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末,蘇峻之亂爆發(fā),次年二月,攻入都城建康,6歲的成帝并其母親庾太后均落入亂軍之手。雖未被殺戮,亦未遭廢黜,但備受凌辱。三月,庾太后憂慮交加,死于宮中。四月即被草草地葬入武平陵。實際上,蘇峻之亂,與這位太后不無關系,也正由于此,太后才會在蘇峻之亂中屢遭逼辱,憂病身亡,死時年僅32歲。
庾太后是明帝皇后,名文君,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父親庾琛曾為會稽太守。庾后姿儀非凡,知書達禮,明帝被立為太子后,元帝即聘其為太子妃。此時庾琛已故,庾后之兄庾亮被任命為中書郎、侍講東宮。庾亮善談老莊,機敏成算,為太子看重。兄妹兩人一在宮中,一在朝中,互相倚重,庾氏權勢開始發(fā)展。
三年后,握有重兵的荊州牧王敦興兵東下,永昌元年(322)三月攻下建康,控制了朝政,將相、州牧、內外官員中稍有不合意者,或殺或換,氣勢逼人,又命親信分別掌領青、徐、幽、平四州都督、荊州刺史等要職。十月,王敦退回武昌,遙控朝政。元帝憂憤交加,于閏十一月病卒,明帝即位。次年六月,庾氏被立為皇后,庾亮也被擢為中書監(jiān),參與樞密。此時,明帝名為帝王,實則受制于遠居武昌的王敦。庾亮與中書令溫嶠積極策劃,準備討伐王敦。
明帝太寧二年(324),丹陽尹一職空缺。丹陽尹在東晉負責管理京城建康,十分重要,溫嶠假意附向王敦,勸道 “京城咽喉之地,公應自選良才。” 并虛推王敦親信錢鳳。錢鳳辭讓,復推溫嶠,王敦遂表請明帝命溫嶠為丹陽尹,密令溫嶠監(jiān)視朝中動向。溫嶠恐自己離去后錢鳳看出破綻阻止此事,遂在王敦餞行時,佯裝醉酒,逼錢鳳飲酒,錢鳳未來得及喝,溫嶠即用手版擊掉其帽墜,以酒灑其臉上,錢鳳大怒,被王敦勸開。溫嶠走后,錢鳳果然向王敦道:“溫嶠與庾亮交往頗深,不可信用。” 但有了剛才的爭斗,王敦對此反倒不以為然,說:“太真方醉,小加聲色,何必馬上相讒?” (溫嶠字太真)溫嶠順利地回到建康,出任丹陽尹,為庾亮與明帝討伐王敦打下了基礎。
溫嶠返京后,立即與庾亮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六月,準備工作完成,明帝正式發(fā)布討伐檄文,任命王導為大都督,溫嶠為都督東安北部諸軍事,庾亮領左衛(wèi)將軍,共同討伐王敦。歷時數月,即剪除了王敦勢力,庾亮被加官護軍將軍。
討王敦后的第二年閏七月,明帝一病不起,庾亮與王導等人共受詔輔政。庾亮又被擢為中書令。二十一日,明帝卒,庾亮等擁成帝即位。
成帝為庾后之子,此時年方5歲,登基后,庾后以皇太后臨朝聽政。以王導、庾亮等人參輔朝政,但朝中大事完全取決于庾亮一人。
庾太后自認為寡母幼子,只有舅族可資信賴,因此,國政大事全憑庾亮處理。庾亮年輕氣盛,恐內外大臣不服,便濫施嚴刑,頗失人心。南頓王司馬宗原掌宿衛(wèi),庾亮先收其兵權,又使御史彈劾他謀反,收殺。
對內臣如此,對在外握兵權、守重鎮(zhèn)的外臣,庾亮更不放心。當時的歷陽內史蘇峻,多有功勛,威望甚高,而且握重兵萬人,庾亮想以太后名義將他詔還京中。因此,屢屢在朝中言蘇峻 “狼子野心,終必為亂。” 王導、溫嶠極力勸阻,太后也認為急于召回蘇峻,并非良策,萬一他拒詔作亂,更難收拾。庾亮對此充耳不聞,對太后說 “爾但安居宮中,外事自不必擔憂。” 咸和二年(327)十月,庾亮以太后名義下詔,召蘇峻為大司農。蘇峻果不奉詔,舉兵南下,次年二月,攻入京城建康。庾亮倉皇逃往潯陽(今江西九江),太后及成皇均為蘇峻所獲,后宮宮人及太后左右侍從,多遭軍卒襲掠。
蘇峻入建康后,不廢成帝,不黜百官,但極盡凌辱之能事,官庫藏米或掠或焚,成帝及太后御膳只有吃那些燒焦的殘米,百官也被士卒驅趕著往蔣山上背東西,動輒毒打。這種情況下,庾太后憂憤交加,三月十八日,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