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卷 格律詩——近體詩
格律詩包括近體詩和詞、曲。格律詩濫觴于南朝,成熟于唐代,發展于宋元,使中國詩歌成為在世界民族之林詩歌藝術中獨具特色的瑰寶。格律詩,顧名思義就是在形式上有嚴格的規定性要求,具體地說其共性要素就是:
1、式有定名,即每一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名稱;
2、首有定句,即每首的句數是固定的(排律是大體固定的);
3、句有定字,即每句的字數是固定的;
4、辭有定格,即在某些地方采用某中特定的修辭手法是固定的,如律詩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必須用對偶;
5、字有定聲,即每句詩的每個字聲律按特定的規則排列;
6、章有定律,即符合聲律的句子按特定的規則組合;
7、韻有定位,即根據聲律規則,某句不押韻、某句必須押韻。
井 格律詩概說
僅僅符合廣義格律的詩歌是自由詩,不但符合廣義格律,而且符合部分狹義要素的詩歌是半自由詩(或者叫半格律詩),完全符合狹義格律要素的詩歌是格律詩。
歐洲中世紀也有格律詩,主要是十四行詩,它除了不講聲調和對仗之外,其它格律的基本要素都具備。世界各民族的詩歌,都有不同程度的格律化,但是格律化的具體形式之豐富、作品數量之多,我們中華民族是獨一無二的。
我國古代的格律詩歌可以分成兩大類:近體詩(格律詩)和曲子詞、南北曲(格律歌)。由于涉及內容很多,我們分兩卷討論。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今”和“近”字面上都是現代的意思,這個概念產生于唐代,完全格律化的詩歌形成于初唐,因而對于唐人來說,叫做“今體詩”或者“近體詩”。這個概念一直被使用了1300多年,沒有改變。近體詩的具體形式分類,有律詩、律絕、排律(長律)等三種基本形式,又細分為五言和七言兩類,共六種,每種又各分四種格式。此外還有三韻律(短律)及各種更特殊規則的雜律詩。
鬼 五言律詩
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它繼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壓韻的原則,并且借鑒了駢體文的聲律和對偶原則,有多方面的發展: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原則上必須對仗;
3、平仄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句內講替,一聯內講對,兩聯間講粘;
4、只能押平聲韻,并且押韻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數句押韻(也有首句入韻的);
5、節奏形式是嚴格的兩個雙音步加一個單音步,并且單音步只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
根據以上規則,五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每體又分為正格和偏格二種。關于近體詩的具體平仄格式,我們將在《格律論》中專門討論。
五律從五古中繼承了每句五個音節、全篇兩兩句一組、總句數為偶數的基本特征,同時增加了對偶和平仄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是從駢體文中借鑒過來的;駢體文則是由楚辭(騷體詩)到漢賦而產生的;因此,說到底五律是五古和駢體文嫁接的產物,其發源都是詩歌。
五律在南北朝晚期已見端倪,隋代已經有了自覺的作品,到初唐就完全成熟了。特別是王績、“四杰”、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詩人,總結了南朝以來新詩體的成就,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最后完成了“回忌聲病,維句準篇”的任務,在創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詩》收宋之問詩三卷198首,沈佺期詩三卷156首,絕大部分是律詩。胡應麟:“五言律體,兆自梁陳。唐初四子,靡縟相矜,時或拙澀,未堪正始。神龍以還,卓然成調?!?/p>
五律定型于初唐,沈宋之外,蘇味道、陳子昂、李嶠、張說等人頗有佳作。
五律定型于初唐,而最高成就卻在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李白、王維。
明代胡應麟在他的《詩藪》中說:“唯工部諸作,氣象巍峨,規模巨遠,當其神來境詣,錯綜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還,一人而已?!痹u價之高達到極點。杜甫作詩,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座右銘,律詩和新樂府的成就確實無人可及?!度圃姟肥斩鸥υ娛啪?300馀首,其中近體詩占多數,近體詩中律詩又占多數,律詩中五言又占多數。其中五律名篇有:《登岳陽樓》《春望》《江上》《旅夜抒懷》《江漢》《月夜》《春夜喜雨》等百馀首,不愧是“千古以還,一人而已?!?/p>
杜甫的近體詩,以卓絕的工巧表現深邃的思想感情,形式和內容都達到了前無古人后鮮來者的境界,表現出了儒家風范。中唐直到明清,學杜者一直是多數,有的在思想感情上接近,有的在藝術形式上接近,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至于兩相接近者,就寥寥無幾了。
元稹以來,許多詩人抑李揚杜。如果就律詩而言,特別是就七律而言,是有道理的。李白浪漫豪放,不屑于受格律的約束,長處在于雜言和絕句,杜甫嚴謹刻苦,處在于律詩。但是,五律滋生于南朝,李白之精熟于五律,是韻味天成的。胡應麟說:“太白風華逸宕,特過諸人。而后之學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背浞挚隙死畎孜迓傻某删汀?/p>
李白的五律象他以道家為主的思想基礎一樣,非常飄逸自然,他的《塞下曲》《夜泊牛渚懷古》《送友人》《渡荊門送別》等,沒有修飾雕琢的痕跡,平仄和對仗,都是渾然天成的。沒有融會貫通的學識和才華,的確很難學得好。
李杜之外,王維的五律最好?!度圃姟肥胀蹙S詩四卷387首,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五律。王維的思想基礎主要是佛家,他的詩歌也充滿了佛家“禪”的意境。他的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歸輞川作》《秋夜獨坐》《江漢臨眺》《使至塞上》等幾十首。
盛唐五律佳作浩淼,如孟浩然的《臨洞庭》《過故人莊》《舟中曉望》,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等,都很著名。
盛唐中唐之際,“大歷十才子”等人,理想破滅,使五律淪為應酬工具,刻意雕章鏤句,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雖然藝術形式的細節不斷深化,但立意往往卑微。唯有韋應物、劉長卿等少數人鶴立獨行,佳作較多。
到了韓、柳、白、劉時代,又見中興,優秀詩人迭出,作品數量豐盛,質量也較高。
晚唐李商隱近體詩的藝術境界直追杜甫,略見馀響,成就在中唐諸人之上,名篇有《夜飲》《楚宮》《落花》《裴明府居止》等。李商隱之外,杜牧、許渾、溫庭筠、馬戴也有獨到之處。
五言律詩最高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后逐漸衰落,五代幾乎鮮有可提及者。宋代近體詩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見,只有梅堯臣的《岸貧》、呂本中的《兵亂后雜詩》、汪藻的《己酉亂后寄常州使君侄》、戴復古的《庚子薦饑》、林景頤的《枯樹》等。
元代崇尚唐詩,近體詩的藝術成就反高于宋代。比較著名的詩人和作品有吳澄的《送富州尹劉秉彝入京》、胡炳文的《拜岳鄂王墓》、汪珍的《山居夏日》、陳深的《江上》、黃庚的《漁隱為周仲明賦》、宋無的《銅陵五松山中》、吳鎮的《野望》、成原常的《賦林泉民》、傅若金的《金陵晚眺》、泰不華的《送友還家》和陳高的《新歲憶曾子白》等。
明清以下,思想境界和藝術手法難出前人藩籬,五律名作就更少了,只有屈大均的《于忠肅墓》《云州秋望》,夏完淳的《即事》《別云間》,吳偉業的《過吳江有感》,朱彝尊的《王處士》和趙執信的《螢火》等數首有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