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是一個傳統的提法,主要指兩晉時期,北方多個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并出現混亂的歷史?!拔搴鷣y華”。實際上,五胡并非華亂的罪魁禍首,而是華亂的參與者,鮮卑甚至是華亂的結束者。當今的我們,應該站著時代的高度,以及全球史的角度來審視這段歷史,如此我們才能提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結論。
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生活習慣上有天然的區別,一般而言游牧民族會掠奪農耕地區的財富,但是少有主動遷徙到農耕地區居住的。而五胡亂華的前提則是游牧民族遷徙到了中原定居,這不是游牧民族自愿遷徙而來的,而是受到外力的影響才遷徙而來的。
西漢東北民族分布
游牧民族大規模遷徙內陸,從漢代開始。西漢時期,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將烏桓等游牧民族遷徙到幽州,其目的就是讓烏桓對付匈奴,這就是民族內遷政策。東漢時期,繼續南遷烏桓。到了曹魏時期,曹操基本將烏桓內遷到了中原。當時的烏桓騎兵天下聞名,各大軍閥都想招烏桓為兵。就這樣,烏桓成為了較早內遷的游牧民族。
氐羌內遷和烏桓有一定的區別。東漢為了奪取氐羌民族生活的河湟故地和武都等地區,東漢王朝將大量的氐羌民族內遷,這樣可以減少河湟地區的羌人數量,又可以讓羌人抵御匈奴、鮮卑,一舉兩得。然而東漢卻引火燒身,羌人在東漢長期暴亂,最終拖垮了東漢王朝。漢末,關中的軍閥又大量招氐羌為兵,增強軍隊的戰斗力,韓遂、馬騰、馬超、董卓的部隊都有大量的羌人。
東漢羌亂
總結起來,漢朝內遷游牧民族的原因莫非是為了爭奪游牧民族的土地,讓游牧民族抵御北方更強大的匈奴、鮮卑,或者吸納游牧民族為軍隊,增強軍隊戰斗力。既然如此,這些內遷的游牧民族就應該被視為帝國的子民,應該授予土地或者牧場,進行教化,增加認同感。
然而,東漢恰恰是一個腐敗的王朝,地方官員認為內遷的胡人勢單力薄,沒有后臺,于是肆無忌憚地欺凌。而內遷的游牧民族本身還未適應中原的生活,在極端情況下就會鋌而走險,做出一些違法的事情,甚至燒殺搶掠,于是民族矛盾就激化了。
對比同時期的羅馬帝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甚至更加嚴重。圖拉直時期是羅馬疆域的巔峰時期,當時羅馬已經占據了兩河流域。然而,羅馬軍隊不足,于是羅馬就吸納大量的蠻族為兵,讓蠻族守衛新征服的土地。
公元100年時,羅馬邊疆的蠻族軍隊占據了五分之四。到了3世紀,羅馬出現了社會動蕩、吏治腐敗的“三世紀危機”,羅馬公民厭倦當兵,于是羅馬招募更多蠻族士兵,到到卡拉卡拉帝時期,羅馬士兵中的意大利人已經不到十分之一。
大量的游牧民族進入農耕區,在短期無法適應新環境,難以轉變自己的角色。他們大多數也只能通過當兵謀生,的確征戰是游牧民族的強項。完美的狀態就是農耕文明耕地,創造財富,而游牧民族保衛邊疆,開疆拓土,然帝國一旦走向崩潰,天下大亂,民族矛盾就會激化,最終產生大亂。
公元3世紀開始,亞歐大陸草原進入到了一個民族大遷徙的時代。這些民族的遷徙方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南遷進入中原或者印度河流域、伊朗高原,如大月氏遷徙到印度河,建立了貴霜帝國;南匈奴、烏桓、鮮卑等不斷南遷,直到進入中原;匈奴、日耳曼等民族則不斷西遷,最終涌入了羅馬帝國。
亞歐大陸民族大遷徙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氣候變化。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寒冷期。這個時代,匈奴經常出現旱災、蝗災,赤地千里,牲畜大量死亡,這是氣候變冷變干的表現。于是游牧民族就要向溫暖的地方遷徙,而南下中原、西遷歐俄草原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亞歐大陸這次民族大遷徙,和鮮卑族的征服有很大的關系。首先是鮮卑從大興安嶺北部南遷,占據了漠南和漠北,北匈奴“十萬落”選擇歸順鮮卑,而剩下的部分則西遷中亞、一直到東歐。歐洲歷史學家推測匈奴西遷變成了“匈人”,匈人西遷壓迫日耳曼人西遷,于是大量的日耳曼人遷道羅馬帝國境內。
鮮卑分布地圖
而鮮卑在占據了漠南之后,南匈奴失去了傳統的牧地,只能繼續向南遷徙到陜西、山西高原一帶。在魏晉時期,南匈奴已經大量生活在關中地區了。跟隨南匈奴一起南遷的是羯族,是深目高鼻的白種人,曾經被匈奴征服,于是成為了“匈奴別部”。在兩晉時期,匈奴和羯族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中原大亂之后,鮮卑人大量涌入中原,建立了一系列政權,并且一統中原。鮮卑人最終成為了勝利者和大亂的結束者。
在西晉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比例已經非常高了。江統《徙戎論》說“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西晉王朝對這些游牧民族既不安置,也不教化,聽之任之,埋下了隱患。
實際上,在漢末中原人口大規模減少的情況下,游牧內遷是有利于補充勞動力的,但是這需要給他們分配土地,逐漸改變其生活生產方式。曹操內遷烏桓、匈奴,編戶齊民,授予土地,就是比較成功的例子。而西晉時期,門閥士族已經形成,他們壟斷土地,國家已經無主地可分。于是大量游牧民族內遷后只能成為了士族的奴仆,接受士族的壓迫。
例如后趙的建立者,原本是羯族小頭目。內遷后,失去了尊貴的身份,淪為販夫。后來,石勒成為了佃客,獲得了一塊土地耕作,勉強度日。結果在西晉太安年間,饑荒爆發,石勒被迫逃亡,結果被西晉的地方官員抓捕賣為奴隸,以充軍餉。在這樣的情況下,石勒焉能不反抗。
八王之亂
西晉統一僅僅十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北方經濟殘破不堪,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最終爆發了“永嘉之亂”。我們總結西晉的大亂,首先是西晉的統治階層亂了,他們自相殘殺,破壞了經濟。接著是百姓亂了,人民到處流亡、起義,最后是游牧民族大量參與其中,他們攻滅西晉王朝,建立了一系列自己的政權。
羅馬的歷史一度和中國相似。大量蠻族涌入羅馬,加速了羅馬分裂。最終,西羅馬在476年滅亡,西羅馬境內的蠻族建立了許多蠻族國家,類似于中國的十六國,而東羅馬類似于東晉南朝。歐洲的法蘭克王國統一蠻族國家和439年的北魏統一北方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西歐卻最終走向了大分裂,而中國走向了大一統,這是為何呢?
東羅馬和蠻族國家
游牧民族內遷后,都大規模吸收了當地的文化。中國的游牧民族在中原大量學習漢文化,最終走向了漢化的道路。而歐洲的蠻族也學習羅馬的基督教文化,并且在教皇的冊封下稱帝,繼承羅馬的遺產,逐漸羅馬化。表面看,兩者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但是其不同之處也非常明顯。
中國的游牧民族進入內陸后,為了方便治理中原百姓,于是采取了中原的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五胡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并且許多都推行了儒家的“仁政”。氐族建立的成漢“簡刑約法,寬和政役?!律僖巯。傩崭毁F,閭門不閉,無相侵盜”,后來的前秦更是以儒治國,并一度統一中原。羯族石勒也以儒治國,恢復經濟;鮮卑族建立的前燕在東北推行仁政,于是許多漢人遷徙到遼東,讓遼東成為“樂土”。
十六國后期的混亂局勢
因此,十六國的亂主要是政權多,戰亂多,但是十六國政權內部并不一定亂。成漢、后趙、前秦、前燕、代、前涼等政權都是十分穩定的,當然末期會混亂,這是非常正常的。在這種亂而不亂的狀態后,北方的大趨勢就是融合,游牧民族逐漸融為了漢族。北魏統一中原后,更是大規模推行漢化,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歐洲則不同,蠻族入侵后,帶來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分封制),而羅馬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崩潰后就再也沒有建立。最終,在不同的分封地區,出現了民族性的國家,而這些民族國家則是本地民族和侵入當地的蠻族融合而成,最終根據地域形成了法蘭西、英吉利、德意志等民族。因此,歐洲的民族融合的方向是分化,最終形成的是單一民族國家。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使用的是方塊文字,而歐洲使用的是拼音文字。方塊字“形定音變”,發音可以變化,不同地區的人們可以發不同的音,但是書寫不變。而拼音文字是“形隨音變”,也就是不同的地區,發音不同,那么就要用不同的拼寫方案,如此就造成了文字分裂。蠻族侵入羅馬,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發音有區別,于是大家就都用羅馬字母來拼寫各自的發音,于是出現了不同的語言文字。
總之,東西方發展方向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東西方在文明上具有根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