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愛學習、善學習,擁有一個前途無量的未來。不少人為了孩子的學習投入大量的資金,買書買益智玩具,送去各類興趣班,有的甚至找一對一私教輔導。可是這些“短視”的投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的思維習慣才是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斯坦福教授羅爾·德韋克就有獨到的看法,她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她提出,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將樂于接受挑戰,不畏懼失敗,并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是準學霸的必備品質;相反,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則不相信努力,害怕失敗,逃避挑戰,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
兩種思維模式對孩子人生道路的影響是巨大的。爸爸媽媽們,結合下方3張漫畫和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現,試著看看自家寶貝是固定性思維模式,還是成長性思維模式吧。
固定型思維VS成長型思維
左圖: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
右圖: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左圖:固定思維的人,老是關注限制。
右圖:成長思維的人,總是尋找機會。
左圖:固定思維的人,不接受批評。
右圖:成長思維的人,珍視反饋、主動學習。
當孩子喜歡抱怨事情太難、自己能力不夠、學不會搞不懂、想放棄并總是讓爸爸媽媽幫忙時,成長型思維已經離他越來越遠了。別著急,這時我們更應用正面的、積極的語言影響他們,幫助他們收獲良好的思維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們可以從以下9個方面入手引導孩子思考問題:
關于理解
當孩子說“我就是不懂。”
面對難題,爸爸媽媽可以引導他思考,“你忽略了什么嗎?”幫助他從“這件事情太難了”的思維方式轉換成“只要把漏掉的、忽略的找出來,肯定能搞明白”。
關于放棄
當孩子說“我放棄了。”
告訴孩子:“你可以試試別的方法。”讓孩子從“能力不夠,只有放棄了”的思維中走出來,明白辦法總比困難多。
關于錯誤
當孩子說“我犯錯誤了。”
別著急批評,對他說,“沒關系,這次犯了,改正以后下次就不會再犯錯了。”讓他吃一塹,長一智,成功避免下次犯下同樣的錯誤。
關于困難
當孩子說“這太難了。”
面對他的畏難表現,別埋怨,多鼓勵,試試說“沒關系,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慢慢地向孩子灌輸一種觀念,只要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關于聰明
當孩子說“我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
當孩子說這類話時,他已經對自己開始感到失望了,爸爸媽媽這時應該給孩子多一些信心,可以對孩子說“她是怎么做的,你也可以試試看。”鼓勵孩子只要學到了別人的方法,然后認真去做,一樣做得到!
關于能力
當孩子說“我不擅長這個。”
通過爸爸媽媽的語言:“你正在提高。”告訴孩子,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關于完美
當孩子說“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把止于至善的境界描繪給孩子,令孩子相信“用心發現,事情一定還可以更好,只要不斷地嘗試和努力,肯定還可以更接近完美。”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爸爸媽媽們,在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中,你肯定有獨到的心得?在文章下方 寫留言 處,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