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蜀前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皆得仙道”,后兩代蜀王中,杜宇之魂化為杜鵑,啼血催耕,感動上天,最后成為鎮守天門的開明獸。
蜀人浪漫的思維以及豐富的文化想象力創造了這些神奇的仙化故事,而三星堆、金沙出土的文物則進一步驗證了成都作為仙源故鄉的說法
01
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妙的心靈世界……蜀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或許就是一個“神”字。而成都,作為神秘蜀文化永恒的故鄉,其來歷還要從古蜀五祖“得仙道”說起。
“古蜀”指的是秦并巴蜀以前巴蜀地區長達4500多年的文明史。
古蜀歷史上共出現過五位著名的君王,分別是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也就是所謂的“古蜀五祖”。
揚雄在《蜀王本紀》中寫道:“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這也就給了后人極大的想象空間。
對于古蜀第一位王蠶叢《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據說蠶叢的眼睛跟螃蟹一樣向前突起,所以被稱為“縱目”,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造型奇特的銅頭像,或許就是根據蠶叢部族的外貌特點創作的,由于他善于養蠶,被后世尊奉為蠶神。
蠶叢的部族最早生活在成都西北的岷山中,后來他率領族人南下定居成都平原邊緣,開創了第一個古蜀王朝。
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
傳說不知過了多少年,為躲避戰爭,一部分蜀人隨著一位青年來到一處柏樹林(今彭州)落腳,那里有豐富的銅礦、玉石還有陶土可供生活需用。
一些人發現林間有白鶴棲息,于是在青年的倡議下改稱部族為“柏灌氏”,那位帶領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舉為新的部落首領。
正如某些考古學家所言,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上有鶴的模樣,遺址很可能也跟柏灌部落有關。也有專家認為“柏灌”源自泊灌,意為該部落人民善于種植。
柏灌氏之后是魚鳧氏,這個名稱或許表明在當時沼澤密布的成都平原上,捕魚是一項重要的活動。
有個美麗的傳說:有位花鰱姑娘受蠶叢先王的旨意與魚鳧王結為伉儷,新婚之夜魚鳧王后嬗變為花鰱魚,由此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問題,時隔三載,魚鳧王為拯救百姓的苦難,與水怪決一死戰,最后嬗變為魚鳧鳥(魚老鴰)與自己心愛的花鰱王廝守永遠……。
傳說歸傳說,根據魚鳧遺址考古發現,此時的蜀人在淺丘上種植了許多農作物,并開采銅礦鑄造青銅器。
魚鳧像
魚鳧氏在西周時期衰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岷江上游的另一個部族——杜宇氏。
杜宇稱王之后號稱望帝,建都郫(今成都郫都區)。杜宇的故事傳奇而又曲折,包含酸甜苦辣,回味無窮。
杜宇勵精圖治,他不僅領導蜀人捕魚,還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廣泛種植各種作物,讓蜀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但是望帝晚年時,成都平原水患頻發,人們深受其害。此時從楚國來了一個叫鱉靈的人,望帝任命他為國相,負責治水事務。于是鱉靈帶領民眾鑿玉壘山,開金堂峽,導岷江水入沱江,終于使洪水消退。水患的問題得以解決,鱉靈在民眾中也建立了很高的威望。
望帝杜宇見狀,便按照當時的慣例,主動把君主之位禪讓給了鱉靈。鱉靈成為蜀地新的君主,號“開明”,又稱為“叢帝”。
望帝杜宇、叢帝開明像
望帝杜宇禪位之后,退居西山,死后化作了一只杜鵑,由于思念故土,整天叫著“不如歸去”,以至于嘴上都啼出血來,人們便稱它為“子規”。
地上有一種跟他同名的花叫做杜鵑花,據說就是他啼出的鮮血滴在地上變成的。這也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鵑”的由來。
還有一種傳說說,杜宇雖然離去,但他的魂魄不忍離開蜀地人民,于是化身為鳥,每逢春耕時節,日夜啼叫,催促人們播種,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
鱉靈稱王,號為叢帝,他的家族稱為開明氏。
鱉靈像
開明王朝是古蜀國最強大的時期,蜀人向西拓展到青衣(今雅安),向北同秦國爭鋒,曾攻克秦的南部重鎮南鄭。
這一時期古蜀國的青銅鑄造水準達到頂峰,玉器和黃金制品也為數不少,存留下來大量的精美器物。
此外蜀王開明九世把都城從廣都(今成都雙流區)遷到成都,從此之后,成都便正式成為了蜀地的中心。在古蜀的神話中,開明死后仙化上天成為了鎮守天門的開明獸。
02
“古蜀人的觀念里,人是有靈魂的,人死而魂不滅,蜀人眼中的天堂,往往是和飛鳥連在一起的”。
在著名歷史學家譚繼和看來,古蜀人是最具有羽化飛仙幻想和神仙式文化想象力的,他們把對祖先的崇拜和對自然的崇拜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羽化飛仙”的觀念。
羽人,源于中國古代早期的神仙思想,是指身長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飛的人。
最早見《山海經》載:“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書中描寫到了“羽民國”和“羽民”形象,并指出它的位置應在中華大地的東南和南方。
《山海經》中的早期羽人并非修練得道的神仙,是作為簡單的原始崇拜,把對鳥類的崇拜和人類對自身的膜拜結合在了一起。
作為遠古時代圖騰遺存及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之物,鳥與蜀族之關系極為密切,幾代蜀王直接以鳥為名,足以證明這一點。
此外三星堆文物以及金沙遺址中眾多的鳥形器物及紋飾圖案,更從考古發掘的角度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青銅大鳥頭
在三星堆全部鳥類造型文物中,這青銅大鳥頭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出土時,發現其勾喙口縫及眼珠周圍皆涂有朱砂。鳥頸部下端有三個圓孔,當作固定之用。
考古學家認為此器可能是神廟建筑上的裝飾物,也有可能安裝于某種物體之上,作為儀仗用途的象征標志。
此外,這件器物的造型與鷹和魚鷹頗為相似,或系蜀王(魚鳧)的象征?可能還具有蜀族族名、徽號意蘊?或許兼而有之?
人首鳥身像
這件人首鳥身像原鑄于青銅神樹樹枝端部,鳥身較短,在同坑出土的青銅神壇最上層的“盝頂建筑”上額正中也鑄飾有此像。
古人有“以上為尊”、“居中為尊”的說法。人首鳥身像顯然具有神圣的象征意義。它所代表的當是群神崇仰的“天帝”,一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宙斯。
在中國周朝以來的神話中,眾神之尊一般指的是黃帝。三星堆時代早于周朝,那么,人首鳥身像指的是誰呢?這或許與古蜀遠祖有關,又或許與古史神話中的古蜀祖先神“大鳥王”帝顓頊有聯系。
03
戰國末年,隨著神仙方士集團的形成,古人逐漸將神仙想像為全身長滿鳥毛的“羽人”形象,并把“羽人”與飛升成仙的信仰聯系在了一起;從秦漢后,羽人就特指飛仙。
東漢末期,道教誕生,神仙體系被納入道教思想,而道教的世俗化,也使神仙從與世隔絕、長相怪異的“羽人”開始過渡向世間的凡人。
蜀人李白寫成都散花樓:“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寫唐玄宗幸蜀“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其實,都是用道家的仙游思想來描繪成都。九天,指中央為鈞天,四面八方有八天,成都郫縣人揚雄《太玄》專講玄冥九天,后來成為道教術語。
在李白看來,成都這座城市是在凌霄步虛的九天上開辟出來的最佳人居環境。揚雄在漢代被稱為“西道孔子”,其中也包含蜀人仙化思維傳統的化育。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德”為最高追求,以延年益壽、飛身成仙為目的。
成都作為道教的發源地之一,道教信仰歷來很盛。據文獻記載,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許多高逸之士隱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嚴君平、費長房等人,這些高逸之士后來都被納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
始建于周朝的青羊宮,原名青羊肆,因為傳說是老子傳道的地方被尊為“道教圣地”,有著“川西第一道觀”美譽。
青羊宮圖
漢代揚雄的《蜀王本紀》中記載,說老子寫了《道德經》之后,交給函谷關關令尹喜,臨別之時告訴他:“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
時隔三年之后,尹喜如約前來,老子果然在青羊肆現身,端坐蓮臺講道。從那以后,青羊宮道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子傳道的圣地。
到了唐代,因李唐王朝尊老子為宗親,得到王朝支持的道教在全國迅速發展。與此相應,成都地區的道教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原道教回傳四川,改變了成都地區傳統天師道的格局,形成以趙昱、朱桃椎、王柯為代表的高道輩出的局面。這些高道或隱修于青城山﹑平岡山﹐或寄身于成都附近的宮觀,傳說皆飛升成仙。
從古蜀五祖'得仙道'至仙道在蜀地的興盛,再到立宗創教,蜀人的信仰及美好愿望終締結出豐碩的果實,讓仙源故鄉的美麗故事世代流傳,也讓“天府之國”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