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0年全國第7次人口普查結果,張姓排在王姓和李姓之后,是我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的大姓,全國張姓人口達到9850萬,占到全國總人口的7.01%。今天就來詳細扒一扒張姓起源和張姓祖先的故事。
百家姓——張
張姓主要來源自姬姓,分別來自兩支不同的姬姓。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姓是用來區分大的部落集團的,氏是用來區分大的部落集團內小的部落分支的,后面秦漢時期,二者才逐漸合二為一,形成了今天的姓。
由于氏是用來區分同姓家族內每個小的分支的,所以氏的來源,通常是讓后代引以為榮的祖上的一些標志性的東西。包括:身份、官職、封地、名、字、謚號、雅號等等。
以祖先的官名為氏,比如李氏就源自姬姓祖先皋陶的官職理官,詳見《關于李姓來源和李姓祖先的故事,您了解嗎?》
以祖先的身份為氏,比如王氏就源自姬姓祖先周太子姬晉的王室身份,詳見《關于王姓祖先的那些故事,你聽說過嗎?》
以祖先的封地為氏,比如趙氏就源自嬴姓祖先造父的封地趙,詳見《趙姓的祖傳絕技你知道嗎?為啥說秦趙一家?》,劉氏源自祁姓祖先劉累的封地劉,詳見《劉姓的祖上是馴龍高手?所以皇帝最多?》,陳氏源自媯姓祖先媯滿的封地陳,詳見《為什么說天下陳姓和胡姓是一家?》。
以祖先的名為氏,比如宗氏就以陳姓祖先陳宗來的名宗為姓。
以祖先的字為氏,比如占氏就源自孫姓祖先孫書(田書)的字子占,袁氏就源自陳姓祖先陳濤涂的字伯爰,詳見《扒一扒到底有多少姓與陳姓同祖同源?》。
以祖先的謚號為氏,比如胡氏就源自媯姓祖先陳胡公媯滿的謚號胡。
以祖先的雅號為氏,比如車氏就源自祖先田千秋的因乘車上朝而得的雅號車丞相,詳見《扒一扒到底有多少姓與陳姓同祖同源?》。
一、姬姓張揮后裔(以官為氏)
目前公認的張姓始祖是張揮,張揮是黃帝姬軒轅之孫,黃帝長子少昊的第五個兒子,本姓姬,名般,字玉爵。
黃帝姬軒轅
上古時期,九黎氏部落首領蚩尤作亂,黃帝率諸侯征討數次都慘敗。黃帝命姬玉爵想辦法造件兵器來助力,姬玉爵夜觀星象,從天上弧星的形狀產生靈感,發明了弓箭,黃帝使用弓箭后終于大敗蚩尤。因發明弓箭有功,黃帝封姬玉爵為清陽侯,拜弓正之職,掌管部族的弓箭制造,同時把弓長兩字組合作為氏賜給姬玉爵,從此,張揮成了第一個以張為氏的人,被后世尊為張姓始祖。
張姓始祖——張揮/姬玉爵
蚩尤雕像
張揮的封地在清河(今河北清河),所以河北清河成為成為天下張姓的祖地。并且有了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祖父黃帝駕崩之后,張揮的堂兄顓頊即位,定都在帝丘(今河南濮陽),張揮也跟隨顓頊到帝丘輔政,最終張揮去世后,也葬于帝丘,因此濮陽也被視為張氏祖地之一。
張姓和李姓都源自姬姓,張姓是少昊兒子老五姬玉爵張揮這一支的后裔,李姓則是少昊兒子老四姬蟜(qiáo)極這一支的后裔,共祖是少昊。
張姓和李姓的關系
二、姬姓解張后裔(以字為氏)
姬姓張氏的另一個來源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解張,解張本姓姬,字張侯,山西臨猗人,世世代代都在晉國做官。他的子孫后代以他的字解張為氏,關于解張有一件事與愿違的典故。
晉獻公有5個兒子1個女兒,原配賈氏沒有生育子女;晉獻公娶了父親晉武公的小妾齊桓公的女兒齊姜,生了太子申生和女兒穆姬;娶了晉國大夫狐突的女兒狐季姬,生了二兒子重耳,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一并娶了狐季姬的妹妹小戎子,生了三兒子夷吾;公元前672年打敗位于今天陜西潼關一帶的驪戎,把驪戎國君的兩個女兒驪姬和少姬姐妹兩個都納入后宮,驪姬生下四兒子奚齊,少姬生下小兒子卓子。
晉獻公后期最寵幸的妃子驪姬,想把自己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就想辦法離間晉獻公與太子申生、次子重耳、三兒子夷吾的關系,先是忽悠晉獻公把老大老二老三安排到遠離國都絳城(今山西運城絳縣)的地方。
驪姬賄賂晉獻公的兩個寵臣梁五和東關五,讓他們忽悠晉獻公說:曲沃(今山西臨汾曲沃縣)是晉國宗廟所在地,蒲地(今山西臨汾隰xí縣)和二屈(山西臨汾吉縣)都是晉國邊疆,這幾個地方只有安排重量級地方官,百姓才能安心,邊界周圍的戎狄等敵人才會懼怕,國家才能安穩。而且還可以順便開疆辟土搶奪邊界外戎狄的土地,何樂而不為呢?
晉獻公聽從梁五和東關五的建議,就把太子申生派到曲沃,老二重耳派到蒲地、老三夷吾派到屈地擔任地方官。后來驪姬繼續騙太子申生把在曲沃宗廟祭祀祖先的胙肉獻給晉獻公吃,正好晉獻公出去打獵不在宮中,驪姬就偷偷對胙肉做了手腳下了毒,等晉獻公回來后,驪姬拿給晉獻公吃,并建議晉獻公用狗和仆人先試一下太子進獻的胙肉,結果狗和仆人都被毒死了,驪姬順勢煽風點火說太子圖謀不軌想害死晉獻公,徹底讓太子洗不清用毒胙肉謀害父王的罪名,太子申生本可以反抗或逃亡,但是因為孝順,不想讓老父親失去寵姬而夜不能寐,最終于公元前656年臘月二十四在曲沃選擇自殺。
公元前655年,太子死后,老二重耳和老三夷吾被下詔進宮,進宮后,驪姬繼續向晉獻公誣陷老二重耳和老三夷吾也知道太子給胙肉下毒的事情,重耳和夷吾聽說后,害怕,不辭而別,分別逃回各自的封地蒲邑和屈邑。晉獻公聽說兩個兒子不辭而別,認為他們有謀反嫌疑,直接派兵攻伐蒲邑和屈邑。公元前655年重耳棄城而逃跑往翟國,公元前654年夷吾見守不住屈邑也棄城逃往梁國。
借助梁五和東關五這二五的讒言,驪姬成功將太子申生陷害致死,并將重耳和夷吾趕出晉國,晉國百姓對于太子、重耳、夷吾三位王子的口碑都比較好,所以民間比較憎恨二五,把這二五稱為二五耦,形容其狼狽為奸,后來二五耦在民間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二百五。
太子自殺、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逃亡后,驪姬順利將自己兒子奚齊立為太子,在公元前651年9月晉獻公臨終前還將新太子奚齊托孤給老臣荀息,晉獻公去世后,奚齊正式繼位成為晉國新的國君,在10月晉獻公喪事辦理時,前太子申生的鐵桿擁躉晉國大將里克安排人在葬禮上把新君年幼的姬奚齊刺死在靈堂之上,后面荀息又把更加年幼的卓子立為晉國新國君,同樣新君姬卓子在當年11月又被里克派人刺死,這樣晉獻公死后2個月內,老四老五兩個小兒子都被大兒子的擁護者掌握軍權的里克相繼殺死,只剩下老二姬重耳躲在晉國旁邊的赤狄翟國,老三姬夷吾躲在梁國。
公元前651年9月,晉獻公向荀息托孤新太子奚齊
里克派人邀請老二重耳回國繼位,重耳聽說老四老五都被里克殺了,也不敢回去。于是里克轉頭派人邀請老三夷吾回國繼位,老三也怕,但是跟自己的謀士們商量后決定對里克許以一百萬畝封地重賞穩住,并向秦國許諾5座城池求秦國出兵助他回國繼位,最終老三姬夷吾順利回國繼位成功,成為晉惠公,但是晉惠公繼位后翻臉不認人,賴掉所有承諾,并想辦法除掉了里克,并賴掉了承諾給秦國的城池,同時還派人去追殺唯一威脅自己王位的二哥姬重耳。里克自殺的時候留下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名句,原文是“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從公元前655年離開晉國開始,姬重耳帶著狐偃、趙衰、魏犨chōu、司空季子、介子推五賢在晉國以外各國流亡19年,為躲避父王晉獻公和三弟晉惠公姬夷吾的追殺,先后逃亡1赤狄翟國、2衛國、3齊國、4曹國、5宋國、6鄭國、7楚國、8秦國等8國,最后在秦國秦穆公協助下于公元前636年春天回到晉國,從侄子晉懷公姬圉yǔ(晉惠公姬夷吾之子)手里奪回王位,史稱晉文公,隨后開啟晉國在春秋時期的百年霸業,通過踐土會盟,成為齊桓公之后春秋時期的第二任霸主。
晉文公重耳流亡圖(前655-前636)
從晉獻公到晉文公,晉國歷任國君
晉文公逃到衛國的時候,衛文公不屑于招待一個落魄的晉國王子,隨便打發了他們,在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陽)附近的時候,一個叫頭須的隨從仆人把重耳一行人的隨身口糧偷了后逃跑了,重耳一行人饑腸轆轆,想找當地人要點吃的,又被衛國農夫拿田里的土塊當飯給他們戲弄了一番,重耳眼看就要餓暈過去了,介子推偷偷找地方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煮了喂重耳吃,后來重耳知道真相后十分感動,許諾日后成了國君,一定重賞介子推。
公元前643年,介子推割股救主
公元前636年春,秦國派兵護送重耳到達黃河岸邊,即將渡河返回晉國奪回王位時,重耳舅舅狐偃欲擒故縱地跟重耳說:我跟你一路逃亡,路上犯了太多錯,讓我現在離去吧。
重耳回道:回到晉國如不能與你同心,河伯作證,說著丟了一塊玉到黃河中以明誓。
同行的介子推不屑地說道:老天在助公子,狐偃卻自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來主動請功,太無恥了。這種人不屑與他同列。于是介子推在渡過黃河后偷偷躲了起來。
重耳奪回王位后,論功行賞,逃亡19年間的主要隨行人員都得到了相應的封賞。唯有介子推不屑與這些追名逐利主動請功的人為伍,背著老母親離家到綿山(今山西晉中介休)深處隱居起來。介子推離家之前,作為介子推鄰居的解張,勸他去找晉文公請功封賞,介子推不以為然,一笑了之,離家而去。
解張為介子推打抱不平,就在夜里寫了封信放在城門上,瘋狂暗示已經忘了當初承諾封賞的晉文公,信中寫道:龍失其所,周游天下,眾蛇從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于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一蛇于野。
晉文公看了信以后非常慚愧,于是到處尋找介子推以便封賞,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后,為了盡快讓介子推下山領賞,找人心切,不擇手段,竟然聽手下有人出的餿主意,從三面燒山逼著介子推下山,結果燒了3天也沒見到介子推下山,最終在山上一棵燒枯的柳樹下見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晉文公悔恨不已,下令今后這一天全國都不許生火,百姓只能吃寒食,這一天就被稱之為寒食節。
公元前636年,介子推和老母被燒死在綿山
晉文公在枯柳的樹洞里發現了介子推用血書的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次年,晉文公領率群臣登綿山祭奠介子推,看到之前那棵柳樹煥發新枝葉,柳枝招展,隨風飄揚,于是將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并將寒食節后這一天命名為清明節。
山西介休綿山風景區(清明寒食之源)
中國好鄰居解張本意是為割股救主的介子推未被晉文公封賞而打抱不平,誰料結果事與愿違,不屑主動請功的介子推最終被燒死在綿山。
解張和他的后代子孫世代在晉國做官,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時候,張氏后代除了少部分沒當官的留在原來的晉國都城曲沃(山西臨汾曲沃縣),當官的后代分別跟隨韓趙魏三國的都城而遷移,在韓國當官的張氏后代主要分布在韓國的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新鄭(今河南新鄭),在趙國做官的張氏后代主要分布在趙國的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鶴壁)、邯鄲(今河北邯鄲);在魏國做官的張氏后代主要分布在魏國的都城安邑(今山西運城夏縣)、大梁(今河南開封)。
所以今天姬姓張氏解張這一支的張氏后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
李姓主要來源自
一、漢代聶姓改張姓
漢武帝時,公元前134年,匈奴想跟漢朝和親,漢武帝朝中,大行令(主管邊境交往)王恢主張拒絕和親,而御史大夫(副丞相兼監督百官)韓安國認為匈奴兵強馬壯,漢高祖劉邦都被匈奴打成那樣,主張跟匈奴和親,朝中其他官員都膽小附和韓安國支持和親,最后漢武帝采納了和親的建議。
漢武帝像
公元前133年,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的生意人富商聶壹向王恢建議:根據過往經驗,匈奴和親之后不久就會違約繼續侵犯邊境,不如趁現在和親匈奴對漢朝有所信任的局面下,想辦法把他們勾引過來,伏擊殲滅他們。
王恢問他有什么辦法把匈奴引誘過來,聶壹表示:自己經常在邊境上與匈奴人做生意,跟匈奴人很熟,可以借著做買賣,告知匈奴打算把馬邑獻給匈奴,拿當地縣令的人頭作為投名狀,讓匈奴打消疑慮,匈奴貪戀財物就會進入馬邑,可以提前埋伏好,等他們一旦進入馬邑就包圍斷后路全殲,活捉單于。
聶壹
王恢把這個建議匯報漢武帝后,朝堂又是兩派爭吵不休,最后漢武帝拍板采納。
公元前133年6月,漢武帝安排5個將軍30萬大軍在馬邑周圍提前做好埋伏,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和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精銳側翼埋伏準備斷其后路,聶壹按計劃向匈奴表示愿意將馬邑獻給匈奴,并且用一名囚犯的首級裝作馬邑縣令的首級,向匈奴下投名狀,告知馬邑已被拿下,請匈奴入城。匈奴軍臣單于率10萬大軍準備進入馬邑,在距離馬邑百里左右的地方觀察到有很多牲畜,但是卻無人放牧,就起了疑心,于是率軍先拿下臨近馬邑的一個邊境小亭,并且審訊小亭的雁門尉史得知了漢軍的伏擊計劃,匈奴軍臣單于下令回撤,最終漢軍的伏擊計劃全面失敗落空。
馬邑之謀失敗之后,整個計劃的發起者聶壹既出賣欺騙了匈奴軍臣單于,又沒有成功幫助到漢軍伏擊殲滅匈奴,兩頭都無法交代,為避禍聶壹從此改聶姓為張姓,隱姓埋名生活,到三國時期,這個聶姓張氏出了張遼這樣的名將。
張遼(169-222)
二、三國蜀漢云南少數民族賜姓張
三國時期,225年左右,蜀漢諸葛亮南征平定南蠻,賜予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張姓,從此這一支云南少數民族改姓張。
諸葛亮(181-234)
三、歷代少數民族改姓張
漢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民族融合過程中,非漢族的少數民族,歸順之后有不少將少數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張,唐宋元明清,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為了應中央土地政策,不少少數民族將姓氏改為漢姓張,具體包括烏桓、女真、鮮卑、匈奴、契丹、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等。
關于張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施弓弦也,從弓長聲,也就是拉緊弓弦的意思,形旁為弓,含義取自弓,代表弓箭;聲旁為長,發音取自長。
張字的字形演進
歷代名人的張字書法
張姓圖騰是手持一張弓的人,直觀地表現了張氏先祖發明弓箭和善于使用弓箭的形象。
張姓圖騰
張姓始祖張揮生于清河并且封地在河北清河,因此河北清河成為公認的張氏祖地,所以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張揮跟隨顓頊到帝丘(河南濮陽)輔政,并且死后葬于帝丘,所以河南濮陽也成為張姓重要的祖地。
一、河北清河張氏祭祖活動
張世界張氏總會把每年的四月、五月設立為中華張氏祭祖月,每年的5月28日為中華張氏祭祖節,活動地點均設在張氏祖地河北清河。
最近的2022年的5月28日,100萬海內外張氏宗親在線參與了壬寅年張氏祭祖大典。
2022年5月28日,河北清河舉辦壬寅年張氏祭祖大典
張氏祖庭——清河堂
河北清河張氏祖庭——揮公堂
河北清河揮公堂張揮公像
二、河南濮陽張氏祭祖活動
經濮陽縣組織的張氏起源學術研討會討論,確定4月28日為張姓始祖張揮的受封得姓日,因此從2001年開始,每年4月28日,在河南濮陽揮公陵園內都會舉行中華張姓拜祖大典,到2022年已經舉辦到第22屆。
河南濮陽揮公陵園
河南濮陽揮公大殿
2019年河南濮陽中華張姓拜祖大典盛況
#頭條創作挑戰賽##大有學問##二十四史名家精講##文化##姓氏##姓##張##歷史##尋根問祖##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