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彧(439-472年),字休炳,小字榮期,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市)。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
初封淮陽王,改封湘東王。前廢帝時,為南豫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即位,年號泰始。任賢用能,平定四方叛亂;后期寵臣阮佃夫專擅威權,貨賂公行;府庫為空,百官并斷祿俸,奢靡益甚。喜好鬼神,頗多忌諱,奢侈無度,忍虐好殺,慮太子稚弱,屠殺宗室大臣,王朝自此而衰。泰豫元年(472年)駕崩,謚號為明,廟號太宗。
為藩王時好讀書,曾撰《江左以來文章志》、續衛瓘所注《論語》二卷。
早年生涯
劉彧,十歲受封為淮陽王,食邑二千戶;452年,改封湘東王。453年三哥宋孝武帝即位后,因為同年劉彧生母沈容姬過世,年僅十五歲的劉彧就改由宋孝武帝的生母路太后撫養長大。劉彧對路太后親奉愛戴,常服侍路太后醫藥,路太后也特別篤愛劉彧,因此孝順的宋孝武帝雖然一向猜忌、監視宗王諸弟,卻對劉彧特別親密。除了讓劉彧歷任秘書監、中護軍、侍中兼衛尉、領軍將軍等清官顯位之外,很可能讓劉彧掌握少部分的京師兵權(衛尉和領軍將軍有部分兵權)和機要權。史載劉彧“少而和令,風姿端雅”、“好讀書,愛文義,在藩時,撰《江左以來文章志》,又續衛瓘所注《論語》二卷,行于世”,不過劉彧成年后運動不足、肥胖過度,可說是文才有余、武干不足。
殺侄自立
464年(大明八年),宋孝武帝過世,繼位的前廢帝劉子業頗為兇暴。在掌權后,先后除去了叔祖劉義恭、叔父劉昶(逃奔北魏)。但他仍然擔憂、猜忌叔父劉彧、劉休仁等宗王,把叔父們全都軟禁在宮中,時加侮辱,甚至計劃殺死劉彧(見劉子業條)。劉彧派親信阮佃夫結交劉子業的侍衛壽寂之等人,先下手殺死侄兒劉子業,然后接受同謀劉休仁的擁立,登基為帝,改元泰始。同時處死劉子業的兄弟姊妹劉子尚、劉楚玉等人,掌控京師內外的兵權。
義嘉之難
在劉彧廢殺劉子業的上一個月,因為劉子業的昏暴無道,使得自認受宋孝武帝厚恩的江州長史、行事鄧琬,聯合新任的雍州刺史袁顗,以廢昏立明的名義,號召四方討伐建康的劉子業,并計劃擁戴年幼的江州刺史劉子勛(宋孝武帝第三子)。但是鄧琬的檄文尚未發出之前,劉彧已經先一步弒殺劉子業并自立為帝了。雖然有些江州吏士勸說鄧琬承認劉彧的帝位,不要冒險攻打建康,但是鄧琬認為劉彧得位不正且殘殺宗王劉子尚(孝武帝次子),會比前廢帝劉子業更容易討伐,而且使劉子勛獲得更正統的大義名分。于是鄧琬協同袁顗,直接在466年二月七日,擁立劉子勛(時年十一歲)登基為帝,年號義嘉。
劉子勛登基后,果然獲得各地宗王、方鎮的支持效忠,使得劉彧政權的號令,不出建康城外的百里之地。更險惡的是,劉子勛與各方鎮都譴責劉彧篡位自立,紛紛出兵從四面八方討伐建康。當時劉彧的弟弟們都在中央,支持兄長即位;孝武帝的兒子們則多在地方,支持劉子勛,劉宋宗王形成文帝系與孝武帝系兩方內斗的局面,史稱“義嘉之難”(因為全國各地幾乎都使用劉子勛的年號義嘉)。
平亂失土
劉彧政權雖然領土、人口都不到劉子勛政權的十分之一,但是以伐亂為名,憑借量少質精的中央軍,采取各種積極手段:一、采用才干名士蔡興宗的意見;二、重用吳喜、沈攸之、張永、劉勔、蕭道成等武將;三、放權給諸弟劉休仁等人積極平亂。劉彧寬仁待物,當時有的將領父兄子弟都參加叛軍,劉彧仍任命他們帶領禁軍,大家盡心盡力,樂于效命。
于是上下一心、兵強將勇,因此消滅劉子勛政權并平定江南與淮南各地(466年底),最后全面誅殺孝武帝子孫。平定叛亂后,叛軍大多都得到赦免,其中有才能的,都被任職重用,和原來的臣屬同等看待。有才學的人,都得到被引薦任用。
但是淮北方鎮薛安都等人為了自保而向北魏求援,于是北魏大軍在四年之內陸續攻下淮北、山東半島地區,劉宋戰亂不斷,國力大衰,人民也苦不堪言。又因為必須對有功的軍人加官晉爵、大肆封賞,于是造成士族制度的嚴重破壞,清濁不分、官品淆亂。
晚年失策
劉彧生活奢靡過度,需要一件物品,往往制造九十件備用,正御、御次、副又各三十件。
晚年害怕諸弟在他死后奪取太子劉昱的皇位,于是接受幸臣王道隆與阮佃夫的建議,大殺立過大功的諸弟,只有劉休范因為人才凡弱而幸存。王道隆與阮佃夫掌權后擅用威權、官以賄成,富逾公室。劉彧同時殺害可能會不利于太子的重臣,如功臣武將壽寂之、吳喜與高門名士王景文(皇后王貞風之兄、劉彧的大舅子),結果造成劉昱繼位后中央和地方軍鎮互相猜忌、攻伐的政治亂象,使得武將蕭道成因此崛起,最后篡宋建齊。472年正月,宋明帝死,時年三十四。遺詔命蔡興宗、袁粲、褚淵、劉勔、沈攸之五人托孤顧命大臣,分別掌控內外重區,另外命令蕭道成為衛尉,參掌機要。太子劉昱繼立。然遺詔雖任命袁粲、褚淵在中央秉政,但實際上接受宋明帝秘密遺命,就近輔佐新帝劉昱,掌控宮中內外大權的人物,是宋明帝最親信的側近權幸——王道隆與阮佃夫二人。五月,葬明帝于臨沂縣莫府山高寧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