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每個人的身上都會發生與心理學相關聯的事情。
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學點生活心理學,能夠更好的了解自己、駕馭生活。
“心理學”一詞來源于希臘文,意思是關于靈魂的科學。
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心理學看作是一門研究人的心靈的科學。
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都會對其他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導致其發生變化。
在這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摩擦,
于是,人際關系問題便出現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永恒不變的法則。
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不斷加快,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變得越發激烈。
只有解讀的心理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很好的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
在生活中收獲幸福。
心理學中所謂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
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綜合模式。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 由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就是原始的自己,代表著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
‘自我’與本我正好相反,它是專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門”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屬于人格結構中重點的道德部分。
例如,你餓了一天了,走進一家小店,看到琳瑯滿目的食物,
而兜里又沒有一毛錢,貨架又正好擋住了老板的視線。
這時,本我就會沖動的想拿起東西往包里裝。
而自我,就會對你說,再忍一忍,馬上就能到家了,
或者跟老板商量一下,先賒一個面包。
‘超我’則會告訴你,這種行為是偷盜,是犯法,是會受到懲罰的。
所以本我、自我、超我這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格。
三者在人身上共存,但同時它們又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需要每個人進行自我調節,如果把握不好,不能維持三者穩定,
那么就會出現人格障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制衡,人才能健康成長。
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不能讓‘本我’占據上風,
而導制自己被欲望侵蝕,受欲望支配。
要用道德約束自己,用理想激勵自己。
人的性格類型是遺傳的,
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際遇。
人的性格會因后天的境遇而發生一些變化,
比如情感上的創傷、人生的變故等 都會使一個人的行為和舉止發生變化,
但并不會使一個人的性格類型徹底的發生改變。
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偶爾也會有活潑好動的時候,但這并不能改變他內向的本質。
一個性格外向的人,也難免會有陷入憂郁的時候,但外向還是他最主要的性格類型。
性格 是每個人的本性流露,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無法掩飾、偽裝,更加無法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