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265年—317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后的統一王朝,首都洛陽。從晉武帝建國開始,傳四帝,國祚51年,與后來的東晉合稱晉朝。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西晉的4位皇帝,分別是哪4位呢?
①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間266年~290年,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的嗣父(堂伯)。
②晉惠帝(司馬衷):在位時間290年—306年,西晉第二位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嫡次子。
③晉懷帝(司馬熾):在位時間307年—311年,西晉第三位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 ,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
④晉愍帝(司馬鄴):在位時間313年—316年,西晉末代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之子,晉惠帝司馬衷和晉懷帝司馬熾之侄。
西晉存在的50多年里,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
1、西陵之戰
西陵之戰,是三國后期吳國陸抗進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殺叛將步闡的作戰。
公元272年,吳國西陵守將步闡降晉,吳派陸抗討伐步闡。西晉朝廷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援救步闡,陸抗率主力對楊肇軍進行阻擊。兩軍接觸后,陸抗部將俞贊投降了楊肇,吳軍情況十分危急。陸抗針對俞贊可能提供給晉軍的情報,估計楊肇可能依俞贊之計先攻自己的薄弱環節,乃臨機應變,將計就計,連夜撤下夷兵,換上精兵。第二天,晉軍果然從原夷兵防守之處進攻,遭到吳軍沉重打擊。次月,晉軍無計可施,趁夜間逃遁。陸抗遂攻陷西陵城,將步闡等人夷滅三族,西陵之戰以吳勝晉敗而告終。
孫皓攻克西陵后,自認為是得到了上天的佑助,志向益發顯揚。此后,屢次對晉朝發動攻勢,徒耗國力,加速了孫吳的滅亡。
2、秦涼之變
秦涼之變是發生在西晉初年的一場動亂,由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發起的反抗晉王朝的戰爭,從泰始六年開始到咸寧五年年末結束,歷時九年。此次事變嚴重地打擊了晉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秦涼之變收復涼州之后,司馬炎擺脫了兩面受敵的危險局面,使得司馬炎下定決心伐吳,統一了全國。對于涼州來說,在此后近百年的時間里,不管中原地區的局勢有多混亂,除了十年之后的一次大規模民族期事,這里就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戰爭,這對于整個涼州乃至于西域之后近百年的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晉滅吳之戰——西晉統一中國的戰爭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11月至280年3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并進,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東吳,實現統一的戰爭。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余萬,分六路進軍攻打東吳。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并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松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
晉滅吳后,中國自東漢末年開始百年的戰亂和三國鼎立紛爭的局面宣告平定,中國又重新統一于一代新的封建王朝治理之下。
4、太康之治——晉武帝開創的治世
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是西晉比較繁榮的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余糧委田,出現了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因此,史稱這個時期為“太康之治”。
太康之治”盡管是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但它在中國古代史上留下了一定影響。太康年間的中國是與西方羅馬帝國并列的大國,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對外交往中有著非常廣泛的外事活動和經濟貿易,這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發展。
5、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其歷史背景應追溯到西晉開國時期,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最后,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因皇后賈南風干政引起。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后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6、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是晉元康六年(296年)至建興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晉王朝的起義戰爭。
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亡東吳,統一中國。不久,晉王朝內部矛盾激化,宗室諸王爭權奪位,戰禍連年,天災不斷,疾疫流行,賦斂如故,大量被迫淪為流民,不斷爆發反晉起義。各地流民起義雖然沒有走上聯合的道路,但各支起義隊伍頑強奮戰,沉重地打擊了西晉的腐朽統治,加速了其滅亡過程。
7、永嘉之亂——307~317年間匈奴滅亡西晉的戰爭
永嘉之亂,是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軍隊在劉淵之子劉聰率領下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并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場亂事。及后導致西晉于316年滅亡。
西晉八王之亂,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蠻族趁機發動戰爭。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殺死,司馬鄴于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興。后建興四年(316年), 劉曜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永嘉之亂”致使中國在短暫的統一后再次走向分裂。中國北部進入戰亂不休的五胡十六國;南方則建立起東晉政權,史稱“衣冠南渡”。
8、衣冠南渡——中原文明士庶規模南遷
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第一次大規模南遷。晉統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此次衣冠南渡之后,中國的文化中心開始向江南轉移。
后西晉渡江后,中原士族等臣民相隨南逃,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東晉政權。
9、三定江南——西晉末年江東世族大地主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割據勢力的軍事活動
三定江南,即西晉末年江東世族大地主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割據勢力的軍事活動。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江漢間爆發張昌起義。義軍別帥石冰率部東攻,占據江、揚二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世族大地主周玘糾合地主武裝配合晉軍攻滅石冰,一定江南。永興二年(305年)晉右將軍陳敏乘內亂據有吳越之地,企圖建立割據政權。西晉派兵討伐,周玘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再定江南。永嘉四年(310年)晉建武將軍錢璯奉命北援洛陽,行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懼敵不敢前進,殺晉官吏,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率兵南攻義興。周玘又糾合鄉里地主武裝,與晉將軍郭逸討平錢,三定江南。
10、劉曜滅西晉之戰——311年漢滅西晉的戰役
劉曜滅西晉之戰是漢嘉平三年(西晉建興元年,313)四月至建元二年(西晉建興四年,316)十一月,漢國中山王劉曜三次率軍攻長安(今西安西北),滅亡西晉的戰爭。此戰,劉曜先攻占渭北諸城,擊潰晉軍主力,孤立長安,然后圍而攻之,晉軍內外隔絕,城中食盡無援,死者大半,士卒逃亡,無法制止。十一月,愍帝出降,西晉亡。
自此,西晉歷史跟大家分享到這里。由于后面是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指出。關注我,一起學習我們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