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繼任魏王,隨后逼迫漢獻帝退位,自立為帝(魏文王),國號魏;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自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國鼎立正式形成之后,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以為關羽報仇為由,發兵攻打孫權,孫權怕魏國趁機南下發難,于是向魏國稱臣,魏朝廷讓孫權送太子入京作為人質,孫權不應。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被孫權麾下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敗走白帝城,同時,魏國聽聞蜀軍大敗,加之孫權不愿送質子前來,意識到孫權并非真心依附,于是曹丕發動了他稱帝后的第一次對吳戰爭。
公元222年9月,曹丕命人從洞口、濡須、南郡三路同時進攻孫權領地。11月,孫權派遣和睦使者前往白帝城面見劉備,劉備也回派和睦使者去往孫權,吳、蜀開始逐步恢復友好關系。
公元223年正月,魏軍圍攻南郡江陵數月不下,2月,從濡須進攻的一路被孫權麾下打敗,不久后魏軍中疾病流行,士卒戰力大減,曹丕將眾將召回。公元223年夏,劉備病逝,在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
公元224年,曹丕發動第二次對吳戰爭,親率水軍乘龍舟南下,軍至廣陵,吳將徐盛用木頭蘆葦作疑城假樓,綿延數百里,又將艦船陳列在江中嚴陣以待,當時正好江水盛漲,曹丕無奈嘆道,魏雖有武騎千,無所用之,未可圖也。不久后就率軍撤回。
公元225年,曹丕發動第三次對吳戰爭,再次率領水師南下,軍至廣陵時已是10月,曹軍兵卒數十萬,旌旗數百里,有渡江之志,但是當時天寒江面結冰,船無法入江,再加上吳軍嚴兵固守。曹丕不由再嘆,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隨后撤軍還師。
七擒七縱孟獲。公元225年7月,蜀國南中雍闿、孟獲、高定等人反蜀,諸葛亮率軍親自前往平叛,行軍途中,雍闿被高定部下所殺,孟獲收攏雍闿殘兵,抗擊諸葛亮。
孟獲素來被南中當地各族所敬佩,諸葛亮便想活捉他(攻心為上),不久后活捉孟獲,帶他參觀蜀軍軍陣,問他可服,孟獲只說過去不知道蜀軍虛實,才會失敗被擒,現在知道了,我一定可以很輕松獲勝。諸葛亮便將他放了回去,讓他再戰。凡七縱七擒,孟獲這才服氣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其子曹睿繼位,是為魏明帝。(曹丕在位期間,大權獨攬,嚴禁宦官、外戚干政,但是曹氏藩王封地經常變更,且沒有兵權和治理權,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后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公元226年8月,孫權聽說曹丕去世,于是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江夏太守文聘率兵堅守,然而孫權的部隊擅長水戰,并不擅長陸戰,文聘據城堅守,孫權無可奈何,只能撤兵。(江夏郡在赤壁之戰后,曹操占據江夏郡北部,孫權占據江夏郡南部)
公元227年,孫權進攻江夏郡的同時,另外派大將諸葛瑾、張霸攻打襄陽城。曹睿派司馬懿率軍前往支援,司馬懿在此戰中大敗吳軍,斬殺吳將張霸,曹睿封他為驃騎大將軍,許開府治事(有屬于自己指揮的軍隊,可以培養親信)。
諸葛亮北伐中原
公元227年3月,蜀丞相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準備北伐中原。臨出師前,他上蜀帝劉禪《出師表》。
《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元228年正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派趙云、鄧芝占據箕谷作為疑兵,然后假稱自己將從斜谷道發兵攻郿,實則親率大軍攻祁山,魏國天水(姜維為天水參軍)、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魏國派曹真駐軍于郿,張郃率步騎五萬迎擊諸葛亮。
蜀軍先鋒馬謖與張郃戰于街亭,因不聽諸葛亮定下的策略而被張郃打敗,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進軍沒有了落腳據點,只能攻占西縣后無奈回蜀。馬謖等人也因失守街亭而被全部處斬。
公元228年5月,魏攻打孫權,魏將曹休攻皖,司馬懿向江陵,賈逵向東關,兵分三路攻打孫權。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為左右督,各督領兵三萬迎擊曹休,在石亭大敗曹休,魏軍敗退。
公元228年11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諸葛亮聽到曹休東下攻打孫權兵敗的消息,關中空虛,上書請求再次北伐,是為《后出師表》(是否為諸葛亮所作存疑)。12月,諸葛亮圍攻陳倉二十余日,陳倉守將堅守不降,后來諸葛亮因糧盡撤軍。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原,攻占魏國武都、陰平二郡后班師回朝。
公元229年4月,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國號吳,后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派使者前往蜀國,商議共尊二人皇帝之位的事情,6月,蜀國派遣使者前往吳國,恭賀孫權稱帝。吳、蜀締結盟約,兩家聯合抗魏約定中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并、涼屬蜀,司州以函谷關為界。
公元230年,孫權命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兵士一萬,渡海尋求夷洲、亶洲,俘獲當地民眾以增加民力。7月,魏國大司馬曹真上書攻蜀,出征后恰逢連日大雨,棧道斷絕,于是還師。
公元231年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圍攻祁山堡,在祁山堡東北修建鹵城作為蜀軍大營,造木牛運糧。魏國因大司馬曹真有疾,便命司馬懿領兵迎擊,司馬懿趕到后堅守不戰,魏國諸將請戰不被允許,嘲笑司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司馬懿無奈,只得準許諸將與蜀軍交戰,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領兵作戰,大敗魏軍。6月,諸葛亮因糧盡退兵,魏將張郃領命追擊,在木門道中伏被箭射中,卒。
公元232年,魏國因遼東太守公孫淵與吳國交好,魏王曹睿命汝南太守田豫率青州諸軍自海道進兵,幽州刺史王雄自陸道進兵,共討公孫淵。屢攻不克,詔令罷軍。
公元233年,遼東太守公孫淵派使者前往吳國稱臣,孫權大喜,封公孫淵為燕王,命使者攜帶金銀財寶、奇珍異寶等乘船渡海賞賜公孫淵,但公孫越又覺得吳國相距遙遠難以依靠,于是殺了吳國使者,吞并金銀財寶等,投降魏國。
孔明病逝五丈原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經過三年準備,第五次北伐中原,率數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4月,蜀軍軍至郿縣,駐扎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孫權響應蜀國,親率十萬大軍北上,但被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打敗。
魏將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筑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草,令漢軍自行撤退。魏、蜀兩軍相持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
司馬懿從諸葛亮的下戰使者口中得知,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食少事繁多,認為諸葛亮活不了多久。8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倒,病情日益惡化,不久就在五丈原軍營病逝。
諸葛亮臨終前,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人商議,他死后秘不發喪,要他們整頓好軍馬從容撤退,讓魏延斷后。魏延與楊儀不和,在楊儀等人率軍徐徐撤退時,日夜兼程趕到楊儀等人前面,并燒毀大軍途徑的棧道。之后魏延與楊儀交戰,魏延部下因諸葛亮剛死,且錯在魏延,都不聽魏延的命令,士卒紛紛作鳥獸散。魏延攜其子逃亡,被楊儀派去追擊的馬岱斬殺。
司馬懿看到蜀軍撤軍,認為諸葛亮已經死了,于是率軍追擊,姜維擊鼓整軍,作出要出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諸葛亮詐死不敢再追,蜀軍于是從容撤回斜谷,訃告發喪,后主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
歷史上,諸葛亮一共只有五次北伐中原,其中出兵祁山戰場只有兩次,所以藝術作品里稱諸葛亮北伐為'六出祁山'是有誤的。
魏占遼東
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魏明帝曹睿派人前去討伐,征戰不利,公孫淵自立為燕王,改年號為紹漢,設置文武百官,對鮮卑人封官授爵,讓鮮卑人侵擾魏國北部邊境。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派遣司馬懿再征遼東,公孫淵急忙向吳國求援,表示愿意稱臣,孫權發兵,名為救援,實則想要伺機而動。司馬懿軍至公孫越大將楊祚屯兵的遼隧,楊祚堅守不出,司馬懿佯攻其南,實則暗中渡水到他北面,直取公孫越的都城襄平。
7月,天降大雨月余不止,遼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魏三軍驚恐,欲撤圍移營。司馬懿下令,膽敢提出撤軍移營者斬,軍心乃定。雨停后,魏軍再次圍攻襄平,公孫淵請降,司馬懿不許。不久后城破,公孫淵攜子及數百騎逃走,魏國占據遼東地帶。
司馬氏輔政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立曹芳為太子,托孤于曹爽、司馬懿。不久后曹睿病逝,曹芳繼位,時年8歲,曹爽、司馬懿輔政。
此后幾年,魏蜀吳三國間偶有征戰,或平定境內叛亂,但都不是大型戰役。
公元247年,魏國大將軍曹爽專擅朝政,驕奢無度,與何晏等縱酒作樂。司馬懿上書魏王曹芳請求告老養病,獲得同意后,司馬懿一面在家假裝養病,一面暗中培養心腹準備誅殺曹爽。
公元2484年,曹爽黨羽河南尹李勝出任荊州刺史,前來向司馬懿辭別,順便觀察司馬懿是不是在裝病,司馬懿令兩婢服侍。持衣,衣落;指口方渴,侍婢進粥,懿持杯而飲,粥皆流出沾胸。而后李勝向曹爽報告司馬懿年老將死,曹爽便不再防備司馬懿。
司馬懿劇照
高平陵事變,司馬氏奪權
公元249年正月,魏王曹芳至高平陵祭掃魏明帝陵墓,曹爽一派等人隨行,司馬懿趁機關閉都城城門,占據武庫,屯兵洛水浮橋(司馬懿長子司馬師本就統領一部分京城禁衛軍,再加上司馬懿暗中蓄養的心腹)。隨后派人送奏章給魏王曹芳,稱曹爽兄弟二人有謀逆之心,請曹芳罷免大將軍曹爽的兵權,曹芳年幼不知如何是好。
魏王無法決斷,于是司馬懿派人前往勸曹爽說,只是罷官而已,他可以對著洛水起誓。曹爽部下紛紛勸他帶著魏王前往許昌,召集四方軍隊一起輔佐魏王,曹爽沉默不應,考慮良久后投刀于地說,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司馬懿將城門打開,曹爽將魏王送回宮中,兄弟二人回到家中,司馬懿派兵卒圍住曹爽居所,四角起高樓監視曹爽等人舉動,幾天后,司馬懿以陰謀反叛罪,將曹爽兄弟及其部下等人捉拿入獄,不久后斬首,夷三族。
此后,司馬懿獨領朝政,曹魏政權實際已歸司馬氏集團,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任大將軍。
孫權死
公元252年4月,孫權逝世,其子孫亮繼位,時年10歲,太傅諸葛恪等人輔政,將占據了沿江軍事重鎮的孫權其他子嗣遷徙到內陸。12月,魏大將軍司馬師派人南下攻吳南郡、武昌、東興等郡,吳太傅諸葛恪領兵救援。雙方戰于東興,時天寒大雪,魏軍在營帳置酒宴飲,吳兵解甲赤身,唯戴頭盔攜刀盾,沿堤前進向魏軍發動奇襲,魏軍大敗。東興一路兵敗后,其余兩路兵馬也隨之撤軍。
公元253年3月,太傅諸葛恪不顧諸臣勸阻,發兵二十萬圍攻魏合肥新城,久攻不下,吳士兵疲勞,疾疫流行,病者大半,死傷涂地,諸葛恪因攻城不利遷怒于部將,士卒皆怨,而后魏援兵到達,諸葛恪撤軍。
吳軍北伐,大敗而歸,而諸葛恪卻晏然自若,不以為意,吳人皆怨諸葛恪。10月,吳武衛將軍孫峻以吳人多嫌怨諸葛恪為由,與吳王孫亮合謀將諸葛恪斬殺。此后,孫峻被任為丞相、大將軍,專擅吳國朝政。
司馬昭之心
公元254年9月,司馬師聯合朝中諸大臣上書郭太后,言及魏王曹芳年長不親政、沉迷女色、廢棄講學、棄辱儒士等行為,要求廢黜其魏王之位,得到許可后,曹芳被廢,封齊王,搬出洛陽,在河內郡建齊王宮。隨后司馬師與郭太后商議,立東海定王曹霖(曹操之孫)之子曹髦為魏王。
公元255年正月,鎮東將軍毋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因司馬師擅行廢立而舉兵反叛,司馬師率軍前往平叛,毋丘儉被殺,文欽逃走后投奔吳國。平定叛亂后在洛陽因眼疾加重去世,其弟司馬昭繼任大將軍之位,專攬國政。
公元257年,忠于曹魏集團的諸葛誕在淮南叛亂,占據壽春,向吳國稱臣,與吳國聯合,司馬昭見其聲勢甚大,恐危及司馬氏集團,于是率軍親征壽春。
壽春是淮南軍事重鎮,城防極其堅固,諸葛誕手握重兵,同時又有吳軍支援,司馬昭決定采用圍而不攻的策略。先是擊退了前來救援壽春的吳國軍隊,然后圍壽春不攻,等待壽春守軍糧草耗盡。
諸葛誕援軍被擊退,城內又缺乏糧草,在司馬昭重兵圍困下,壽春守將發生內訌,吳國援軍將領文欽被諸葛誕殺死,文欽之子請降于司馬昭,司馬昭納降并賜爵封侯,壽春守軍見連文欽之子都能不被殺(司馬昭之兄司馬師曾因文欽叛亂導致眼疾加重而去世),于是紛紛出城投降。
司馬昭見叛軍已成土崩瓦解之勢,于是趁機發動猛攻,斬殺諸葛誕。
公元257年4月,吳王孫亮親政,孫綝的上表奏章,多次受到他的質問(此前掌權的丞相兼大將軍孫峻因受魏降將文欽慫恿攻魏,途中夢為諸葛恪所擊,恐懼發病而死,其弟孫綝接替其位掌權)。二人政見不一矛盾重重。
公元258年,吳王孫亮想要誅殺孫綝,失敗后被孫綝廢黜為會稽王,孫綝轉而擁立孫休(孫權第六子)為吳王。孫休繼位后,在左將軍張布等人的協助下擊殺孫綝。
公元260年,曹髦作為曹氏宗室被擁立為魏王后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曹髦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打算率領宮人討伐司馬昭。司馬昭得知后,便派心腹指使曹髦身邊武士弒君,將曹髦擊殺。隨后司馬昭與大臣們商議后,立曹奐(曹操之孫)為魏王。曹奐名為皇帝,實為司馬氏的傀儡。
曹髦劇照
蜀國之難
公元261年,吳國派使者出使蜀國,當時蜀國宦官黃皓專權,趁大將軍姜維在外征戰,蠱惑后主劉禪享樂,輔國大將軍董厥和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之子)都無法將其解決。吳使者回去后回報,蜀漢朝無直言,民有菜色,而不知禍之將至。
公元262年,姜維第十一次北伐,攻入洮陽境。魏將鄧艾率軍迎戰,抓住蜀軍遠征戰線冗長,補給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在洮陽以東以逸待勞,一舉擊潰蜀軍,。
此戰后,蜀軍實力大減,只能轉為被動防御態勢,而姜維因多次北伐失利,又與朝中權臣宦官黃皓交惡(姜維曾勸后主劉禪誅殺宦官黃皓,沒有被答應),不敢回成都,于是撤退后駐守在沓中,屯田避禍。
姜維北伐
蜀國地界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于過早被滅亡。而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也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戰略。
公元238年-公元262年,姜維延續諸葛亮的戰略,一共北伐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雖然成功將魏軍卡在秦嶺一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損耗了蜀國國力。
究其北伐原因,一方面是延續諸葛亮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諸葛亮死后,蜀漢人才凋零嚴重,朝政逐漸被奸臣把持,其中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諸葛亮死后由董允任丞相一職,董允在世時,還會斥責黃皓,讓其不敢有所作為。
董允死后,朝中再無大臣可以制衡黃皓,后主劉禪聽信黃皓之言,親小人而遠賢臣,姜維曾勸劉禪誅殺黃皓,劉禪不答應,黃皓忌恨姜維,屢屢想先奪姜維兵權然后謀害他,姜維為了保住兵權,只能不斷領兵出征。
后世對姜維北伐的行為褒貶不一,貶低的認為姜維連年征戰,損耗國力甚巨,是蜀國衰弱的導火索,蜀國、魏國國力本就敵強我弱,魏國經得起國力損耗,但蜀國耗不起。
贊賞的認為姜維在優秀將領缺乏的情況下,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以攻代守,還能取得多次勝利,足見其用兵水平,唯二敗績還是敗在兵力、補給都遠勝自己的魏國名將鄧艾手中。
此外,雖然北伐導致蜀漢兵疲民困,但同樣的,作為戰敗次數更多的魏國一方,損耗肯定更為嚴重,姜維的北伐,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
姜維劇照
蜀國滅亡
公元263年,司馬昭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蜀國,西路由征西將軍鄧艾領兵三萬從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中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領兵三萬從祁山奔赴武街、橋頭,斷絕姜維的退路;東路由鐘會統兵十萬余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奔赴漢中,攻漢中諸城。
姜維得知鐘會正要領兵進漢中后,上表劉禪派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于未然。然而宦官黃皓聽信鬼神補祝,告訴劉禪敵軍不會到來,等到鐘會兵進駱谷時,才連忙派張翼、廖化前去駐守,可去時陽安關和陰平橋頭均已失守。
西路。鄧艾派人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的姜維,但姜維獲悉鐘會已進入漢中,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且戰且退,希望趕快趕到劍閣援助,但退路被魏軍中路諸葛緒部截斷,于是率軍繞至諸葛緒后方,假稱要攻諸葛緒后方,趁諸葛緒驚懼后撤之時,越過陰平橋頭南撤,與廖化會合后趕赴陽平關,得知陽平關失守后,全軍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東路。鐘會進入漢中后親自領兵攻打樂城,派胡烈領兵萬余去對更加險峻的陽安關采取牽制性進攻,然而陽安關守將傅僉力主固守待援,而另一守將蔣舒(曾因降職而心中不滿)假稱要出城與敵軍交戰,實則出城投降,隨后蔣舒大開城門,魏軍進關,傅僉力戰而亡。
陽平關攻下后,鐘會命麾下李輔和荀愷各領兵一萬圍攻樂城的王含和漢城的蔣斌,自己率剩余兵力直奔劍門關。
劍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等蜀將在此列營守險。鐘會等魏將也在劍閣前會師,前有劍閣雄關,寸步難進,后黃金、樂城、漢城三地要隘久攻不下,東溯漢水,雙方在劍閣前對峙,魏軍數攻不利,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
此時魏將鄧艾獻計,魏軍可以派遣部隊從陰平繞小道攻涪城,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若蜀軍不援涪城,涪城兵少易破,待魏軍攻破涪城后,既可以切斷姜維后路,還可直指成都。
鄧艾的計策被采納,并由鄧艾本人執行,10月,鄧艾率萬人自陰平道,一路鑿山通道,造橋作閣,遇到絕險處就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七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終于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
江油據石門,臨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但蜀國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畏戰而降。于是鄧艾率魏軍乘勝向涪城進發,蜀國知道消息后,劉禪命諸葛瞻(諸葛亮之子)率軍前往拒敵。
諸葛瞻達到涪城后止步不前,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行,占據險要,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地,屢屢進言,但諸葛瞻不為所動,依舊屯駐涪城止步不前。鄧艾軍至,諸葛瞻前鋒軍與鄧艾交戰被打敗,諸葛瞻立馬引兵自涪城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綿竹,把涪關險城拱手相讓。
鄧艾追擊至綿竹,派人致書勸降諸葛瞻,諸葛瞻怒斬使者,隨后鄧艾派其子鄧忠、將領師纂從左右夾擊綿陽蜀軍,二人首戰失利退回,鄧艾大怒斥責二人,揚言要將其斬首示眾,二人回軍再戰將功補過,大破蜀軍,斬諸葛瞻。
綿竹失守后,鄧艾順勢直奔蜀都成都,蜀國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大臣譙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11月,劉禪開城投降,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國正式滅亡。
而堅守劍閣的姜維,雖然聽聞鄧艾率兵偷渡陰平,但是得知諸葛瞻率成都衛戍軍拒敵,雖然擔憂諸葛瞻的領兵能力,但認為諸葛瞻帶領著蜀漢最精銳的兵馬,而且兵馬超過鄧艾一倍,即使不勝也不會失敗,因而未派援軍回援,專心帶兵在劍門關對付三倍于自己兵馬的鐘會軍。
姜維得知劉禪投降后,部下軍士拔起刀劍揮砍石頭發泄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隨后率軍向鐘會投降。
樂不思蜀
公元264年,原蜀王劉禪被送往魏都洛陽,被魏國冊封為安樂公,一次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席間歌舞升平,偶而夾著蜀中樂舞和哀婉的亡國之音。蜀漢降臣為之傷感。惟獨劉禪喜笑自若,無動于衷,盡情欣賞。幾日后,司馬昭便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地?'劉禪不假思索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劇照
司馬炎篡魏
公元264年,司馬昭因滅蜀有功,被魏王曹奐封為晉王。公元265年8月,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隨后逼迫魏王曹奐禪讓帝位于他,司馬炎登基為帝,國號晉。
司馬炎登基后,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以補曹魏政權由于過度壓抑宗室,導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權臣所篡的前車之鑒。
公元269年,司馬炎開始籌備滅吳,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鎮守襄陽的羊祜在今后十年里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準備。
吳國滅亡
公元264年,吳王孫休逝世,其子年幼,群臣鑒于蜀國之亡,認為主少國危,便決定立一個年長的君主,于是擁立孫皓(孫權之孫)繼位。孫皓繼位初,撫恤人民,開倉振貧,被稱為明主,但很快就變得粗暴驕橫、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民心喪失。
公元279年11月,司馬炎發兵二十萬,分六路大舉進攻吳國,因為東吳尚有兵力二十余萬,就兵力對比而言,晉軍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優勢,只是吳軍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晉軍要分路予以各個擊破,才能迅速滅吳。
公元280年正月,晉安東將軍王渾進軍橫江方向,占領高望城,推進至橫江以東,奪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場,吳將多數投降。
2月,吳王孫皓命丞相張悌率軍渡江迎戰以阻止晉軍渡江,張悌軍渡江后,遇到王渾部將張喬率七千兵馬,將其包圍后,張喬假稱請降拖延時間,張悌放過了張喬部,率軍繼續前進,不久后就遇到了王渾主力,兩軍交戰,吳軍大敗而退,張喬部又從后方夾擊,張悌等人力戰而死。
3月,晉龍驤將軍王浚、安東將軍王渾、鎮軍將軍司馬伷等多路晉軍,渡長江直奔吳國京都建業,而吳國內部已分崩離析,大臣們交出印綬符節前往晉軍軍中投降,吳王孫皓派出的迎擊部隊望風而降,再派將領迎戰,士卒卻在一夜之間逃散一空。
吳王孫皓反綁雙手、拉著棺木,前往龍驤將軍王浚軍門投降。
至此,東吳政權宣告滅亡,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