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皇帝簡介
作者:臨風回眸
西晉:265――316 共5l年,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使中國獲得了短暫的統一。
西晉共有4個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國亡被俘殺的2帝;內爭中被毒死的1帝。先都洛陽,后遷長安。
司馬懿
(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舞陽侯。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
簡歷
司馬懿高祖為司馬鈞,漢安帝時為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司馬防為京兆尹。正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曾一度拒絕他的授予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乘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265年,司馬懿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帝。
軍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將關羽攻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時大雨令漢水暴漲, 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被俘,龐德被斬,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愿看到關羽坐大,可聯合孫權牽制關羽。孫權果然因為覬覦荊州而襲擊關羽后方。
司馬懿于太和五年(231年)、青龍二年(234年)曾兩度親自率兵抗擊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司馬懿采取據險堅守,蜀軍果然糧盡而自退。諸葛亮這兩次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在此之后,司馬懿成為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司馬懿的軍事才略還表現在孟達叛魏事件上。孟達原為蜀漢降將,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縣)。丕死,達欲叛魏歸漢。司馬懿知道消息后,一方面寫信安撫孟達,一方面潛軍進討,僅用8天行軍1200里。孟達給諸葛亮信中認為司馬氏來兵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當司馬懿提前二十多天趕來時,完全打亂了他的叛亂部署。后來司馬懿僅用16天,就破上庸,斬孟達。
另外,司馬懿還有破遼東公孫淵的戰績。
治國之道
司馬懿曾向曹操建議屯田制,但曹操采納后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有屯田制),所以事實上屯田制(尤其是軍屯)的推廣在曹丕時期。曹魏軍屯其主要基地設置在和孫吳、蜀漢對立的地帶(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長安、槐里、陳倉等地),而這里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荒,司馬懿調五百萬斛粟運往洛陽,足見關中存有大量糧食。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興修水利,而“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筑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余頃”。
家庭
后妃
- 宣穆皇后張春華
- 伏夫人
- 張夫人
- 柏夫人
子女
- 晉景帝司馬師,張春華所生
- 晉文帝司馬昭,張春華所生
- 平原王司馬干,張春華所生
- 汝南文成王司馬亮,伏夫人所生
- 瑯邪武王司馬伷,伏夫人所生
- 清惠亭侯司馬京,伏夫人所生
- 扶風武王司馬駿,伏夫人所生
- 梁王司馬肜,張夫人所生
- 趙王司馬倫,柏夫人所生
司馬師
司馬師(208~255)
即晉景帝,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中國三國時期魏大臣。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長子。西晉奠基人之一。司馬師沉著堅強,且有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魏景初年間,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曾與其父司馬懿謀劃誅殺曹爽,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后,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魏嘉平四年(252),遷大將軍,加封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司馬師也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用計大敗吳將諸葛恪。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等密謀除司馬師,事情泄露,司馬師殺死參與者,迫太后廢掉魏帝曹芳,從太后命以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司馬師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途中病死。晉朝建立后,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晉書》景帝本紀》中的記載:
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宣穆皇后崩,居喪以至孝聞。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尋加衛將軍。及宣帝薨,議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恤窮獨,理廢滯。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盧毓、李豐掌選舉,傅嘏、虞松參計謀,鐘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預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或有請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軍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新城,朝議慮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諸水口。帝曰:“諸葛恪新得政于吳,欲徼一時之利,并兵合肥,以冀萬一,不暇復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則用兵眾,少戍則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等距之。儉、欽請戰,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鋒未易當。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諸將高壘以弊之。相持數月,恪攻城力屈,死傷太半。帝乃敕欽督銳卒趨合榆,要其歸路,儉帥諸將以為后繼。恪懼而遁,欽逆擊,大破之,斬首萬余級。
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與中書令李豐、后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仆射劉寶賢等謀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輔政。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豐見迫,隨羨而至,帝數之。豐知禍及,因肆惡言。帝怒,遣勇士以刀镮筑殺之。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三月,乃諷天子廢皇后張氏,因下詔曰:“奸臣李豐等靖譖庸回,陰構兇慝。大將軍糾虔天刑,致之誅辟。周勃之克呂氏,霍光
之擒上官,曷以過之。其增邑九千戶,并前四萬。”帝讓不受。天子以玄、緝之誅,深不自安。而帝亦慮難作,潛謀廢立,乃密諷魏永寧太后。秋九月甲戌,太后下令曰:“皇帝春秋已長,不親萬機,耽淫內寵,沈嫚女德,日近倡優,縱其丑虐,迎六宮家人留止內房,毀人倫之敘,亂男女之節。又為群小所迫,將危社稷,不可承奉宗廟。”帝召群臣會議,流涕曰:“太后令如是,諸君其如王室何?”咸曰:
“伊尹放太甲以寧殷,霍光廢昌邑以安漢,權定社稷,以清四海。二代行之于古,明公當之于今,今日之事,惟命是從。”帝曰:“諸君見望者重,安敢避之?”乃與群公卿士共奏太后曰:“臣聞天子者,所以濟育群生,永安萬國。皇帝春秋已長,未親萬機,日使小優郭懷、袁信等裸袒淫戲。又于廣望觀下作遼東妖婦,道路行人莫不掩目。清商令令狐景諫帝,帝燒鐵炙之。太后遭合陽君喪,帝嬉樂自若。清商丞龐熙諫帝,帝弗聽。太后還北宮,殺張美人,帝甚恚望。熙諫,帝怒,復以彈彈熙。每文書入,帝不省視。太后令帝在式乾殿講學,帝又不從。不可以承天序。臣請依漢霍光故事,收皇帝璽綬,以齊王歸籓。”奏可,于是有司以太牢策告宗廟,王就乘輿副車,群臣從至西掖門。帝泣曰:“先臣受歷世殊遇,先帝臨崩,托以遣詔。臣復忝重任,不能獻可替否。群公卿士,遠翟舊典,為社稷深計,寧負圣躬,使宗廟血食。”于是使使者持節衛送,舍河內之重門,誅郭懷、袁信等。
是日,與群臣議所立。帝曰:“方今宇宙未清,二虜爭衡,四海之主,惟在賢哲。彭城王據,太祖之子,以賢,則仁圣明允;以年,則皇室之長。天位至重,不得其才,不足以寧濟六合。”乃興群公奏太后。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諸父,于昭穆之序為不次,則烈祖之世永無承嗣。東海定王,明帝之弟,欲立其子高貴鄉公髦。帝固爭不獲,乃從太后令,遣使迎高貴鄉公于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天子受璽惰,舉趾高,帝聞而憂之。及將大會,帝訓于天了曰:“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當大會,萬眾瞻穆穆之容,公卿聽玉振之音。詩云:‘示人不佻,是則是效。’易曰:‘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雖禮儀周備,猶宜加之以祗恪,以副四海颙颙式仰。”癸巳,天子詔曰:“朕聞創業之君,必須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賴匡佐之輔。是故文武以呂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中興之業。大將軍世載明德,應期作輔。遭天降險,帝室多難,齊王蒞政,不迪率典。公履義執忠,以寧區夏,式是百辟,總齊庶事。內摧寇虐,外靜奸宄,日昃憂勤,劬勞夙夜。德聲光于上下,勛烈施于四方。深惟大議,首建明策,權定社稷,援立朕躬,宗廟獲安,億兆慶賴。伊摯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綏寧周室,蔑以尚焉。朕甚嘉之。夫德茂者位尊,庸大者祿厚,古今之通義也。其登位相國,增邑九千,并前四萬戶;進號大都督、假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賜錢五百萬,帛五千匹,以彰元勛。”帝固辭相國。又上書訓于天子曰:“荊山之璞雖美,不琢不成其寶;顏冉之才雖茂,不學不弘其量。仲尼有云:‘予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仰觀黃軒五代之主,莫不有所稟則,顓頊受學于綠圖,高辛問道于柏招。逮至周成,旦望作輔,故能離經辯志,安道樂業。夫然,故君道明于上,兆庶順于下。刑措之隆,實由于此。宜遵先王下問之義,使講誦之業屢聞于聽,典謨之言日陳于側也。”時天子頗修華飾,帝又諫曰:“履端初政,宜崇玄樸。”并敬納焉。十一月,有白氣經天。
二年春正月,有彗星見于吳楚之分,西北竟天。鎮東大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作亂,矯太后令移檄郡國,為壇盟于西門之外,各遣子四人質于吳以請救。二月,儉、欽帥眾六萬,渡淮而西。帝會公卿謀征討計,朝議多謂可遣諸將擊之,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鐘會勸帝自行。戊午,帝統中軍步騎十余萬以征之。倍道兼行,召三方兵,大會于陳許之郊。甲申,次于隱橋,儉將史招、李績相次來降。儉、欽移入項城,帝遣荊州刺史王基進據南頓以逼儉。帝深壁高壘,以待東軍之集。諸將請進軍攻其城,帝曰:“諸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將士本無反志。且儉、欽欲蹈縱橫之跡,習儀秦之說,謂遠近必應。而事起之日,淮北不從,史招、李績前后瓦解。內乖外叛,自知必敗,困獸思斗,速戰更合其志。雖云必克,傷人亦多。且儉等欺誑將士,詭變萬端,小與持久,詐情自露,此不戰而克之也。”乃遣諸葛誕督豫州諸軍自安風向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譙宋之間,絕其歸路。帝屯汝陽,遣競州刺史鄧艾督太山諸軍進屯樂嘉,示弱以誘之。欽進軍將攻艾,帝潛軍銜枚,輕造樂嘉,與欽相遇。欽子鴦,年十八,勇冠三軍,謂欽曰:“及其未定,請登城鼓噪,擊之可破也。”既謀而行,三噪而欽不能應,鴦退,相與引而東。帝謂諸將曰:“欽走矣。”命發銳軍以追之。諸將皆曰:“欽舊將,鴦少而銳,引軍內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帝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鴦三鼓,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遁,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去也。”乃與驍騎十余摧鋒陷陣,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帝遣左長史司馬璉督驍騎八千翼而追之,使將軍樂林等督步兵繼其后。比至沙陽,頻陷欽陣,弩矢雨下,欽蒙盾而馳。大破其軍。眾皆投戈而降,欽父子與麾下走保項。儉聞欽敗,棄眾宵遁淮南。安風津都尉追儉,斬之,傳首京都。欽遂奔吳,淮南平。
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鴦之來攻也,驚而目出。懼六軍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嚙被敗而左右莫知焉。閏月疾篤,使文帝總統諸軍。辛亥,崩于許昌,時年四十八。二月,帝之喪至自許昌,天子素服臨吊,詔曰:“公有濟世寧國之勛,克定禍亂之功,重之以死王事,宜加殊禮。其令公卿議制。”有司議以為忠安社稷,功濟宇內,宜依霍光故事,追加大司馬之號以冠大將軍,增邑五萬戶,謚曰武公。文帝表讓曰:“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國九命之禮,亡兄不敢受相國之位,誠以太祖常所階歷也。今謚與二祖同,必所祗懼。昔蕭何、張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何謚文終,良謚文成,光謚宣成。。必以文武為謚,請依何等就加。”詔許之,謚曰忠武。晉國既建,追尊曰景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廟稱世宗。
司馬昭
(211年-265年八月),字子上,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曹魏后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昭繼其父兄的事業,消滅蜀漢,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
239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249年(魏嘉平元年)司馬懿殺曹爽,開始專權國政。
251年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繼父位,為大將軍。在世家大族的擁護下,專橫暴戾,欺上壓下,廢魏帝曹芳,立曹髦。
255年司馬師死后,司馬昭代替他,成為曹魏國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官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
256年又進為大都督、高都公。
257年,司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反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的反叛,擊敗了孫吳營救諸葛誕的軍隊,司馬昭被晉升為晉公和相國。司馬昭不受。
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見王沈、王經、王業等人,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并率領宮人三百余人討伐。有近臣先行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司馬昭馬上派兵入宮鎮壓,雙方在宮內東止車門相遇,中護軍賈充在南闕下率軍迎戰曹髦,賈充命令成濟殺曹髦,成濟一劍從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車上。后來司馬昭以罪誅殺成濟一族。司馬昭立曹奐為曹魏元帝。
263年夏司馬昭派鄧艾、諸葛緒、鐘會等進攻蜀漢成功。劉禪投降。
魏元帝于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
265年司馬昭死后葬在崇陽陵,他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數月后司馬昭被謚為文王。西晉建立后他被追封為文帝,廟號太祖。
后妃
- 文明皇后王元姬
子
- 晉武帝司馬炎,王元姬所生
- 齊王司馬攸,王元姬所生,因司馬師無子過繼給司馬師
- 城陽哀王司馬兆,年十歲時死,以司馬景度為其后。
- 遼東悼惠王司馬定國,年三歲時死。
- 廣漢殤王司馬廣德,年二歲時死。
- 樂安平王司馬鑒
- 燕王司馬機
- 司馬永祚
- 樂平王司馬延祚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簡介1:武帝司馬炎,司馬昭的長子,265年,司馬炎即晉王。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在位26年,280年,攻下建業,吳國滅亡,完成了統一事業。
晉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晉宮內宮女萬人以上,并造成社會風氣荒淫奢侈,有“王愷,石崇斗富”。司馬炎死于290年,時年55歲。
簡介2:
武帝,名司馬炎(公元236-290年),字世安。司馬懿孫、司馬昭子。廢魏元帝曹奐而自立為帝。為西晉開國皇帝。在位26年,病死,終年55歲。葬于峻陽陵(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晉武帝司馬炎,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人,其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相繼專斷曹魏國政,時曹魏已經名存實亡。司馬昭死后,司馬炎襲晉王位,控制朝政。公元265年12月,他廢黜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建國號為晉,建都洛陽,改年號為“泰始”后改為“太康”。史稱西晉。
晉武帝即位后,于公元280年滅東吳,結束了三國時代,統一了全國。然后他罷州郡兵,屢次責令郡縣勸課農桑,使社會得到短暫的安定與復蘇,“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晉書·食貨志》,史家譽稱為太康繁榮。
晉武帝制定的政治經濟措施,大多以保護士族門閥的利益為前提,頒布戶調制度,規定男女占田的假定畝數和應負擔的田租戶調的實際畝數,允許官吏按官品高低占有不同數量的土地和佃客、蔭戶,承認官僚地主的特權。使曹魏時期制定的“九品中正制”發生相當大的變化。中正官職多為世族門閥出身的官僚所把持。晉武帝的這些措施使門閥士族勢力得以高度膨脹。
晉武帝認為東漢和曹魏的滅亡,與宗室力量太弱有關,即位之后,便大封宗室為王,以諸王統率兵馬出鎮一方,并擁有地方的軍政權。以為這樣便可以藩衛王室。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各宗室形成一個個政治集團,互相傾軋,力圖擴大自己的勢力。晉武帝親手種下了“八王之亂”的種子。
西晉王朝建國后就浸潤在奢侈腐敗的氣氛之中,不能自拔。晉武帝本人一當上皇帝,就極盡奢糜揮霍之能事,在晉軍滅吳之后,繳獲了數千宮女,都送入皇宮。武帝大喜,翻蓋了很多宮殿,把這些人分派到各個宮殿里居住,他叫人做了一輛大車,車上裝滿了佳肴美酒,用綿羊來拉車,他就坐著這羊車在后宮四處亂逛。也沒有固定的去處,羊車停到哪里,武帝就在哪里過夜。聰明的宮女就把羊愛吃的竹葉和食鹽灑在自己門前引誘綿羊,成功率頗高。到了后來五千宮女都學會了,于是到處是竹葉,遍地是食鹽。頓時洛陽竹子和食鹽的價格暴漲。晉武帝就這樣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好色皇帝。
武帝還公開買賣官爵,供其奢侈淫樂。很多正直人士,指責武帝說:“東漢的恒、靈兩帝,還知道把賣官錢入國庫,而當今皇上卻把賣官錢入私家,可見當今皇上,還不如恒、靈兩帝呢。”南陽的魯褒曾作《錢神論》諷刺當時見錢忘義的風氣。
西晉大臣也大多是漢魏以來的世家大族、元勛子弟,他們習于驕奢淫樂,從不以國事為重。整個統治集團奢侈腐化,荒淫奢華,聚斂了大量財產,互相爭豪比富,如著名的石崇和外戚王愷斗富之事,就是典型寫照,武帝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推波助瀾。使得朝廷上下競以驕奢為榮,貪贓枉法,賄賂風行,政風十分黑暗腐敗,各種危機隱藏在表面的繁榮之后。
公元290年4月,晉武帝病倒,使詔令子汝南王司馬亮即速回京輔政。楊皇后為了使其父楊駿單獨輔政,百般進行阻撓,最后扣住詔書不發,并偽造遺詔,封楊駿為太尉,兼太子太傅,統帥軍隊,并總領尚書,執掌朝政。楊皇后將這偽造的遺詔給晉武帝過目。晉武帝睜著雙眼看了許久,又頹然松手將它擲在地上,不表示可否。等楊皇后出宮,晉武帝已經到了彌留之際,他從昏沉中清醒過來,忽然間問左右近侍:“汝南王來了沒有”左右回答沒有到。晉武帝長嘆一聲,講不出話來。次日死于洛陽宮中的含章殿。
晉武帝死后廟號為世祖武皇帝。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晉惠帝(司馬衷)惠帝,名司馬衷(公元259-306年),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武帝死后繼位,在位17年,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終年48歲。葬于太陵(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晉惠帝司馬衷,晉武帝第二子。武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武帝病死后,他于同日繼位,改年號為“永熙”。
惠帝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癡皇帝,除了貪圖享樂外,一無所知。他被立為太子后,曾有不少大臣勸武帝廢去他。武帝很猶豫。有一次,武帝特地送去一卷公文,命太子處理,借以考驗太子是否傻得不會辦事。太子的妻子賈妃是個機智而又兇悍的女人,她命令太監起草了一份答卷,叫太子抄寫好送去。武帝一看,卷子寫得雖然粗淺,但畢竟還是有問必答,認為太子并不太傻,就沒有廢黜他。
惠帝繼位后,毫無能力處理軍國大事,由楊太后父親楊駿獨攬朝政。惠帝平時最喜歡趴在宮墻上聽墻外池塘邊的蛤蟆叫。有一次,他說左右侍從,這叫聲是為公還是為私?當時,天下饑荒,官員向他報告老百姓沒有飯吃。他想到自己不想吃飯時就喝肉弼,就一本正經地說:“沒有飯吃,不可以多吃些肉弼嗎?”弄得官員們啼笑皆非。
而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她很精明能干,不滿意楊駿操縱朝政,便聯絡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殺死了楊駿,接著,她又先后殺死了司馬亮和司馬瑋。她自己沒有生育,擔心大權旁落,又設計毒死了太子。趙王司馬倫借口此事,帶兵進京,捕殺了賈皇后,廢黜了晉惠帝。自立為帝。文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擁等不服,起兵攻打洛陽,展開了皇族之間殘酷的混戰、殺戮,史稱“八王之亂”。戰亂長達16年之久,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使洛陽、長安兩座名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百姓死亡幾十萬,內徙的匈奴、氐、鮮卑等族乘機起兵反晉,西晉王朝走向衰亡。混戰結束后,七個王被殺,只有東海王司馬越還在,由他操縱朝政。
惠帝在這聲戰亂中,被諸王輾轉搶奪、挾持,時廢時立,形同傀儡,受盡凌辱。戰亂結束,司馬越又準備盡早除去這個白癡皇帝,立武帝幼子司馬熾為帝。
公元306年11月,司馬越暗中命令宮人在餅中下毒,送進顯陽殿。惠帝取來吃了幾枚,覺得腹中絞痛,撲倒床上,翻滾哀號,等宮人叫來御醫,他已睜眼張口地不省人事。御醫搭脈后連連搖頭說“完了完了。”經宮人再三催問病由,御醫才低聲說中毒。說完就急忙溜走了。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晉懷帝(司馬熾)
懷帝,名司馬熾(公元264-313年),字豐度,武帝第25子。司馬越將惠帝毒死后,立他為帝。在位7年,被匈奴貴族政權劉漢軍俘虜,后被劉漢主劉聰用毒酒毒殺,終年50歲,葬處不明。
晉懷帝司馬熾,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間,被立為皇太弟。司馬越于公元306年11月毒死惠帝后,扶持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永嘉”。
公元311年6月,劉淵所建立的匈奴貴族政權(劉漢)傳到劉淵子劉聰手中,國力強盛起來,劉聰命劉曜、王彌等率領大軍進攻洛陽,晉軍連連戰敗,劉漢軍從平昌門攻入城內,再猛攻內城,同時燒殺搶掠。懷帝慌忙命令臣下荀藩兄弟籌集船只,準備下洛水東逃。劉漢兵殺來,一把大火將荀藩兄弟所收集的船只統統燒毀。劉漢兵轉而猛攻宣陽門,王彌軍殺入皇宮,大搶財寶,辱逼后妃。懷帝倉皇帶著太子等人打開華林園門逃出,繞過河南面的藕地,準備逃奔長安。正巧劉曜軍從西明門殺入,迎面撞見,立刻命令部下將他抓住,拘禁于端門,劉漢兵大搶皇宮后,將懷帝押回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降封他為平阿公,并派兵監管。歷史上稱之為“永嘉之亂”。西晉王朝面臨著覆滅的命運
公元313年元旦,劉聰在光極殿大宴群臣,命令懷帝穿上僮仆的青衣侍立一旁。為大家斟酒,懷帝不堪侮辱,滿臉羞憤。西晉舊臣庾珉、王俊見故主受辱,也禁不住失聲痛哭,劉聰大怒,將他兩人和懷帝都趕出了宴席。事后,劉聰恐怕留著懷帝日后會生變故,就派人用毒酒毒殺了晉懷帝。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晉愍帝(司馬鄴)
愍帝,名司馬鄴(公元270-316年),字彥旗,武帝孫,司馬晏子。在位4年,被劉漢政權的劉曜軍俘虜,后為劉漢主劉聰所殺,終年48歲,葬處不明。
晉愍帝司馬鄴,吳王司馬晏子,初為秦王,駐守長安。公元311年,懷帝被劉漢軍虜走后,群臣擁立他為太子。公元313年1月懷帝被毒死的消息傳來。尚書、左仆射鞠允,衛將軍索琳、梁芬等人,于4月在長安扶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建興”。但這時的皇室、世族已紛紛遷至江南,西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316年8月,劉曜率軍圍攻長安。11月,城內糧盡,無法拒守。愍帝只得赤露肩背,口含玉壁,乘坐羊車,出城往劉漢軍營求降,群臣圍住羊車號哭,有的爬上車拉住他手臂,不讓他出城。愍帝悲不自勝,又無可奈何,只好推開臣下,驅車出城投降,劉漢軍將他押到平陽,廢封為光祿大夫。
西晉至此宣告滅亡。
劉聰曾對愍帝百般羞辱,出獵時,命令他全身披掛,手執長戟,作為前導。晉朝的百姓見了,圍觀痛哭。公元316年12月,劉聰在光極殿會宴群臣,也象對待懷帝那樣,命令愍帝穿上青衣,替大家斟酒、洗懷,甚至在自己小便時,命令愍帝替他揭開便桶蓋。陪伴愍帝同來長安的晉朝尚書郎辛賓見皇上如此受辱,失聲大哭。事后,劉聰擔心如留著愍帝,晉人復國之心不滅,就在同月派人殺死了愍帝。
東晉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東晉王朝立國江南,社會基本上處于安定狀態,經濟、文化得以發展,經它和以前的東吳、以后的宋、齊、梁、陳歷朝的經營,江南繁華了起來,故史稱此六個王朝為“金粉六朝”。
東晉共有十一個帝王,其中病死的七帝;國亡被廢后悶死的一帝;被絞殺的一帝;因酒后一句戲言被妃子悶死的一帝;憂憤而死的一帝。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公元317---420年,共104年)
晉元帝(司馬睿)
元帝,名司馬睿(公元276~322年),字景文。司馬懿曾孫,司馬覲子。在位6年,憂憤而死,終年47歲。葬于建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晉元帝司馬睿,襲父封為瑯蚜王,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由下邳移鎮建鄴(后又改名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晉滅亡后,部下于公元317年3月辛卯日擁奉他為晉王,改年號為“建武”。公元317年3月丙辰日稱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
司馬睿即位后,因為他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本人才能也不高,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政治家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讓王導的堂兄王敦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握有重兵,控制軍權。其他重要的官職,大多數也由王導家族擔任。東晉王朝,實際上是王導和司馬睿共同掌握的。司馬睿在登基大典上,幾次請王導和他一起坐上寶座,接受群臣拜賀,王導謝絕。時人曾流傳說:“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在穩定了皇位后,開始不滿“王馬共天下”的局面,就起用劉隗、刁協為心腹,以削弱王導勢力,并暗中進行軍事部署,試圖最終全面排除王導勢力。王敦先發制人,從武昌起兵擊敗劉隗,進入建康,殺死刁協。在王導的勸說下,王敦才退兵武昌,政權仍然由王導控制。
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導勢力,自己名為天子,號令卻不出宮門,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組對自己比較忠順,就任命他為太尉兼領太子太保,打算讓他參與朝政,鉗制王導。不料司徒荀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馬睿更加憂傷,病勢加重。
公元322年閏11月己丑日晚,司馬睿病死于建康宮中的內殿。遺詔由太子司馬紹繼位。司馬睿死后的廟號為中宗,謚號為元帝。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晉明帝(司馬紹)
明帝,名司馬紹(公元299~325年),字道畿。元帝長子。元帝死后繼位。在位3年,病死,終年27歲。葬于武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
晉明帝司馬紹,于元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元帝于公元322年閏11月病死,他于同月庚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太寧”。
司馬紹繼位后,仍然用王導輔政。王導堂兄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加緊準備篡奪帝位。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司馬紹乘機謀劃,要發兵征討王敦。王敦再次先發制人,派兵進攻建康,被晉軍擊退。不久,王敦病死,篡奪帝位的危機暫告平息。
公元325年閏8月,司馬紹得急病,病勢兇猛。垂危之時,他召太宰司馬樣、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壺等人進臥房接受顧命,命立太子司馬衍為帝,要他們三人盡心輔佐。第二天(戊子日),司馬紹病死于建康宮中的東堂。
司馬紹死后的廟號為肅宗,謚號為明帝。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晉成帝(司馬衍)
成帝,名司馬衍(公元321~342年),字世根。明帝長子。明帝死后繼位。在位17年,病死,終年21歲。葬于興平陵(今江蘇省 江寧縣雞籠山)。
晉成帝司馬衍,于明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明帝于公元325年閏8月病死,他于同月己丑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和”。
司馬衍在位期間,任用外戚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殺逐重要官員,引起統治集團內部沖突。公元327年,歷陽鎮將蘇峻、壽春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起兵叛亂,攻入建康。后被陶侃、溫嶠起兵平定,王導再次出山執政,東晉王朝又一次轉危為安。
公元342年正月,司馬衍起病。6月,病重,急忙宣召中書監庾冰、中書何充、武陵王司馬唏、會稽王司馬昱等入臥房接受顧命,宣布立瑯砑王司馬岳為太子。3天后 (癸巳日),司馬衍病死于建康宮中西堂。
司馬衍死后的廟號為顯宗,謚號為成帝。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康帝,名司馬岳(公元322~344年),字世同。明帝子,成帝弟。成帝死后繼位。在位2年,病死,終年23歲,葬于崇平陵(今 江蘇省江寧縣蔣山)。
晉康帝司馬岳,初封吳王,后改封瑯王牙王。成帝于公元342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建元”。
司馬岳在位期間,重用庾泳、庾翼,防范北方后趙國君石虎的南下。公元344年9月,司馬岳得病,日益沉重。這時他還沒有指定嗣君,大臣們遙問帶兵在外的庾泳、庾翼兩人,兩庾認為應當立年齡大些的皇室成員為嗣君,而大臣何充卻建議立時僅兩歲的司馬岳長子司馬聃為太子,并得到不少人的附和。兩庾在外鞭長莫及,在朝大臣終于冊立司馬聃為太子。戊戌日,司馬岳病死于建康宮中的式乾殿。
司馬岳死后謚號為康帝。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姓名:晉穆帝司馬聃 與晉穆帝司馬聃相關的人物
出生日期:343
個人簡介:(343—361)字彭子,康帝子。公元344—361年在位。建元二年(344),立為皇太子。不久康帝死,即皇帝位,年僅二歲。皇太后褚氏臨朝稱制。次年改元永和。永和三年(347),安西將軍、都督荊益等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桓溫率兵入蜀,滅成漢。時后趙石虎病死,中原大亂。先后令褚裒、殷浩北伐,均未成功。十年(354),太尉、征西將軍桓溫北伐關中,大敗前秦。兩年后,擊破姚襄,收復洛陽。桓溫上疏請還都洛陽,不許。升平元年(357),皇太后歸政,始親政。五年(361)卒,葬永平陵(今江蘇江寧縣西北幕府)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哀帝,名司馬丕(公元341~365年),字干齡。成帝長子。穆帝死后繼位。在位4年,病死,終年25歲。葬于安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南)。
晉哀帝司馬丕,因穆帝在公元361年5月病死時,沒有兒子,褚太后和會稽王司馬昱便于同月庚申日迎立他 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隆和”。
公元365年2月,司馬丕重病。司馬昱聞訊,急忙趕往都城,想和他商議立嗣君的大事,但到達都城時,司馬丕已經于丙申日病死于建康宮中的西堂。
司馬丕死后謚號為哀帝。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晉廢帝(司馬奕)
廢帝,名司馬奕(公元342~386年),字延齡。成帝子。哀帝死后繼位。在位6年,為桓溫所廢。后病死,終年45歲。葬于吳陵(今江蘇省吳縣境內)。
《晉書》載:廢帝諱奕,字延齡,哀帝之母弟也。咸康八年封為東海王。永和八年拜散騎常侍,尋加鎮軍將軍;升平四年拜車騎將軍。五年,改封瑯邪王。隆和初,轉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興寧三年二月丙申,哀帝崩,無嗣。丁酉,皇太后詔曰:“帝遂不救厥疾,艱禍仍臻,遺緒泯然,哀慟切心。瑯邪王奕,明德茂親,屬當儲嗣,宜奉祖宗,纂承大統。便速正大禮,以寧人神。”于是百官奉迎于瑯邪第。是日,即皇帝位,大赦。三月壬申,葬哀皇帝于安平陵。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晉簡文帝(司馬昱)
簡文帝,名司馬昱(公元320~372年),字道萬。元帝少子,廢帝被廢,桓溫立他為帝。在位2年,病死,終年53歲。葬于高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蔣山西南方)。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晉孝武帝(372─396),即司馬曜,字昌明,簡文帝第二子,東晉皇帝,在位二十四年。初封會稽王,咸安二年(372年)立為太子,同年即皇帝位,太后褚氏臨朝攝政。寧康元年(373年)丞相桓溫卒,以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為尚書仆射,共同輔政。太元元年,始親政,除度田收租制,口稅米三斛。八年(383年),在謝安的運籌下,東晉軍隊在淝水大破前秦。孝武帝以瑯邪王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加強皇權。孝武帝素聰悟,權威己出。晚年沉溺酒色,以戲言為張貴人所殺。
桓溫卒,謝安當國。苻堅入寇,謝石、謝玄破之淝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晉安帝(396─418),即司馬德宗,東晉皇帝。孝武帝長子,癡呆。公元396年即位,不辨寒暑,由司馬道子攝政。
“桓玄自荊州反,篡位,國號楚。劉裕討平之。劉裕滅南燕,入長安,滅后秦。”《國史大綱》)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晉恭帝(418─420),即司馬德文,東晉皇帝。孝武帝子,安帝弟。318年安帝死,劉裕稱奉遺詔迎立為帝,420年六月,劉裕逼帝讓位,廢其為零陵王、東晉王。次年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