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文山。
大多數人追求閉環是,為了能夠給別人一個交代,或者給自己一個交代。
這樣的認知其實有偏差,閉環不應該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也不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那追求閉環是為了什么呢?答案先不說,看文章。
什么是閉環?
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環,被廣泛的用于現代企業管理中。在PDCA循環中,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環節形成了一個“閉環”。
我們常說的閉環,就是從PDCA循環中抽象出來的一種認知行為,它也分為四個部分:感知、認知、決策、行動。
用大白話來說,閉環就是把一件事完整的做完。
做事靠譜被認為是一種高評價,而閉環是靠譜的底色,因此被稱為稀缺能力。
為什么把一件事完整做完這樣簡單的事,會被貼上稀缺的標簽呢?
換句話說,閉環的稀缺性體現在哪里?
原因有3個。
閉環是指,把一件事完整的做完。
這有兩個關鍵元素,一個是事情本身,一個是做事的人。
有些事本身就很難實現閉環,也就是說,事情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完成它的難度很高。
比如,為了追求一個很好的身材而去健身,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了臂圍、胸圍、腰圍的目標數據,如果自身底子很薄弱,這會是一件完成難度很高的事。
一方面身材的建設需要很長的周期,另一方面容易受外界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飲食,訓練方法,時間等等,每一項沒做好都難以實現目標。
對于普通人來說,一副理想身材的建設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的堅持,并且還要做到極為克制的飲食,現實中能做到這一點的很少很少。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比如把一門樂器練習到一流水準等等。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難以實現閉環,要么是周期長,要么是限制條件多。
做事的人總會受到自身的限制,是閉環具有稀缺性的另外一個原因。
有人認為,一個人能夠做到閉環,就意味著無論什么事都能完成。
事實是,每個人都有短板,什么事都能搞定的是神不是人。
我一個朋友985高校畢業后,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幾年后成為企業的培訓主管,管理經驗豐富,自身能力也很強。
后來他出來創業的時候發現,主管的經歷豐富了他的見識,卻也荒廢了業務能力,當他帶隊做一款產品時,還不如一個經常在一線摸爬滾打的程序員。
他雖然曾是一名高管,但是在實現產品功能這件事上,他幾乎難以實現閉環,因為過往的經歷造就了現在的短板,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限制”。
難以實現閉環的事一定常發生,因為做事時的具體情況總會變得復雜,往往是多領域交叉,自身實力跟不上使得閉環被擱淺是一種常態。
拖延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閉環的形成。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簡·博克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遲遲不能動筆,因為她在寫書的時候犯了拖延,她一直不知道問題在哪。
直到和她的朋友討論時,才明白遲遲難以下手的原因是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使得她害怕失敗,害怕最后的結果令人失望而不斷拖延。
有趣的是牛人也會拖延,畫家達芬奇和作家巴爾扎克,都是重度拖延患者,他們經常被催進度。
拖延似乎是個普遍現象,人們總會因為害怕犯錯追求完美而拖延,很多人跟簡·博克一樣受其困擾。
拖延和人品無關,和能力無關,它更像是人性的一個弱點。
而閉環是在和拖延做對抗,因此實現閉環其實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綜上,閉環的稀缺性體現在3個方面: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很多人將這句話奉為經典,許多文章也在分析閉環的好處,并將其視為靠譜的要素。
表面上看起來都很對,但在為什么要實現閉環的原因上,大多數人的認知卻有偏差。
誤解一:閉環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
大多數人認為閉環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比如完成工作任務,給領導一個交代,給合作的同事一個交代。
其潛在邏輯是,通過穩定的完成任務,獲得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尤其是領導的重視和重用。
表面看沒問題,但這里面藏了一個陷阱:
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而做事,容易脫離事情發展的本質,活在別人的意見里。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學的時候,我們班總有幾個很聽老師話,老師讓做什么他們就做什么,作業完成度是最高的,筆記也是做得最詳細的,但做項目的能力很一般,一直走不到前列。
而班上的牛人,看起來卻不是那么聽話,他也寫作業做筆記,但每一個行動都很具有策略性。
仔細對比后發現,那幾個聽話的同學,他們之所以行動是因為老師說“要寫作業”,“要做筆記”。
他們的行動是為了給老師一個交代,一直在老師的建議里“活著”,沒有圍繞作業和記筆記的目的去建設自己的知識體系,牛人卻恰恰相反。
閉環,不應該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被別人的意見“支配”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圍繞事物本質建設自己的能力,才是終身課題。
誤解二:閉環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
我最開始也以為,閉環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證明自己可以完成一件事,可以把一件事做好。
越到最后越發現,為了證明自我而做事,根本做不成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
我最開始嘗試新媒體寫作是為了賺取稿費,剛開始的時候屢屢被拒,但一直堅持寫,因為對稿費的渴望,源源不斷的為我提供力量。
漸漸的那股力量變成了,“我要證明自己可以拿到稿費,一定要把這件事做成”。
最后這件事也真的做成了,但在連續拿到幾次稿費之后,內心對于稿費的狂熱降低,逐漸開始反感追熱點。
寫了不少文章,回頭看卻從沒寫出過自己滿意的,每次都是中規中矩的俗套話,自己都嫌棄。
追求閉環若只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很容易進入自我證明的囚牢,最后可能變成帶著憤恨的偏執與倔強,事情的發展軌跡也會偏離預定軌道。
新一季的《奇葩說》里薛兆豐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工作不是老板打工,而是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同樣的道理,閉環不應該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或者給自己一個交代,而應該聚焦事物本質建設自我,給未來一個交代。
有一種癌癥叫做黑色素瘤,外形上看起來和一顆黑色的痣非常相像,人類醫生通過肉眼觀察,診斷這種病的準確率在66%左右,人工智能的準確率高達77%。
最初的時候,人工智能無法識別黑色素瘤,它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機器的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的本質是神經網絡算法,基于該算法再大量的 “喂養”數據,機器就能夠進化變得“智能”。
該過程其實特別簡單,不斷的給機器看黑色素瘤照片,在它診斷時告訴機器對或者錯,幫助它“學習進化”。
當照片“看”到一定程度,機器就能夠在眾多照片中找出黑素瘤,而且照片“看”得越多,準確率越高。
這一事實背后,隱藏著一個有趣的結論:
一個大閉環由無數小閉環組成,每完成一個小閉環就是向未來的大閉環不斷接近。
人工智能從不能診斷,到能準確診斷,就是由無數個小的閉環不斷完成造就的結果:
看照片→判斷結果→得到更正→反饋增強→再給照片,如此循環。
在機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每被喂養一次圖片就是一次閉環完成,單次的診斷可能非常簡單,但多個閉環結果的堆積卻實現了“智能”。
二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種非常有名的“飛彈”——V2,它是現在導彈的鼻祖。
V2剛服役的時候命中率極差,希特勒朝著英格蘭大陸發射了兩千余枚導彈,擊中島嶼的只有百枚不到。
二戰之后控制論出現,當控制論被運用到V2飛彈上時,它的命中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發展到后來還有了登月飛船。
控制論的魔力在于,它解決了導彈在發射之后無法改變方向的問題,運用控制論的導彈能夠根據實時的飛行參數做出調整,最后命中目標。
該過程中,每一次“探測數據,中央決策,做出調整”是一個小閉環,每一個小閉環的完成能不斷地修正前進方向,最終實現擊中目標這個大閉環。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遇到問題,我們與其冥思苦想出路在哪里,不如先行動,從完成一個小的閉環開始,不斷嘗試不斷修正,最終一定會向最優路徑靠近。
因為每實現一次閉環,其實是在給未來打開一個通道,閉環每運作一次,都是在向未來邁進一步。
追求閉環是為了打開通往未來的通道,建設自身能力,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
有趣的是,當我們朝著未來前進的時候,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也能證明自己。
我們怎么做才能不斷地實現閉環,朝著未來發展呢?
2個方法:開啟第一步和獎勵過程。
斯塔福大學的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寫過一本書叫《終身成長》,她在里面提出了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兩種概念。
她研究這兩種思維的成果,被行業人士認可,并且斬獲了教育界內有名的“一丹獎”,得到了比諾貝爾獎還高的獎金。
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相信所有的事都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世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已定的,再多的努力也換不來更好的結果,別人的評價就是給自己下結論。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對自己的行動持消極態度,面對有困難有挑戰的事,表現出無興趣。
羅爾.德韋爾在香港做過一個對比研究,在固定型思維的分組里,組員們對于有機會補課彌補自己英語差的機會持觀望態度。
而成長型思維的組員,在邁出行動的第一步方面表現得很突出,對能幫助自己提升英語能力的課程表現出強烈興趣。
在后續的實驗中,成長型思維的人也更容易取得好的表現,因為他們信任努力的意義,相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敢于在挑戰中勇敢的邁出第一步,開啟第一個閉環。
開啟第一個閉環后,為了后續閉環的完成,必須要學會獎勵過程。
大多數人從小接受應試教育,在高分才算成功第一名才有獎勵的模式下,養成了重視結果忽略過程的思維。
電子游戲卻告訴我們,加強過程的獎勵,可以幫助一個人的養成某種行為或者習慣。
在進行電子游戲中,每一步努力、策略和進步都能夠得到肉眼可見的獎勵,比如榮譽勛章,積分,經驗加成,排名變化等等。
隨著時間加長,在不斷被獎勵的魔力下,玩游戲這種行為會不斷的被強化甚至成癮。
培養閉環時也可以這么做,每實現一次閉環就進行一次獎勵。
比如,健身見效的周期很長,每個用心地鍛煉的周期就是值得肯定的過程,每次力量的增長就是值得獎勵的閉環。
羅爾.德韋爾曾做過一個過程獎勵的實驗,對那些在每一次學習過程中有付出,有努力,有進步的人進行獎勵。
被獎勵的學生最后逐漸培養出韌性,整體水平呈螺線式的上升。
小結一下,成長型思維可以幫助我們邁出第一步,實現第一個閉環,而獎勵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一連串閉環,螺線式上升。
總結:
最后,閉環不是怎么干的問題,而是干與不干的問題。
任何時候,想始終是問題,干才能是答案,動起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