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
雖古人風雅已過千年,但我們仍然可以從詩詞之中,追溯到詩人、詞人的詩意生活。
因為每一首詩、每一首詞的背后,都有著令人心動的故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唐·杜甫
這首詩是杜甫在游三峽時,看到三峽一帶留下的昭君村的古跡,有感而發的。
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反映出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
昭君的“怨恨”盡管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但更主要的是:
表達了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懷念鄉土的憂思。詩人也借此表達出愛國之情。
《神仙圖冊之十》明·張路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李賀能寫出這樣的詩,和中唐時期的歷史環境有關。
安史之亂后,唐朝進入藩鎮割據時期,戰火此起彼伏。
李賀身為唐朝宗室后裔,雖然已經家道中落,但仍然非常關心各地的戰事。
這是李賀離開京城,離開風光秀麗的家鄉后,來到山西潞州一帶,經過雁門時,寫下的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神仙圖冊之六》明·張路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五代·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被趙匡胤囚禁之后被封為“違命侯”。
一個七夕之夜,李煜寫下了這首詞,并讓宮女演唱。
太宗趙光義聽到這首詞后,認為李煜有復國之心,因此便在當夜賜毒酒將李煜毒死。
這首詞也就成了,一代詞帝李煜的“絕命詞”。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
而唐人孟棨(qǐ)《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背后的故事:
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后,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而此時桃花依然盛開,于是便題寫了此詩。
《神仙圖冊之十八》明·張路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嘆花》唐·杜牧
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竿,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后與她成婚。
此后連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
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悵不已,后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開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張九齡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于開元二十四年罷相。
這首詩便是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后,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所寫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其意境雄渾闊大,可謂千古名句。
《神仙圖冊之十七》明·張路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贈去婢》唐·崔郊
根據范攄(shū)《云溪友議》及《全唐詩話》等記載:
元和年間,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麗,與崔郊互相愛戀。
后卻被賣給顯貴于頔(dí),崔郊念念不忘,思慕不已。
在一個寒食節,婢女偶爾外出與崔郊邂逅。
崔郊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贈去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