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洛,字嫦娥,別稱甄宓,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東漢時宰相甄邯的后裔,其父為上蔡令甄逸。《三國志·魏書·后妃傳》中注列舉了甄氏的兄弟姐妹名字,唯獨(dú)沒有她的名字記載。后因曹植描寫宓妃的《洛神賦》被一些人認(rèn)為是寫給甄氏的愛情篇章,故此她才被稱為‘甄宓’或‘甄洛’,有時也稱甄妃、洛神宓妃等。從其子魏明帝為避母姓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來看,‘洛’、‘宓’二字未被避諱,推斷此二字皆非甄氏本名。
漢獻(xiàn)帝建安中期,甄洛嫁給袁紹的次子袁熙為妻。后來,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時,把甄氏留在了冀州,以便照顧袁紹的婆婆劉氏。甄洛天性慈孝,對長輩家人極重孝悌友愛。她十四歲時,其二哥甄儼不幸死去。甄儼的妻子依然照顧親子、日夜操勞。但是,甄洛的母親張氏生性嚴(yán)苛,待兒媳們很不好。甄洛時常回娘家,勸母親對嫂子們要好一點(diǎn)。其母被女兒的話感動,自此對待兒媳也像親生女兒。后來,甄洛主動請求母親要與二嫂同住,以便撫養(yǎng)小侄,其嫂對甄洛十分感激,逢人便夸其賢慧,致使甄洛的賢淑品德傳遍鄉(xiāng)里。
漢獻(xiàn)帝建安九年(甲申,公元204年),袁家的大本營鄴城被曹操父子攻下。就在城破之日,早對甄洛慕名己久的曹丕闖進(jìn)袁府。當(dāng)他見到大自己五歲的甄洛,頓時被她的姿容所打動。曹操得知此事后,雖然也對甄洛的才貌同樣慕名,但還是擺出為人父應(yīng)有的姿態(tài),將甄洛賜給了曹丕。不久,甄洛明媒正娶成為曹丕的妻子。這一年,甄洛二十三歲。其實(shí),曹丕此時已娶任氏為夫人,但史書記載任氏性格狷急不婉順,多與曹丕不和,所以在甄洛嫁入曹家后,任氏被驅(qū)逐。
漢獻(xiàn)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甄洛為曹丕生下一子,名曹叡。后來,她又為曹丕生有一女,為東鄉(xiāng)公主。
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211年),曹丕的母親卞夫人隨曹操出征,而甄洛留守在鄴城。不久傳來消息,出征途中的卞夫人染病留在孟津(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療養(yǎng)。于是,甄洛堅(jiān)持要前往孟津?yàn)槠拍甘碳玻虿茇Р辉试S她犯險上路,她則日夜啼哭。過了幾日,曹丕讓侍從去向甄洛報(bào)信稱,卞夫人的病已痊愈。持有懷疑態(tài)度的甄洛說:“卞夫人在家時,每次生病都反復(fù)很長時間;如今在途中患病,各方面條件都不如家中,怎么反而好得這么快?這一定是在哄我開心。”曹丕沒法,只得又派人前往孟津,帶回一封卞夫人的親筆信,才使甄洛放下心來。
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享年66歲的曹操病薨,曹丕繼承其父魏王王位和丞相職務(wù)。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稱帝,建立魏朝,是為魏文帝。然而,做為嫡妻的甄洛并未按慣例被封為皇后。此時,最有實(shí)力問鼎后位的有兩人:甄洛和郭女王。郭女王不但長得漂亮,還比甄洛年青有心計(jì)。她利用曹叡的不足月來詆毀甄洛是懷有兩個月身孕嫁入曹家,而曹叡是否為曹家骨肉,很值得懷疑。加之曹丕因甄洛這幾年在鄴城養(yǎng)病,身邊陪伴著的一直是郭女王,所以早將當(dāng)日對甄洛的那份愛轉(zhuǎn)在了郭女王身上。就這樣,信以為真的曹丕以此事質(zhì)問甄洛,甄洛對曹丕寵愛新歡郭女王、李貴人、陰貴人等,本已不滿,又聽說此事是她們從中挑撥,不禁怒火中燒,不顧一切的大聲斥責(zé)曹丕,既然對自己的親生骨肉都無端懷疑,這太有損曹門的家風(fēng)了。
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甄洛被曹丕冊封為夫人。與此同時,曹丕也冊封了深得自己寵愛的郭女王為貴嬪。遠(yuǎn)在鄴城的甄洛得知這個消息后,萬分苦悶的她深知自己處境惡劣,在無法分辨的情況下,她唯有寄情絲于筆墨,寫下了她唯一傳世的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dú)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jié)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fù)苦愁,入亦復(fù)苦愁。
邊地多悲風(fēng),樹木何翛翛。從君獨(dú)致樂,延年壽千秋。
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曹丕駕崩,甄洛的兒子曹叡繼承王位,是為魏明帝。即位后的明帝為生母甄洛平冤昭雪,追縊她為‘文昭皇后’,并立寢廟祭祀。
注:史書記載甄氏: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xiàng),皓質(zhì)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相傳聰慧的她創(chuàng)造了靈蛇髻,并流行于魏晉女性中。晉代大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洛神就是梳著靈蛇髻,這是甄氏生前常梳的發(fā)型。《采蘭雜志》中也曾記載:“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欲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后梳妝,則盤結(jié)一髻形于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