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最典型的代表,一個是王維,另一個就是孟浩然了,兩人雖都是山水田園詩的集大成者,但風格與人生經歷卻又完全不一樣。如果你了解過孟浩然這一生的經歷啊,就會發現,他也算是一個奇人了,說他任性吧,又不盡然,說他靠譜吧,又做過傻事。他生在盛唐,早年也有一腔熱血,想要入仕做大官,可窮極一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望后,也不得不放棄了,最后歸隱,過上了閑云野鶴的生活,不過卻也因為歸隱而留下無數經典的詩作,不得不贊嘆此人的才氣了。
孟浩然,人如其名,浩然正氣,雖一生未入仕,但始終堅持自我,不媚世俗,一身文人風骨,引無數后輩以他為偶像。他出身于書香世家,早年想要入仕做官,漫游各地,廣交朋友,以求獲得引薦,也的確結實了很多人,例如當時做大官的張說。后來有一年,聽說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在洛陽,他就趕緊奔赴洛陽,希望能獲得機會,可還是一無所獲。
其實他也曾參加過科舉,那年孟浩然三十八歲了,奔赴長安參加科舉,可惜沒中,據說當時還寫了一首叫作《長安平春》的詩來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奈何不被上天眷顧啊,不過那一年孟浩然和王維認識了,唐朝兩大山水田園詩人就這樣碰頭了,還結成了忘年交,也不能說忘年吧,孟浩然也就比王維大了十一歲。雖然沒有中進士,但孟浩然依舊留在了長安,希望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機會也的確來了,然而孟浩然犯傻了,沒把握住這唯一一次的機會,最后徹底和做官無緣了。
因為早年和張說認識了,之后兩人關系一直都不錯,于是張說私邀他進內署,趕得早不如趕得巧,正好碰上玄宗來了。孟浩然聽說皇上來了,一時驚嚇竟然跑到床底躲了起來,張說不敢隱瞞,也正好想趁此機會把孟浩然引薦給玄宗,就如實稟報了,玄宗就讓孟浩然出來,恰好玄宗也是聽說過孟浩然的才氣的,就讓他賦詩一首,孟浩然就道:'北闕休上書,南才歸蔽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一聽'不才明主棄',玄宗就不高興了,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于是甩袖就走,自此,孟浩然的仕途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這樣看,孟浩然的臨場應變能力著實不咋地,不過,我倒覺得,這個故事可能是夸大了一部分,或許其中有什么誤會也說不定,如孟浩然這般想要入仕又不乏才氣的人,對著張九齡也能十分強烈的感嘆一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他有如此強烈的渴望,又是十分正氣之人,怎會第一次見到皇帝就被嚇得躲到床底下呢,還詠出那樣一首得罪皇帝的詩,即使應變能力再差,腦海中第一首出現的詩也不會是一首不想做官的詩吧,可見這個故事還是值得進一步推敲的。
孟浩然仕途算是結束了,但其實也帶了點自己的小任性,就好比說當時任襄州刺史的韓朝宗十分欣賞他,就請他參加宴飲并向朝廷推薦他,可是孟浩然覺得張九齡都沒能讓他入仕,于是對韓朝宗也不抱多大希望,就沒有赴宴;張九齡也曾將他招致幕府,不過沒多久,他還是選擇了隱居,自此,就開始了悠閑的田園隱居生活了。
早年到處游歷的生活雖沒幫他做上官,但也將孟浩然的大名遠揚,許多人都很欣賞孟浩然的才華,還因此收獲了好幾位鼎鼎有名的粉絲,最著名的莫過于詩仙李白了,李白就曾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對他風流瀟灑的品性十分推崇,并表示'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夸贊他有著高山般的品質,豁達高雅,讓人仰望。除此之外,他還作過《春日歸山寄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淮南對雪贈孟浩然》、《游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等詩,足見李白對孟浩然的喜愛了,尤其是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李白的名篇了,流傳千年而不衰。
孟浩然和王維也是跟要好的朋友,王維還曾為孟浩然作畫,后來孟浩然仕途無望離開長安時,還給王維留了首詩——《留別王侍御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去世之后,王維深感痛惜,作了首《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情真意切,讓人不禁潸然淚下。要說起來,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也算是孟浩然的好朋友了,當年王昌齡路過襄陽,去拜訪孟浩然,兩人把酒言歡,好不快活,可惜王昌齡走后不久,孟浩然舊疾復發,竟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一代文豪的隕落,多么令人遺憾的事情啊!
縱觀孟浩然的一生,或許還是縱情山水更適合他吧,他把游山玩水融進了詩里,創造了十分清淡而自然的詩風,將田園生活的舒適愜意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孟浩然帶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山水田園詩的奧妙之處。孟浩然的詩有著十分豐富的意境,更展現了唐代的審美觀,杜甫曾評價孟浩然的詩就說:'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可見其詩的清麗淡雅之感了。
古人已去,詩歌猶在,這個隱居的田園詩人,用自己的浪漫情懷為我們呈現了古人超然的情懷,縱然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甚滿意之處,但若始終熱愛生活,心中就有希望,閑暇之余,'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也是人生一大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