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蔡三十九年(甲子,公元前4437年),黃帝軒轅氏政權二任帝姬蔡去世,姬豕即位稱帝。姬豕執政時期,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和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已經歸屬于黃帝政權。炎帝魁隗氏族、炎帝神農氏族、九黎蚩尤氏族、東夷少昊氏族等戰敗的部族,除少數頑固者遷徙邊遠地區繼續與黃帝政權為敵外,大部分都已歸順;有的甚至還與黃帝族結親,成為黃帝族人,被黃帝委以重任。黃帝政權當時共有二十五個強大部族,被稱作‘黃帝二十五子’,其中與黃帝族有血緣關系的就有十四個。黃帝姬豕對這些忠于黃帝政權的部族給予賜姓和分封,共加封了十四個部族,賜姓十二個。這十二姓是:姬、酉、祁、己、騰、箴、任、荀、僖、姞、儇、衣,這十二姓中,除姬姓是黃帝軒轅氏本族外,其余皆為外族。黃帝姬豕對十四個部族分封和賜姓如下:
封大隗氏祝融果童(炎帝魁隗氏后裔)于鄀(今河南新鄭市),賜為酉姓;
封神農氏參盧(炎帝神農氏后裔)于盧氏(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賜為祁姓;
封少昊青陽(伏羲女媧氏后裔)于江水(今四川成都市邛崍山),賜為己姓;
封東夷少昊苗裔于微山(今山東滕州市),賜姓為滕;
封玄女氏(即天女旱魃)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封少昊白虎部之君(伏羲少昊后裔)于咸池,同賜為箴姓;
封炎帝先祖任姒之后于任村(今河南安陽林州市姚村鎮北),賜姓為任;
封伏羲后裔羲和氏于扶桑(今山東半島昆侖山、成山、沂山等地),賜姓為荀;
封有登氏、彤魚氏于彭城(今河北邯鄲市磁縣西北彭城鎮),夷鼔、鼔族于延邑(今北京市延慶縣)賜姓為僖;
封炎帝后裔后土于吉山(今陜西榆林市綏德縣吉鎮),賜姓為姞;
封共工氏后裔于環水(今甘肅慶陽市環縣環江流域),賜姓為儇;
封老童卷章、重黎氏于丹水(今丹江,起于陜西商洛市經河南淅川流入湖北),賜姓為依;
青陽氏玄枵(玄囂)與蒼林有圣德,被賜為姬姓。
這十二姓是黃帝政權的核心力量,其后裔都有很大發展,一直到中國遠古歷史的諸侯爭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這十二個姓形成了多個獨立小國。其中:
酉姓后裔有:鄀、邶、庸、白狄等國;
祁姓后裔有:謝、章、舒、呂、祝、終、泉、畢、過、唐、鑄、杜等國;
己姓后裔有:呂(與祁姓呂非一)、溫、郯、昆吾等國;
滕姓后裔有:滕國;
箴姓后裔有:妘姓的夷、牟、檜、鄅、根牟、偪陽,媯姓的遂國等;
任姓后裔有:薛國、任國;
荀姓后裔有:荀國和風姓的宿、須句、顓臾等國;
僖姓后裔有:肥(白狄的分支)、無終、潞氏、甲氏、留吁、鐸展、赤狄等國;
姞姓后裔有:偪、南燕、密須等國;
依姓后裔有:房、庸、盧戎等國;
儇姓后裔有:亳、駘、歧等國。
姬姓后裔最多,有:魯、蔡、曹、衛、燕、隨、晉、鄭、吳、劉、楊等數十個諸候國。
值得注意的是,這十二姓中有一部分為戎狄國家,由此證明,黃帝族最初只不過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戎狄小國,靠著野蠻的戰爭不斷吞并周邊小國,最后才逐鹿中原,成為中原霸主。遺憾的是,這樣一段真實的歷史,竟被史學界的圣人們改造成了虛無縹緲的神話。兩千年來,千百萬中華兒女竟然一代一代虔誠地拜祭著虛構而并不存在的‘黃帝’。
帝豕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4416年),年五十二歲的姬豕卒,其遺體葬在涿鹿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尊號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