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宮劇中,時常能看到皇帝后宮中的妃子會依據自身妃位高低向高于自己的妃子欠身行禮,還可能因為禮節不周到受到責罰,也有仗著自己的地位無端欺壓別的妃嬪的事情也是見怪不怪。你知道嗎,其實清朝后宮妃子的等級劃分也是大有學問的。
清代嬪妃,是清圣祖康熙制定的妃嬪等級,他沿襲明朝舊制,創設了“東西六宮齊備,位號明確,等威明辨”的后妃等級制度,主要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這8個等級,《清史稿·后妃列傳》記載明確:“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除皇后外,其余妃子全部分居東西十二宮。
從秀女就嚴格把關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系。
清朝宮廷選美,即所謂秀女,首先必須是血統純潔的官員的女子,以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會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
選擇作為后妃的秀女有嚴格的條件。清制規定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凡年齡在13至16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須參加閱選。如因故未能參加的秀女,則必須參加下屆閱選,不然就算秀女已經年滿二十歲也不能出嫁;未參選的秀女不允許和他人成親;若是因為身體殘疾無法參選,必須層層上報,皇帝認可后才能免選,否則違反規定的秀女將受到嚴懲。
封妃的途徑和方式
若是用皇室比作普通百姓家中,那么皇后是“正妻”;皇貴妃、貴妃、妃、嬪這四等高等妃嬪是“妾室”;而“嬪”之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則就是民間俗稱的“通房丫頭”。每一個妃位每往上一點,權利也就多一點,除了皇后這一最高級的絕對權力,例如由貴人升到嬪,那就相當于從“通房丫頭”升到“妾室”,也算從丫鬟升到半個女主人,所以她們至少要升到“嬪”才有足夠爭搶和向高處爬的資本。
“嬪”為的妃子可以有自己單獨的宅邸,也可以撫養自己的孩子,就不用忍受骨肉分離之痛。所以最有效,也是我們在影視藝術中最常見的就是“母憑子貴”,擁有皇帝的子嗣,更有了說了挺直腰板說話的底氣,
此外,從選秀起就已經限制了是官家女子,所以大多的妃嬪身后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家族勢力,家族勢力強的,受到其他妃嬪忌憚、奉承,在后宮的日子也會好過些,皇帝也會出于維護、拉攏妃子親族的需要,提升妃子的妃位。這樣的利益是相互的,后宮妃位高的,也能給家族帶去庇佑甚至是增強家族在朝堂的影響力,這是一個雙向影響和支持的關系。
明確的等級觀念和權利區別
等級在冊封上就有所體現,冊封皇貴妃、太子妃、貴妃、親王妃、世子妃用金冊;冊封妃、郡王妃用鍍金銀冊;冊封嬪用銀冊;冊封貝勒夫人及以下用紙冊;貴人、常在及答應無冊。
常說官大一級壓死人,雖說她們都是皇帝的女人,但這句話在她們身上同樣適用。皇后是后宮之主,皇后別稱中宮,在宮中稱主子,妃嬪只是小主而已,皇后才是六宮統帥,在后宮有著絕對的權威。妃嬪每天早上梳洗之后都要到皇后寢宮向皇后請安,侍候皇后梳洗,要是皇后要把鳳駕移至哪位妃嬪處,那妃嬪得像迎接皇帝一樣在門外迎接,同樣的,如果妃嬪犯了宮規,也是由皇后出面管理和解決,皇后可以用祖宗家法的名義申誡,或者杖責妃嬪,后宮無人敢阻攔,就連服飾上也要注意,妃嬪是不能穿戴明黃服飾,這也是只有皇后才能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