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留言說:“孩子上網課,太愁了!”
“因為我和老公都要上班,每天早上把賴床的兒子吼起來;結果兒子坐在沙發上,不刷牙、不洗臉,拿著手機看網課視頻。
我們上班走了,也不知道他在家到底是在認真上課還是在玩手機!”
還有家長也說:“每天網課結束,孩子說要玩手機玩電腦,說好只玩一個小時,但玩著玩著就停不下來,作業也不寫了....怎么辦?”
這些都是家長們近期非常苦惱的典型問題,其實也反映了孩子的自制力差!
我們可以看一看,自制力差的孩子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有可能他會沉迷于玩游戲,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總是在最后幾天草草地做完;
>>也有可能孩子性格不好,時常會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發脾氣,遇事容易沖動頂撞父母。父母各種訓斥引導說教、各種法子都想了,但是一點改進都沒有;
>>也有可能孩子做事拖拉、缺乏效率,起床拖拉、寫作業拖拉、吃飯拖拉,甚至是連做自己喜歡的事都比較磨蹭。雖然時時都在監督他,可似乎不太管用;
>>也有可能孩子沒有主見,經常別人說什么他就信什么,別人說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缺乏明確是非的判斷力,面對誘惑和陷阱,很容易掉進去。
毫不夸張的說,自制力欠缺的孩子比比皆是!所以會在學習、性格、習慣等方面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家長為此焦慮不安。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孩子自制力 這件事。
什么是自制力?
自制力(self-regulation)是根據環境需求,掌控精神狀態、情感、行為和注意力的能力。
它不單單事關自我控制,還包括抑制自己第一反應,排除不相關刺激的干擾和堅持完成相關任務(即使是自己不喜歡的任務)的能力。
比如說,一個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能夠先把作業做完,檢查沒有問題之后,再去看電視、玩游戲,而不是一回家就立即開始玩;或者是自己把零用錢攢起來,買一個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立刻花掉錢……這些都是孩子自制的表現。
對孩子來說,自制力意味著什么?
自制力,不但表現在學習成績、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還可以讓他們在跟同伴和成人交往溝通的時候更熟練和成熟,更容易獲得友誼,更容易對事情集中,更快學會新的東西,以及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壓力……
有自制力的孩子,通常成績更優異,習慣更好,也更容易贏得友誼。
研究發現,真正影響孩子自制力的,是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
下面,我們就分享5個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讓孩子的自制力暴增!
讓孩子自制力暴增的5個教養方法
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在童年和少年的早期,在7-11歲時,就要教會一個人的自我管理,還要讓孩子們學會“強制自己”的能力。
若是錯過了這個時期,以后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重新教育’的問題。”
1、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明確界限
很多父母等到孩子青春期時,表現出很多壞習慣才開始著急,往往有點為時已晚。
因為一個孩子的言行習慣是從小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越來越根深蒂固,再想糾正需要花費巨大的心力。
喜歡溺愛、放任、縱容的家庭,孩子通常比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
其實孩子的自制力比我們想象中要強,關鍵在于父母平時有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講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里。
建立規則時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討論,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規矩,他會更樂意去執行。
在適當的規矩中,孩子會慢慢由他律變為自律,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能超過多長時間,自制力得到發展。
當孩子做出專注、有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可以給予鼓勵和贊美,可以更有效地發掘孩子的潛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2、尊重孩子對時間的規劃,讓孩子享受自制力的甜頭
有一次遇到母親,回家看孩子是在看電視,生孩子的氣,指責孩子不讀書。孩子說我已經完成了作業,我做了所有的復習和預習。看電視怎么了?
然后母親對孩子大喊大叫:做完家庭作業后,難道她不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你能得了100分嗎?如果你能拿到100分,看電視,如果你不敢說出來,就不要偷懶。
然后她又找了兩套習題讓孩子做必須做完。
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人類的自我控制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繁重的工作和尋找簡單的回報之間找到平衡,因此,如果人們連續做兩件事,每件事都需要很強的自我控制,那么第二件事就更糟了。
因此,不要讓孩子們對學習海洋戰術失去興趣,可以允許孩子們安排自己的時間,只要他們做好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他們就可以適當地放松,讓他們享受到高度的自我控制和高效率的甜頭。
3、給孩子及時的提醒,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自我控制方面,如果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可以原諒他們做任何事情,就很難養成自律的習慣。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明白,這種風險在一段時間內是不現實的,那么父母最好先給孩子一個溫和而堅定的提醒,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例如:孩子們喜歡在超市里亂買東西,可以在進入超市前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需要買什么東西,如果有什么我們喜歡的話,下次你可以回去我們討論好,然后再買。但是如果你發脾氣,爸爸媽媽就會馬上把你帶出超市。
孩子們對看電視和玩游戲很著迷。你可以提前15分鐘提醒孩子,你需要寫作業了,或者你需要出去運動一下了,等等。
如果他們不遵守協議,孩子明天就會失去看電視和玩游戲的機會。
父母的語氣可以很溫和,但態度必須堅定!當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自我控制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4、家長做好榜樣,父母自制力強影響孩子
孩子的自制力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緩慢的過程,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中慢慢培養。
首先,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看到父母規律生活、說到做到、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有良好的管理和約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一個自己都管不住自己的家長,又怎么能教出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5、把“必須讓孩子做的事”變成“孩子想做的事”
課堂上常常有不愿合作的孩子,他們往往會讓老師頭疼,這些學生是自制力差的典型。
但如果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玩游戲,他們就能一直保持精力集中,并可以堅持很久。這說明孩子并不缺乏自制力,而是缺乏動力。
孩子要在必須做的事情中找到樂趣,這就是他們需要得到幫助的地方。
成年人知道如何找到工作的樂趣,他們也知道用消極態度做事只會讓事情更糟。
但是孩子不會這樣,尤其在大人沒有做好榜樣時。
把一件無聊的事變成游戲一樣的趣事,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
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需要很大的耐心,以及對孩子觀察。但從很多老師的經驗來看,這是值得付出的。
也許這就是打敗“自制力疲乏”的關鍵。只要幫助孩子在學習找到樂趣,那么學習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警惕!這些行為嚴重降低孩子自制力
第一個,會明顯降低孩子自制力的一個行為就是“打孩子”。
家長們覺得打孩子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下次他就不敢了。然而,孩子們不這么想。他們當然會害怕被打,但不會因此自制。而是因為怕被打,學會了撒謊或是偷偷做。
所以,千萬不要用打孩子,來警示孩子!
第二個,忽視孩子的出格行為,沒有及時正確引導孩子改正。
不能打孩子,不代表我們不能管孩子!
當孩子做出沒有自制力的行為時,例如發脾氣要買零食,沒日沒夜玩手機……家長要是忽視,就會降低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正確的引導,自然會重蹈覆轍。
所以,家長們要多關注孩子,反省一下自己:當孩子表現出沒有自制力時,我是不是沒耐心,放任了?
建議家長溫和而堅定的提出之前的約定,告訴他如果不按約定就會受到懲罰,讓他自己再做一次選擇。
這時,孩子很有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家長可以安靜的陪伴和聆聽,不要過多介入。
這方法不會一次就湊效,但堅持下來,你一定會看到孩子的改變。
孩子們往往更貪圖當下的舒適,很少愿意犧牲眼前的幸福和安慰來換取未來的成功和幸福。
但是,當孩子們能夠展望未來,勇敢地為現在承擔責任時,他們就會知道,高度的自律會帶來高效率和自信,同時也會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一種控制感和更大的自由。
有一天,孩子們會明白自我控制比放縱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