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源頭,《詩經》中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烹飪,再到食物裝盤盛放,都別有講究,而這嚴苛講究的背后,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民俗,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
《禮記》日:“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儀制度最早起源于飲食活動,始于對飲食的規范。由飲食而產生禮儀,這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一大文明標志。
周代時,人們早已諳悉飲食禮儀的重要文化功能。《周禮》規定,“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饗燕(宴)之禮,親四方之賓客”。
”饗燕之禮”共分為兩種,饗禮和燕禮,均指用酒宴來款待賓客的禮儀。
《儀禮·聘禮》載:“公于賓,壹食,再饗。燕與羞,俶獻,無常數。”
饗禮是天子招待諸侯的禮儀,場面比較隆重,多選在宗廟中舉行,飲宴中的食物也非常豐富,酒肉盡有,不過饗禮中的酒肉一般只作為擺設使用,通常賓主之間依尊卑次序,進獻結束后,大家就散場回家了。簡單地說,饗禮類似于我們現在出席的各種莊重的飲宴活動,只不過周朝時的飲宴活動,更強調地位尊卑次序。
燕禮和饗禮相似,只是燕禮通常是為特定對象而舉行的,如立了功勛的大臣,出使歸來的官員等對象。燕禮也是為了明君臣上下關系的飲食之禮,不過燕禮沒有那么多繁復的禮節講究,主要以飲酒為主。
嚴格說,饗燕之禮實際就是君主維護統治的一種社交手段。
周代禮樂包括了祭禮、御禮、朝禮、燕饗之禮等,這些在《詩經》中均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周朝時期,人們通過以思禮的飲食方式來傳達社會功能,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我們都知道,周朝時期實行宗法制,簡而言之,就是宗族內部之間的行為規范體系。周朝社會,已經有了明確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等級體制主要是建立在以血緣關系為基點而延伸出來的各級族長管理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相對的宗族關系。
周朝為什么實行宗法制?眾所周知,當年紂王正是因為輕視宗族,疏遠兄弟,才導致亡國。為此,到了周朝時,君主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尤為重視宗法制度。君主希望借宗法制讓兄弟、甥舅們在共享天下時,能夠有序地維護社會的安定。
《小雅·頍弁》寫道:
“頍者弁,實維何期?爾酒既旨,爾殽既時。豈伊異人?兄弟具來。蔦與女蘿,施于松上。未見君子,憂心怲怲;既見君子,庶幾有臧。”
原文翻譯
這是一首赴宴詩,看似寫赴宴時貴族們興高采烈的樣子,實則是反諷和訴苦。文中寫到貴族們都精心打扮聚在一起,興高采烈地享受著各種豐盛的美酒佳肴,但是在這歡喜的背后,沒有人看到君主的憂愁。句中用“蔦”、“女蘿”和“松柏”等植物的生長關系來形容君主和兄弟、甥舅、子侄等親戚兄弟是從屬關系,用了設問句來警醒人們,天子為大宗,親戚兄弟等小宗需要依靠大宗才能得到庇佑,生存。文中通過飲食來表現了宗法制度下的尊卑對應關系,強調了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性。
在古代,飲食不僅是一種個體的生理行為,更是一種社會活動,古人認為,飲食思禮,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達到“親親、尊尊”的目的。
“親親、尊尊”是什么?“親親”意思是要親近自己應該親近的人,即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表示當父親的應該慈善關愛孩子,做兒子的要學會孝順父母,當兄長的要友善……“尊尊”意思是要尊重應該尊重的人,君臣、貴族、平民都要講尊卑關系,講秩序和等級。“親親、尊尊”是周代立法的基本指導思想。
《小雅·棠棣》曰:“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這里描寫的是一場歡樂熱鬧的飲宴活動。桌上擺著各種用盤盞裝好的肉酒,兄弟們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把酒言歡,這到底是相親相愛、血脈相連的一家親呀。從中可以看出,早在古代,人們已經意識到飲食交際的重要性,通過邀請家族成員、宴請賓客到家里來聚餐,以此拉近宗族內部成員之間距離,增加彼此的情感,增強宗族的凝聚力。
酒宴
《詩經》不僅體現了禮制的內容,強調了人的飲食規范行為,還凸顯了禮樂文化的精神。自古以來,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記·樂記》曰:“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這里所說的并不只是單單指為了飲食而禮樂,更是指教化民眾百姓,讓其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惡,如何正直做人。
古代生活
《大雅·行葦》中說到:“曾孫維主,酒醴維醹,酌以大斗,以祈黃耇。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醴(lǐ):甜酒,臺背:背駝,壽考:長壽。句子的意思是說宴會主人是曾孫,為了給高壽的老人祝壽,特意斟上滿大杯的酒來給他慶祝。老人步履蹣跚,人們攙扶著他,服侍他……
文中看似描寫飲食活動的場景,實則是表敬老之禮,這說明在周朝飲食文化中,不但只是強調君臣、貴族平民之間的尊卑社會秩序、社會制度,還強調了尊老、敬老、愛老的精神文化。時至今日,這一傳統一直被延續和傳承著。
在古代,無論是祭祀、婚嫁、喪禮等都離不開宴飲活動,飲食文化是周禮的核心內容之一。《詩經》作為我國的第一部反映社會民情的詩歌總集,里面記載了很多飲食方面的內容。《詩經》中的飲食之禮體現在各方各面,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傳達社會功能。這種社會功能不單單是我們常見的維護尊卑有序的政治秩序以及和諧親睦的社會體系而已,它還表現在很多方面。《詩經》中的飲食活動描寫,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人們的飲食風俗習慣,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當時人們是如此通過飲食來促倫理道德的形成。總而言之,《詩經》的飲食不是局限于“溫飽”而已,它被賦予了許多社會功能內涵。
文 | 一木君
圖片 | 網絡 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