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宜臼,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春秋時期東周王朝的第一任王,其祖父是西周王朝第十一任周宣王姬靜,其父是西周王朝第十二任周幽王姬宮涅,其母是周幽王的王后申氏。 周幽王元年(庚申,公元前781年),姬宜臼出生在西周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
周幽王九年(戊辰,公元前773年),姬宮涅因受愛妃褒姒挑撥,將時為太子的姬宜臼貶至其外公申侯處。
周幽王十一年(庚午,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再次聽信褒姒讒言,命申侯將姬宜臼處死。申侯因不忍殺害自己年幼的外孫,遂與犬戎聯合攻打都城鎬京,并將周幽王和褒姒殺死。然而,經過犬戎侵襲的都城己是破敗不堪,申、許、魯等諸侯遂在申(今河南南陽北)扶姬宜臼即位,是為東周平王。就在姬宜臼即位同時,諸侯虢公郭翰擁立周幽王另一兒子余臣為天子,稱為‘周攜王’,東周遂出現兩周并列局面,直至二十年后,支持姬宜臼的晉文侯姬仇攻殺周攜王后,才使得周王朝重新統一。姬宜臼在位期間,因外祖父申侯擁立有功,遂賜予申侯封地,并派自己畿(管轄)內的百姓去戍守,致使百姓離鄉背井。
東周平王元年(辛未,公元前770年),姬宜臼即位元年,中國歷史標志進入春秋時期也是從這一年。初登王位的姬宜臼將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依仗著晉、鄭、虢等諸侯力量才勉強支持殘局。然而,此時周室衰微,周天子己失去天下共主地位,不聽管控的諸侯各國兼并發展迅速,僅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從姬宜臼即位開始到公元前476年,這二百九十余年里,烽煙四起、戰火連天,軍事行動就有480余次;司馬遷也曾記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姬宜臼東遷時,因秦襄公嬴開護送有功,被擢升為諸侯。秦襄公告辭回國時,姬宜臼對他許諾:“戎人攻占的鎬京和岐山地區(今陜西鳳翔縣一帶),交由你去攻打!攻下哪里,那里就歸秦所有?!鼻叵骞资苊鴼w,不及三年,殺得犬戎七零八落,戎主也逃遁西荒,于是岐山以西地區被秦攻占,秦國開始發展壯大。周王朝因大片故土喪失,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余里,與方圓數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相當于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自此,大大衰落的周王朝,再無號令天下的威力。
周平王十五年(乙酉,公元前756年),秦襄公嬴開卒,其兒子嬴?嗣位,是為秦文公。這時的秦國日益強大,秦文公違背祖訓,越過東周王室直接在鄜邑(今陜西富縣)祭祀天地五帝。這在當時可是大逆不道之罪,因為只有天子才有權力祭拜上天。魯惠公聞知此事后,于是派遣自己的太宰前往周王室請示,也想在自己國都祭祀天神,結果遭到拒絕。魯惠公生氣道:“我先祖對周王室有那么大的貢獻,這些禮樂祭典還是我的祖先編制,作為他們子孫的我用用又有何妨;況且周天子不能禁止秦,又有何能禁止魯?”于是,自作主張也在其國都城南效舉辦了祭祀天神典禮。姬宜臼知道此事后,也沒敢過問。自此,王室日益卑弱,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間不斷進行兼并爭戰,形成了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致使我國歷史進入一個大變革的動蕩時期。
周平王二十七年(丁酉,公元前744年),姬宜臼曾一度委任鄭莊公姬寤生為朝廷卿士,后因鄭國實力雄厚,姬宜臼對鄭莊公開始有戒心,不愿朝政被其操縱,遂乘鄭國多事,鄭莊公沒來上任之機,想撤其職務。鄭莊公聞知馬上趕至洛陽,并對姬宜臼施加壓力。姬宜臼再三賠禮,鄭莊公都不依,萬般無奈之下,姬宜臼只好提出讓自己的兒子--太子姬狐去鄭國為人質。后因此事太損天子體面,群臣提出相互交換人質,也讓鄭莊公的兒子姬忽來洛邑為人質,史稱‘周鄭交質’。從這一史實可知,姬宜臼東遷后,周王室已勢力衰微,周王名為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就連后世史官評論此事,也認為‘君臣之分,至此盡廢!’
周平王五十一年(辛酉,公元前720年),在位51年的周平王姬宜臼薨,因太子姬狐此時己卒,遂改立周平王的孫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