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東方的土地上,中華民族流傳了五千多年的文明。這片文明皆是由炎黃子孫以及其他各民族人共同鍛造而成。在這個過程中,各個民族相互接觸,相互融合,造就了歷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最終形成了目前我國民族發展狀態,華夏族人的漢族人再到中華民族,56個種族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遷徙,發展,聯姻,繁衍,繼而封建朝代逐個更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鑄成了如今的現代中國。
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發生在夏商朝時期,各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分布在山川河海之間,星星點點,總的來說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樂,西南夷等幾大群體。這幾個民族又經歷多次發展,古羌又被稱為絨狄,是炎黃族的正統,分布在今天的陜甘寧地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姜姓之戎和姬姓之狄仍然存在,他們的圖騰為羊,以草原生活為主。
夷族擅長射箭,圖騰為鳥,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被稱為東夷。苗蠻在商朝被稱為荊蠻,他們逐漸發展到了東周末期建立了楚國。百樂是個大族,位于如今的東南沿海地區。巴蜀位于四川盆地,他們創立了先進的青銅文明。自從西周建立之后,周朝人認為自己是夏朝的繼承者,因此稱呼自己為華夏。
華夏的出現是中華民族各族認同感的最先源頭,實際上,周人也是來自羌族,是姬姓和姜姓長期通婚產生的民族。自西周建立之后,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建立,貴族便將分布在京畿地區四周的民族叫做四夷,華夷之辨的民族關系就此形成。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長期混戰,輪番爭霸,大國吞并小國時有發生,因此,民族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加強,華夏文明有了更大的包容之處。
處于南方的吳國、越國、楚國等也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不斷融入了整個的華夏文明體系。公元前221年,秦朝大一統王國建立,百越地區也相繼臣服,百越民族和羌族的加入進一步融合了華夏民族,因此,新的民族誕生了——漢族,只不過,漢族的誕生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發生在五胡亂華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族等游牧民族開始對中原王朝的政權虎視眈眈。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融合并不是溫和的發展過程,而是一段長期的黑暗的歷史。
西晉的滅亡只是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殘暴的搶劫、擄掠建議導致了民族血統的混淆,最終使得民族融合。西晉的滅亡產生了兩個重要的結果,那就是大量的漢族由于受到戰爭的襲擾,不得不從北方遷到了東南地區。
第二個結果則是,北方游牧民族從最北邊的草原來到了北方中原地區,他們不斷吸收漢民族的文化、禮儀、生產方式,從衣服到語言,再到行為都逐漸被漢化。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出現在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之后,時間長達400年。
西晉在短暫統一之后陷入了無盡的分裂當中,北方的國土被五胡亂分為大大小小十六個國家,五個少數民族逐鹿中原,但少數民族的統領也有很多主動漢化者,比如前秦的苻堅和北魏的拓跋氏(特別是在今天的青海地區,最終形成了藏族),他們都是靠著中原的先進文化而統一了國家。
在此期間,有許多少數民族都主動和漢族加強融合,比如前秦,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苻堅竟然將儒家治國理念融入全國上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華民族融合史上的大事件,拓跋氏將盤踞在北方的國家全部清掃,他深刻學習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在朝堂上大力推行漢文化和儒學制度,地方上積極推行聯姻,聯姻使得兩個不同民族的人迅速地結合成為家庭且產生后代,而且,孝文帝改革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自北魏之后進入中原后,少數民族基本上被漢族完全同化。
均田制的推行使得北方因多年戰亂而破壞的社會體制和經濟逐漸產生了活力,少數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漸被農耕生活方式取代,先進的生產農具使得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少數民族逐漸在北方地區扎根。這對民族融合起到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北魏遷都洛陽這一事件直接加速了貴族接受漢化的速度,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區是加速了中華文明的創造,也給漢族帶來了新的血液。經過了重重的融合,公元589年,隋朝完成了南北方的統一。
隋朝二世而亡,但民族融合的趨勢仍然在加劇,尤其是有著鮮卑族血液的隴西貴族開始逐漸入主中原。唐朝建立之后,皇族內部人員幾乎全是鮮卑族的后代,在長時間的漢化過程中,他們已經完全通識了中原制度和儒學文化,建立起了一個空前的盛世王朝。在唐朝末期,五代十國導致各地軍閥割據,連年的戰爭使得漢族的勢力開始局限在長江以南。
北方大片土地因為戰火導致人口凋零,出生在東北的民族再一次進入了歷史的視野當中。契丹族在東北地區建立了遼國,而遼國人所通用的是南北院制度,也就是“以漢之漢,以夷制夷”,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時至今日,仍有學者在探討,被金國推到南邊的南宋是當時中華民族的正統,還是盤踞中原大部分土地的金國是正統,這一爭論足可見當時民族融合之深。
在遼國滅亡之后,金國占據了中原大部分地區,原來住在北方的女真族開始遷徙到中國南方地區。經由幾十年和上百年的融合,到了蒙古滅金時,漢族與女真族已經沒有了區別,他們統稱被蒙古族稱為漢人。
第三次民族融合發生在元朝時期,13世紀左右,蒙古族興起,他們的鐵騎完成了對東亞地區的統一,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元朝。但是,元朝在入主中原之前并沒有將漢朝的制度與文化吃透,因此,他們的王朝顯得十分的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朝時期,西域,中亞等地的文化開始逐漸融為一體,來自西域的商人和西方的傳教士逐漸進入了東方大國的視野,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元朝時期是全中國范圍的民族大融合形成的重要節點。在采取漢文化還是保留本民族文化的斗爭中,蒙古族堅持了90多年后最終走向了滅亡。
除了今天的蒙古國地區的蒙古人沒有被漢民族同化,中原地區蒙古人全部被漢化。由于元朝末年社會混亂,蒙古人貴族把中原破壞殆盡,導致明朝建立之后推行了嚴格的華夷之辨政策,天朝上國的盲目自信逐漸樹立起來,這就使得明朝帝王在拓開拓疆土、統轄,疆域沒有多大的建樹,但是明朝君主在西南地區的開發與建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大力推行西南地區的開發政策,這些都加速了西南地區人員的流動以及荒林的改土歸流,最后使得云貴地區逐漸納入了內陸漢文化的版圖當中。明朝的華夷之辨使得漢族以天朝上國自居,“四方來朝者皆是蠻夷”。比如說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弘揚天朝上國的強盛與繁榮,而忽視了吸取外來文明,這是明中華民族形成時期的一次小挫折。
明朝滅亡,滿人入主中原,在清朝建立之后,明朝推行的華夷之辨政策被廢除。康熙皇帝認為,漢族以及周邊的各族都是中華民族,只不過在對各民族的政策上,漢人被認為第四等民族。清朝也是在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國”二字,為國民奠定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法理基礎。乾隆時期,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開疆拓土,基本統一的東亞大陸,確立了版圖,為近代的中國疆域奠定了基礎。
到了康乾盛世之后,滿族、漢族已經沒有了多大的區別,清朝疆域幅員遼闊,只不過到了晚清時期,八國聯軍侵華以及外來侵略使得中原各大地遭受戰火。但那時中華文明也已經定型,被沒有遭到多大的挫折與中斷,尤其是清末的梁啟超還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這使得民族融合的趨勢漸漸深入人心。
民族融合的過程就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學習漢文化,努力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夠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王朝。畢竟少數民族想要入主中原,首先要做的就是將自身封建化起來。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封建是一個落后的制度,但在少數民族紛紛雜居、不成規模的生活狀態來看,封建化是先進的制度。
“中華民族”并不是隨隨便便被提出的名詞,它歷經了上下五千年,各族必須以共同的文化認同的根基,單單執迷于漢族并不能說明中華民族精彩的發展史,因為現在的漢族祖先極有可能是鮮卑人或是蒙古人,抑或是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