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寫秋,大多感傷哀怨,尤其是在南渡后,或因國破家亡,個人命運多舛,她借詩詞傾訴哀傷和郁悶,寫下幾多名篇佳句,讓后人感懷不已。
然而,這首《憶王孫》(一作《怨王孫》)詞卻一反常調,把秋景寫得清朗開闊。上半闋寫秋景,落筆于廣闊的畫面,寫出深秋的荷池景色和詞人對景物的主觀感受。
李清照畫像
從內容和格調上看,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郊游抒懷之作,重點著眼于詠嘆秋湖上的美麗風光。
暮秋時節,湖面上雖然已是風涼水冷,但在詞人筆下卻全無零落蕭條之感,反而別具一番情趣:疏紅余香,岸草沾露,蓮房結實,鷗鷺眠沙,一幅“無窮好”的湖光山色被凸顯。
解題:“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
詞的開頭“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首先交代了季節和景物,做的是客觀描述,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李清照詞
接下“一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說不盡,無窮好”,概括歸納了詞人當時的心境。
雖時值暮秋,但詞人并沒有因“紅稀香少”而悲嘆,相反,她所感受到的,湖水還是那么清湛,秋山還是那樣美麗,水光山色交相輝映,一切都是那樣親切、自然,有說不盡的美妙。
詞以婉曲為貴。沈義父《樂府指迷》說:“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
沈義父《樂府指迷》
但是,“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卻毫不掩飾,不僅用語直截了當,還用了“不盡”、“無窮”這樣的字眼,極言景色之美。
雖然用語直接淺近,與口語無異,卻仍饒有興味,成功地再現了抒情主人公開朗樂觀的內心世界,也把讀者帶入了那種怡然自得的忘我境地。
下半闋依然著重寫對荷池景色的描繪:“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用一句“蓮子已成荷葉老”一句,點出地點在湖上,時間是暮秋,既與上半闕“紅稀香少”一句暗接,又向下自然地引出了“青露洗,蘋花汀草”一句。
殘荷聽雨贊秋景
領略著眼前的秋色秋光,怎能不讓人心曠神怡?當與其告別之時,正在放情山水的詞人又怎能不依依難舍呢?
這一層意思,李清照并沒有直接表白,而是用了與上半闕“山光水色與人親”相類似的手法,用“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這樣幾句,婉曲道出。
李清照詞意
具體點染池上秋色,蓮子累累,露珠閃閃,沙洲上野花點點,鷗鳥雙雙棲息在沙洲上邊。詞人通過眠沙鷗鷺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對這清幽秋景感受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