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展現了中國古代的藝術特色,同時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敦煌壁畫更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始自前秦,一直延續到元代,期間1600多年,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內容更是豐富多彩。但它與別的宗教藝術不同的是,它更多地是描繪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來寄托人們美好的愿望,因此它有著與民間繪畫全然不同的特征。
但任何的藝術形式都離不開現實生活,任何的藝術形式都有獨屬于他們自己的民族傳統,敦煌壁畫幾乎囊括了整個佛教的興起于衰落期,在這期間,敦煌壁畫記錄神佛活動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家具,以及記錄了隨著朝代的變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眾思想的變革,家具文化發生的變化。
由于中國古代家具大多為木質,于是并不方便保存下來,后人研究時就不得不借助一些文獻資料來從旁分析,敦煌壁畫的存在無疑給家具演變的研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而家具幾千年的發展中,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古典前期家具、早期古典家具、晚期古典家具以及近現代家具階段。
中國的最早的古典家具始于夏商,興盛于戰國、兩漢。其家具普遍低矮,遵從當時“席地而坐”的習俗,家具也都低平穩重,簡便實用。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當時正是社會從野蠻過渡到文明的重要階段,在人們的勞動過程中演變出了家具最初的簡陋樣式,彼時“家具”并不能稱之為家具,僅僅是“工具”而已,也并非生活的必需品,這個階段人們更多地接受席地而坐。
在工業文化飛速發展的農耕年代,人們更注重生產器具的改進,當時的農業、畜牧業以及手工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當時稱之為“家具”的物件著實簡陋,社會還未進入木器、石器時代。
到了商朝時期,隨著青銅器的興起,家具在制作材料的增多的同時,逐漸出現了花紋樣式,由于統治者極其重視祭祀,一些祭祀器具也逐漸變得精美繁復,品種多樣。
甚至根據一些漢代的畫像或是畫磚中,可見時至漢代,人們仍然更多地席地而坐,主要是當時的“禮”認為,垂足而坐的行為,類似猴子一樣的動物也可以完成,所以當時奉行足不下垂、股不離地的盤坐以及跪坐被認為的君子的作風。
由于當時的少數民族文化逐漸融入中原,一些文化風俗也隨著生活水平的變化得到了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著有所提升,從北魏到五代的壁畫中也有體現,例如,除了部分低矮的家具如床、榻,此時一些高足家具已經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
此時的家具還并沒有脫離古典早期家具的特征,只是隱隱地有了向早期古典家具過渡的跡象了。
當時《后漢書·五行志》中記載漢靈帝“好胡床、好胡服、好胡帳”,貴族自然也爭相效仿,這種改變是由上而下的。
1、胡床的具體形態以及在漢文化中的發展
胡床家具,在漢代極其以后有非常詳細的文獻記載,在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中《須摩提女原品》前半部中,二樊志同坐在一具胡床上,高度差不多是成人的小腿一般高,長度也足夠二人并坐,他們的衣服也不似中原當時的服飾。不僅如此,北周第296窟窟頂以及隋朝第420窟窟頂等,都有許多的胡床家具的出現。
若要追溯胡床家具的淵源,還要從古埃及時期說起,當時胡床是屬于西方的文化,行軍時人們所帶的類似于如今“折疊凳”,就是我們口中的胡床,希臘、埃及等地大小經歷了多次戰爭。隨著戰爭以及民族的遷徙,亞洲東西部的交往日益頻繁起來,這類類似于胡床等家具就從古埃及輾轉至中東、繼而傳入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
2、矮足家具的延續
盡管這個時候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強烈的碰撞著,并且有部分隱隱融合,但流傳許久的古典早期家具仍然存在它的生命力,這也是早期古典家具的特征之一,盡管它不再是像古典前期家具的簡陋,隨著社會發展的同時融入了少數民族文化,并且由于漆器的發展以及青銅制品的興盛,早期古典家具的品種以及樣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有了進步,家具成為了生活的必需品。
同時,人們為家具的風格增添了更多地可能性,但不可否認,除此之外,早期古典家具并沒有擺脫漢文化賦予它的禮儀上的特點,它仍然保持著低矮的樣式,這些在初唐329窟以及盛唐320窟中皆有體現。
中國家具史的幾個重大轉折之一,就是隋唐。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極其輝煌的一段時間,當時的政治發展空前清明,同時社會也興盛繁榮,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那么顯而易見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足。這時的椅子仍然稱作“胡床”,只是高度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垂足而坐逐漸流行起來,主要流傳于上層社會。
現存的唐代家具極其稀少,雖然如此,敦煌壁畫中對唐代各式家具的描繪卻是種類繁多,這為后世研究唐代家具史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其中,榻型家具形態多樣、品類鮮明,同時,它也是早期古典家具到晚期古典家具演變的重要契機。
1、由“塌”型家具為例,詳寫唐代家具發生的重大轉折
第203窟的《維摩詰經變圖》是初唐時期繪制的,繪有摩詰與文殊菩薩等,文殊菩薩坐下的榻約莫只有畫中人的腳踝高,此時的榻仍然秉承著漢文化,是典型的早期古典家具特征的軟塌,二者具有一定的演變關系,但變化并不大。
第103窟東壁的窟門南側的《維摩詰經變圖》成畫于盛唐,畫中的維摩詰坐于塌上,右腿盤起,左腿支著。整副圖中,維摩詰形象高大,而其余菩薩的形象皆略小于他。這幅圖中的榻明顯屬于高榻,與通常被定義為狹長而低矮的榻有著很大的不同,略有畫中人的膝蓋一般高。
這與一直以來的榻的形象有著很大的不同,《維摩詰經變圖》中主要描述的是摩詰辯法,所以為了突出維摩詰在眾人心中的高大形象而賦予他略大于常人的體態的同時,也增高了他的坐榻來突出這一特征。為突出法事活動的莊重性,畫中的榻四面由圍子圍起來,木質的圍子內側鑲滿珠寶一類飾品。這也反映了唐代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同時當時的文化風氣偏向精美華貴一類。
第156窟東壁北側的《維摩詰經變圖》,是晚唐時期的作品,當時的藝術形式趨于穩定,同時,人們維持著平靜的生活,在思想上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也并沒有外來元素的影響,所以晚唐時期的這幅《維摩詰經變圖》,在特征上與103東窟的《維摩詰經變圖》并沒有什么不同。
但在裝飾上,盛唐時期的塌旁的裝飾多是繁復精美的、珠光寶氣的樣式,而晚唐時期過渡到了更多是水墨畫,有一種寄情于山水的灑脫、清新淡雅的樸素感,由此反映出這段時間內文人墨客的審美情趣以及文化風格發生了變化,同時家具的風格以及樣式都逐步趨向穩定。這些都是古代家具“崇雅反艷”、“崇簡反繁”的雛形思想,并且為后世家具的發展走向簡約埋下了極其重要的伏筆。
在以上分析中,不難總結出,家具的進化以及改變主要是以下幾種因素:
1、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古典前期家具的由來僅僅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注重手工藝、生產發展,那時的家具并不能稱之為家具,僅僅是“工具”的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具才隨之發展起來。
2、外來文化的影響。 如果說古典前期家具的出現是因為人們生活必須,那么早期古典家具的階段性發展就一定是因為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而導致的。由于少數民族文化的進入,繼而漢文化在其基礎上對它進行了改進與在自身的“禮”上對其的演化,造成了家具史關鍵性的轉變。
3、宗教思想的改變與“禮”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言”、“行”、“舉止”,在那時都是非常需要注重的事。這也能夠從家具上反映出。
最后,中國家具又在隨后的發展中融合了新世紀的西方文化,同時加入了開放性的漢文化元素,繼而走向了如今的近代家具的演變。
參考文獻:
1、《敦煌壁畫與中國家具的千年之變》
2、《后漢書·五行志》卷23
3、《敦煌莫高窟與中國古代家具史演變之一——公園前五世紀至六世紀家具的演變》 楊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