,踩在地上印記像馬蹄也被稱為“馬蹄底”。一般出現在清朝妃嬪腳上,是歷史上一個代表性物品。在清宮影視劇經常能夠見到。
眾多妃嬪逛后花園時是一道亮麗風景線,大家穿著不同腳上的花盆底也不同,走起路來婀娜多姿。
作用
關于花盆底鞋的作用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野果蘑菇等等作為食物,但山上不僅有果子還有蚊蟲,而果子生長的地區很容易被蛇蟲鼠蟻叮咬。
腳是人體柔軟部位接觸大地,為了保護雙腳便在鞋底綁上木塊制作成不接觸地面的“高跟鞋”;還有說法認為滿族先民曾經為渡過一片泥塘奪回城池,在鞋上綁木塊成功奪回領地,為紀念此次戰役制作了花盆底鞋。
第三個作用是遮丑,滿清入關之前是草原牧民,他們長期在馬上戰斗號稱“馬背上得來的國家”,民風也比較開放所以女子沒有裹腳習俗。
而明朝已經形成“三寸金蓮”的審美,從小就將女孩的腳骨掰斷用布條裹起來,畸形審美觀影響到入關的滿人,他們也認為巴掌大的小腳更漂亮。
可惜的是很多女孩已經過了纏足年紀,為了讓一雙大腳看起來小巧玲瓏設計了“花盆底”,底部木塊看起來十分小,大腳蓋在裙子里看不到,比平底鞋更美觀。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方便皇帝。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帝王擁有絕對權利,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人員眾多,很多女人可能都沒見過皇帝一面就獨自終老,也有人侍寢一次就被打入冷宮。
除了寵妃以及皇后其他人中可能有皇帝不認識的。周朝相關文獻記載“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后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夫人坐論婦、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賓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寢。”
王后、嬪、世婦等等人數眾多,若是被皇帝偶遇還不認識就尷尬了,花盆底就是識別身份的輔助物品,等級不同花色樣式也不一樣,皇帝能憑借花盆底的花樣來判斷對方級別,不至于過于尷尬。
在這里花盆底鞋和指甲套是同樣作用,花紋長度鑲嵌珠寶都要按照品級制定,二者相輔相成皇帝基本上就能辨別對方是嬪還是世婦還是其他等級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