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了國人千百年來的思想基礎,北擊匈奴、東并朝鮮,開疆擴土,推行絲綢之路,使漢朝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甚至科技,都達到了當時世界頂峰,被后人稱為“秦皇漢武”。
最能體現漢武帝政治才華的莫過于“加強了中央集權”,建立了當時真正意義上的“皇權”。
竇嬰是漢朝“三朝元老”,是漢文帝竇皇后堂兄的兒子,非常有政治和軍事才華,從漢文帝是入朝為官。后又得到漢景帝重用,在一次與梁王酒宴上,漢景帝酒后失言,說要把皇位傳給梁王,竇太后卻要當真,竇嬰忙出面解圍說,漢朝沒有把皇位傳給兄長的規矩,景帝酒后失言,這才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此后更得到漢景帝器重。后憑借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被封為魏其侯,權傾朝野,和條侯周亞夫平起平坐。
漢朝自建立之初,就有兩大弊病,一是諸侯國權利過大,威脅中央朝廷;二是陰盛陽衰,后宮干政非常嚴重,呂后就是個例子,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和母親王美人也都很有野心,各自培養自己勢力,竇氏家族和王氏家族都是可以左右朝廷的兩大勢力,甚至可以決定朝廷重要官職的任免,外戚直接威脅到了皇權。
魏其侯 竇嬰
漢武帝一心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加強皇權,就必須針對諸侯國和這些外戚勢力做出相應的對策。雖然漢景帝時期通過“削番”打擊了諸侯勢力,但是并不徹底,而且引發的“七國之戰”也讓朝廷大傷元氣,諸侯仍然是很大隱患。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就顯得更加高明,讓諸侯王的三個兒子都有繼承權,直接讓諸侯國內部權利矛盾激化,極大瓦解了諸侯勢力,不費一兵一卒就從根源上解除了諸侯危機。
相比解決諸侯國的威脅,外戚干政則一直是漢朝的政治泥潭,就顯得復雜得多,漢武帝時期兩大外戚集團的兩大首腦就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劉徹的親媽和親奶奶,想清理掉這兩大集團,沒有官員敢插手,但除了一人——魏其侯竇嬰。
竇嬰身份比較特殊,首先自己是三朝元老,又立下戰功,官至宰相,關鍵是竇太后親信,雖然得罪過竇太后,但依然是竇氏集團“二把手”,而且和王氏集團“二把手”田蚡又很深的過節,二人矛盾在爭田事件后達到了頂峰。
竇太后去世后,竇家勢力失去了有力靠山,竇嬰也直接成了新的竇氏首腦。這也正是漢武帝等待鏟除竇家勢力的時機,而且這個局早在漢景帝時就布下了。
田蚡 漢武大帝劇照
漢景帝也是城府非常深的一位皇帝,非常有治國之才,“文景之治”為后來的“漢武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漢武帝留下了很多殺手锏。漢景帝后期,隨著周亞夫自殺,七國之亂功績最大的僅剩下竇嬰一人,封建王朝功高蓋主是大忌,基本都不得善終,同僚周亞夫就是個例子,而且竇嬰又是竇氏集團高層,已經注定其必死結局。但當時也是對竇太后有所顧忌,再加上漢武帝年幼,需要人輔佐,所以老謀深算的漢景帝就想了個周全之策,托孤竇嬰并賜給一道免死召令,這樣既收買了人心,讓竇嬰感激涕零、發誓效忠,又給其留下一道殺機,因為根據大漢律,皇帝的召令必須有備份才有效,而且這個備份由皇家專門機構負責管理保存,如果沒有備份,召令就是假的,假傳圣旨滅九族。所以表面看這免死召令是保命神符,實際上是滅門隱患,因為備份有沒有,皇家說了算。
一紙召令 多少心機
后期也和漢景帝預料一樣,竇氏因這詔令被滅族。竇家和王家因為爭一塊田地矛盾激化到極點,雙方朝上朝下都寸步不讓,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這也正是漢武帝等待的除掉兩家勢力的時機。竇嬰在這場爭斗中也迷失了自己,一向沉著冷靜,如今卻看不清局勢,在一次酒局中,竇嬰摯友灌夫被田蚡陷害入獄,竇嬰義字當頭,又仗著有先皇免死召令,不顧家人勸阻,義無反顧傾力營救。
灌夫一族算是漢武帝時期新貴,勢力雖然沒有竇王兩家大,但也不容小覷,族人更是囂張跋扈,欺壓百姓。漢武帝本就沒有偏袒任何一方的心情,順手滅了三家更是送上門的好事,于是讓竇嬰和田蚡上朝對質,雙方火藥味非常濃,急必生亂,在封建王朝更是亂則亡,雙方從據理力爭變成相互揭短,果然,竇嬰被田蚡抓住了把柄,鋃鐺入獄,本想營救摯友,沒想到自己也成了階下囚。由于害怕,忙拿先皇免死召令保命,而田蚡背后靠山是皇后,很容易就找到備份并且銷毀,直接讓其免死召令變成了偽造圣旨,公元前131年,落得滿門抄斬。
三朝元老 晚年慘敗
漢武帝也不深究,順水推舟滅了新貴灌家和一直心頭病竇家全族。而田蚡和其主導的王家勢力也在這場斗爭中元氣大傷,很多丑事被人抓住了把柄,雖然有親姐姐皇太后撐腰,但是對漢武帝的畏懼已經深深刻在心里,而且在竇灌兩家被滅后,也看清了局勢和漢武帝的真正意圖。如今只剩王氏一家,田蚡不但沒有高興,反而恐懼之極,寢食難安,最終在竇嬰被殺第二年,“因病去世”,王家勢力也就此隕落。
千古一帝
自此,漢朝幾代的外戚干政局面,到漢武帝時期算是被徹底解決,中央集權進一步被加強,漢武帝僅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幾代皇帝沒有辦成的偉業,其政治謀略,真算得上天才。也為漢朝成為當時世界最強國建立了政治基礎,“漢族”這個讓國人千年驕傲的名字也因此而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