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詞,人們常遺憾“兒女情多,風云氣少”,這是事實,但另一方面,雖然從總體上說,詞中寫豪情不如柔情那么普遍,但卻始終是詞抒情中的一個亮點,甚至在某些階段還達到了蔚為大觀之勢。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詞集·敘錄》中說:“今茲所獲,有邊客游子之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志少年學子之熱望與失望,以及佛子之贊頌,醫生之歌訣,莫不調。”在敦煌詞中,就有一些愛國主題的作品。比如,《生查子》(三尺龍泉劍)是弘揚武將忠勇的,《定風波》(征戰僂未足多)是夸耀儒士謀略的,《菩薩蠻》(敦煌古往出神將)是表現敦煌本地將士渴望為國立功的等等。尤其是宋代,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深入,平靜的國家波瀾迭起,詞中也不再是個人的小世界,而是成為投影現實的一個舞臺。
敦煌
以寫豪情為風格的詞人不斷涌現,以宋代為例,在各個階段都有,第一期是宋太宗、真宗、仁宗時期的范仲淹、蘇軾、王安石、賀鑄等人,第二期是宋徽宗、欽宗、高宗時期的李綱、張元干、岳飛和“南宋四名臣”李綱、李光、趙鼎、胡銓等人,第三期是孝宗、光宗二朝的辛棄疾、陸游、張孝祥、陳亮、劉過等人,第四期是十三世紀上半葉的劉克莊,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等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被我們稱之為豪放派的,他們的詞許多是被我們稱之為豪放詞的。詞中充滿風云之氣,首先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唐宋詞中,豪情詞多出于宋代,是因為宋代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個很有特色的王朝。它分為北宋、南宋兩個階段共計三百二十年,國祚之長,秦代以后,僅次于漢(四百零九年),超過了唐(二百八十九年)、元(八十七年)、明(二百七十六年)清(二百六十七年)約占封建社會歷史的七分之一。
文天祥雕像
然而這樣一個貌似強大的王朝其實是一個軍事上的孱弱王朝。由于開國之君全力防止內部政變,加之收復燕、云的兩次戰役均告失敗,故在宋初即已形成“守內虛外”的指導思想,其后一直被奉為“祖宗之法”,對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侵擾,基本上都是采取守勢。故在這一歷史時期里,先后存在過遼、西夏、金及元等其他民族建立的若干政權。遼、金統治者常稱宋為“南朝”,宋則往往稱遼、金為“北朝”,所以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這又是一個南北朝互相抗爭、對峙的時代。它的上空布滿了風云動蕩之氣。同時,從內部來說,宋代是一個階級矛盾激化,迫使統治階級不斷進行改革的時代。
古代金國將領劇照
宋代朝廷財政負擔極重,為了防邊增加的大量軍費,為了綏靖而被迫支出數以十萬計的歲賜、歲幣和歲貢,為了維持皇室的奢靡生活和官員的優厚棒祿所需要花費的可觀錢物,都使得政府千方百計地向百姓們刮取錢物,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數不勝數,可謂“取財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加之準許土地自由買賣之后,不斷的兼并和殘酷的地租剝削,迫使農民不得不起而抗爭,以致從宋代開國初期直到北宋滅亡,人民起義的烈火不斷燃燒,從局部地區蔓延到較大范圍,從小股暴動演變為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南宋時期,民族矛盾雖然上升為主要矛盾,但因繼續加重的賦稅剝削集中落到了南方人民身上,起義仍然頻繁而廣泛。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愈演愈烈,使得許多有識見的士大夫知識分子深感危機的嚴重,由此而產生的興利除弊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要求也特別迫切,他們迫切要求改革,于是有了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
南宋戰火紛飛
如果說,北宋還是一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的話,那么,南宋就完全是一幅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的景象了,南宋后的外患歷史不用再贅言。詞中充滿風云之氣,還和詞人性格有關。如果性格中多英武之氣,創作中也自然會流露出豪情萬丈。與晚唐五代相比,宋代的詞人不只局限于王公大臣或風流名士,具有更為寬泛的身份。善于寫豪情詞的詩人,有許多是武士出身,同時又精通文墨,可謂文武、智勇雙全,他們以性格入詞,為軟媚無骨的女兒詞添入一筆筆陽剛氣。這一點和唐詩不同。唐邊塞詩多是岑參、高適、王昌齡等文人所寫的。在北宋詞壇總體上以陰柔美占主導地位的時候,賀鑄是其中少數幾個能寫豪情詞的詞人之一。根據史書記載,賀家七世為武官。鑄本人“儀觀甚偉,如羽人劍客”,“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氣”,“少時俠氣蓋一座,馳馬走狗,飲酒如長鯨”,其仕宦生涯也從武弁開始。
豪情詞的意境
他十七八歲以門蔭入仕,后二十多年來一直在低級侍衛武官的階梯上磨勘遷升,由右班殿直做到西頭供奉。然而,他并不純粹是一赳赳武夫。七歲起,他就從父學詩,書無所不讀,終至“老于文學,泛觀古今,詞章議論,迥出流輩”。宋王朝右文抑武,詞人有此文才,當然不滿意于武官的流品,后來因李清臣、蘇軾等名臣之薦,他改入文階,為承事郎,后來成為著名的藏書家和校勘學家,名列《宋史·文苑傳》,終于流芳百世。賀鑄文武雙全,秉性剛直,當初有貴人子監守自盜,他親自執杖責罰,直打到那紈绔子弟“叩頭祈哀”為止,其不阿權貴、嫉惡如仇的性格可見一斑。詞人的五代祖一岳州刺史賀懷浦與高曾祖—平州刺史賀令圖,都是在太宗雍熙年間宋遼戰爭中殉國的烈士。在民族斗爭問題上,詞人不墜門風,也持堅定的愛國立場仁宗朝以來,西夏黨項族政權頻頻入寇,缺乏戰斗力的宋軍屢戰屢北,朝廷只好向西夏歲納大批銀絹,換取茍安。王安石變法時期,整軍抗戰,邊防形勢一度改觀。
王安石銅像
但神宗死后,舊黨上臺,卻又推行妥協路線,公然主張將若干邊防要塞甚至戰略要地拱手奉送夏人正在此時,元祐三年(1088)秋,詞人懷著滿腔忠憤,在和州任上寫下了悲壯激越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成為其壓卷之作。其擲地有聲的詞句,不啻是對妥協派的強烈控訴。這首詞追憶少年時的豪俠,哀嘆十多年來的南北羈宦,歸結到西夏入侵,民族多難,自己身為甲士,有志報國而無路請纓,聲情激越,曲調悲涼,千載之下生氣猶凜凜然。這種題材,酷似《樂府詩集》中《結客少年場行》、《白馬篇》、《少年行》、《游俠篇》、《壯士篇》諸作。所不同者,前人樂府多因古題吟詠,且均以第三人稱敘述性口吻出之。
悲涼意象
當然其中也有寄寓了作者自身的報國赤誠,但假托他人,便不如以自己的喉管直吁胸中浩氣來得真切,賀詞感人之處,恰在于此。唐以來文人詞極少直接反映國家、民族大事,北宋邊患如此嚴重,但詞人筆下含有愛國、抗戰內容的作品,總共不過十余首。而像賀鑄這樣以戎馬報國為主題,并用第一人稱唱出的愛國壯歌,又只蘇軾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可相伯仲。蘇詞作于主戰派執政的熙寧年間故豪而壯,而賀詞作于妥協派當國的元祐時期,抑塞郁憤,尤具悲壯氣質,實開靖康以后愛國詞派之先聲。其余如《行路難》《將進酒》等亦是奇崛、豪放之作。南宋以來的豪放派詞人更是大多有實戰經驗。如岳飛一生戎馬倥傯,以“岳家軍”名震天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留下的詞僅三首,但都充滿愛國豪情,尤以《滿江紅》傳唱千古;李光、李綱、趙鼎、胡銓是南宋一代抗金的四大名臣,
戎馬報國
他們的詞都充滿著戰斗精神;李綱任東京留守兼親征行營使期間,張元干曾以僚屬身份積極參與抗金斗爭,并與金兵浴血奮戰張孝祥曾隨張浚積極用兵北伐;陸游不僅是張浚北伐的有力支持者,而且曾有過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身穿戎裝,親臨前線,馳騁于當時西北國防前線南鄭(漢中)一帶,寫下“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動人詩句。至于辛棄疾,更是一個殺敵英雄,他年僅二十二歲時便高舉義旗,聚眾兩千,毅然率部投歸當時的起義領袖耿京,擔任軍書檄文告的掌書記職務。在突然得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等殺害的消息后,他決然率五十輕騎襲入五萬人馬的金營,擒縛張安國,馳送建康斬首。這一“壯聲英概”使“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振奮當時朝野。正是有了實際的抗金斗爭和作戰經歷,這些豪放派詞人才能義憤在心,風云填胸,寫下驚天地、鬼神的豪邁詞篇。
陸游雕像
中國的知識分子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都渴望在有生之年為國家建功立業,而每每邊疆騷亂,敵患頻繁的年代,投筆從戎更成為一種光榮的夢想。唐代詩人楊炯曾寫下《軍行》,面對“烽火照西京”的景象,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對“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的戰爭場面無比向往,更表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決心。其實,這種心態是戰爭年代的知識分子的典型心態,尤其像南宋,國家被異族踐踏,山河破碎,遭受莫大恥辱的時候,正義的知識分子無不渴望征戰沙場,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陸游《謝池春》上片云:“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云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來誤。”辛棄疾的《阮郎歸》下片云:“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都是化用杜甫詩句“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辛棄疾人物繪圖
這樣的感嘆真真切切是一種切膚之痛。報國的渴望成為了一種空想,鐵馬冰河只能在夢中回顧,不想做誤身的儒生,卻只能用筆作劍,化詞篇為山水,馳騁自己的夢想。因為胸中有劍,哪怕是游山玩水也能看出戰斗力。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云: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峽束滄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斜陽
宋代的南劍州在今天的福建,這里有劍溪和樵川二水,環帶左右,雙溪樓正在二水交流的險絕處。要給這樣一個奇峭的名勝傳神,很不容易。作者緊緊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點,那就是“劍”,為“千峰似劍”的山作了全力的刻畫。而劍和山,又和作者融在一起。上闋一開頭,就像從天外飛來的將軍一樣凌云健筆,把上入青冥的高樓,千丈崢嶸的奇峰,掌握在手中,寫得寒芒四射,凜凜逼人閩粵的萬峰刺天,又仿佛像森羅的武庫。而在宋室南渡時,作者一人支柱東南半壁進而恢復神州理想,將其又隱然蘊藏于詞句里,這是何等的筆力。“人言”和“我覺”相呼應,上三句翻騰出劍氣上沖斗牛的詞境。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匯集在一起,給人以寒意逼人的感覺。
清寒景色
接下來“風雷怒,魚龍慘”,一個“怒”字,一個“慘”字,緊接著上句的“怕”字,從靜止中進入到驚心動魄的境界,字里行間,跳躍著虎虎的生氣下闋頭三句,盤空硬語,實寫峽、江、樓,詞筆剛勁中帶韌性,富錘煉之工。這是用柳宗元游記散文的文筆來寫詞的神技。“欲飛還斂”,由揚轉為抑,吻合著詞人從熾烈的民族斗爭場合上被迫退下來的悲涼心情。“不妨高臥,冰壺涼簟”,以淡靜之詞,勉強抑制自己飛騰的壯志。這時作者年已過了五十二歲,任福建提點刑獄之職,已是無從施展收復中原的抱負了。以下千古興亡的感慨,低徊往復,表面看來,情緒似乎低沉,但隱藏在詞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懷國事的憂憤。它跟江湖山林的詞人們所抒寫的悠閑自在的心情,顯然是大異其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