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盆子原是漢人的喪葬儀式,滿人出殯起杠時,多采用奠酒的葬儀。隨著民族融合的加深,滿人的喪葬禮儀逐漸被漢人同化,葬禮儀式上也開始有摔盆子的習俗。
葬禮上用的“盆”,正確名字應該叫“陰陽盆”,俗語稱“喪盆子”。由于國人習慣于“正話反說”,因此葬禮上的喪盆子也叫“吉祥盆”。
老北京人出殯起杠時,杠頭會高聲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緊接著跪在棺前扛幡的長子(或逝者晚輩)把一個帶孔的瓦盆摔碎。
摔盆是有講究的,如果死者為男性,孝子要用左手摔盆;如果死者為女性,孝子要用右手摔盆。“喪盆子”一定要摔碎,傳統習俗認為,“喪盆子”摔得越碎越便于死者攜帶。如果第一次沒有摔碎,也不能摔第二次(為了便于摔盆,人們會事先在摔盆的地方放一磚頭或石頭),要等后邊抬棺的人將其踩碎。
那么傳統葬禮上,為什么要摔盆子呢?關于葬俗摔盆子的說法,據傳是這樣的: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神志模糊,以至于不能超生。出殯時孝子準備帶孔的瓦盆,可以把“迷魂湯”漏掉,把瓦盆摔碎可以避免死者誤飲“迷魂湯”。
當地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去世后,會留下部分財產,繼承財產的兒子必須給死者摔盆。同時摔盆者也必須繼承死者的遺產。現實中死者如果沒有兒子,而侄子比較多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多個侄子爭搶摔盆的現象,其目的再明顯不過,那就是爭遺產。
葬禮上的“吉祥盆”是一種瓦盆,像個很薄的盤子,其直徑大約四寸左右。富裕人家到壽衣店鋪糊燒活時,就請店鋪給代加工了。壽衣店從磚瓦鋪買來瓦盆,刷上大白粉,畫上藍色的圓壽字或在周圍畫上祥云圖案,中心寫上“西方正路”字樣,儼然是個“青花盆子”。
同時還要把一塊沙板磚兩頭糊上白紙,外面糊上藍紙,成為一套書的形狀。上貼金邊紅簽,寫著“金剛經”。兩頭白地用筆畫上三條線,遠遠望去如同三本書,象征著“人生一世如三秋”,也有“連升三級”的寓意,摔盆時要在這塊磚上摔。
貧窮人家就直接到磚瓦鋪“請”個“吉祥盆”,即不摸色、也不畫線。出殯時隨便找塊磚或半塊磚即可。還有的用一塊新磚然后用大燒紙包一下即可。
有些老年人認為,用來摔盆的磚是功德磚、吉祥磚,說是用它給小男孩壓書,這個孩子必定“一品文章錦繡成”,可望“三元及第”;如果用之給小女孩壓活(刺繡、衣服、鞋帽之類的手工活),當必心靈手巧。如果給女孩坐著,謂之“開生磚”,可保女孩一生富貴、子孫滿堂。如果無子嗣者把這塊磚壓在炕席底下,能有“獲麟”之喜。因此很多看出殯的老太太往往爭著撿回這塊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