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22年的今天,如果我們說到我國的四大經濟區,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并對此持懷疑態度!其實,我國的經濟分區已經經歷過三次大的變革,實現了從兩大地區到三大經濟區,再到目前四大經濟區的變化過程。
而我國經濟分區的三次變革,其實和我國國家戰略的調整以及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密切相關!三次經濟分區的變革,不僅體現出我國建國初期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同時也展現出改革開放后區域之間兩極分化的過程,更是見證了東北地區被移出東部經濟區的歷史。
沿海、內陸兩大地區
關于經濟分區,很多人不假思索的就和地理分區甚至戰區等同起來,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經濟分區是依據各個省市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特征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來進行劃分的,和地理位置沒有必然的關系,更不用說戰區了。
而我國的第一次經濟分區發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五計劃”期間(即1953年至1957年),當時根據我國各個省市區工業產業的分布、商業的聚集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將全國劃分為兩大地區,即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也可以說是沿海經濟區和內陸經濟區。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沿海地區包括今天的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3個省市區。而內陸地區則有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6個省市區。
1953年十大經濟省市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的工業和商業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區,即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是我國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從當時十大經濟省份就可以看出來。1953年,我國GDP排名前十的省市區分別是江蘇、遼寧、上海、山東、河北、河南、廣東、四川、黑龍江和湖南,其中沿海地區占據了7個省、市。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行了第一次經濟分區以后,經過20多年的工業化和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再次掀開了跨越歷史的新篇章,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中華大地迎來甘霖。而根據改革開放發展的客觀需求,我國實行了第二次經濟分區。
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將全國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因為擁有港口優勢,成為承接全球制造業的橋頭堡,在國家戰略中被確定為率先發展區;中部地區則利用固有的農業優勢和礦產資源優勢支援東部地區發展;而廣袤的西部地區,則被確定為戰略后備區。
上世紀八十年代劃分的三大經濟區中,東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等13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6個省份;西部地區則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等12個省市區。
1980年全國十大經濟省市
經過第一次分區后的20多年發展,東部地區在全國繼續保持著領先優勢,1980年在全國經濟十強省市區中,依舊牢牢占據著7個省市,不過河北排名開始下滑;十強省市區中,中部地區有河南和湖北兩個省份,其中湖北取代湖南進入十強;而西部地區則有四川省名列其中,四川反超河南排名第六。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高速發展以后,歷史的車輪駛進了二十一世紀;而隨著這20多年各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不同,以及各地區經濟產業結構的差異,三大經濟區再次出現分化,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更加嚴重。所以,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新需求,國家進行了第三次經濟分區,并為此制訂了相應的區域戰略發展規劃。
四大經濟區
進入新世紀以后,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日益嚴重,國家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將全國由三大經濟區劃分為四大經濟區,即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其中的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范圍不變,東部地區則一分為二,其中黑龍江、吉林和遼寧被移出東部地區,成為新的東北地區。
2021年全國十大經濟省市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新興現代化制造業的興起,以傳統重工業為主的東北地區開始進入衰落期,與東部地區其他省市差距越來越大,因此被移出東部地區另外成立東北地區。這從2001年全國十大經濟省份就可以看出來,新的東部地區依舊占據著7個省市,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均僅有一個省份上榜,原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已經退出十強行列。
而國家為了促進全國四大經濟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在劃分四大經濟區的同時,也給四大經濟區量身定制了地區發展戰略,它們就是東部率先發展戰略、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振興發展戰略。
2021年全國十大經濟省市
但是四大經濟區的地區戰略經過20年的發展檢驗,效果如何呢?我們從2021年全國十大經濟省市區可知,其中東部地區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福建和上海等6個省市上榜,河北退出十強;中部地區有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三省上榜,數量僅次于東部地區,可以說四大戰略中的中部崛起是最成功的。西部地區依舊只有四川一個省份,東北地區隨著遼寧退出,則全部退出十強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