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膽一世為君主,到死方知帝王心。
滿頭華發的竇嬰在漆黑無光的監獄中與漢武帝劉徹促膝長談,因為不多時日之后,竇嬰及其家眷共一百八十余口將被處斬。
他們的鮮血將在劊子手的斧頭上反射出冷烈的光,象征著漢武帝羽翼的豐滿。
竇嬰是西漢的大臣,字王孫,他是西漢皇后竇太后的侄子,可以算是漢武帝劉徹的叔叔。
竇太后的一生波瀾壯闊,也十分疼愛這個孫兒劉徹。劉徹的母親王娡出身市井,漢景帝劉啟因為王娡貌美,所以納入后宮封為王美人。
因為王娡出身貧苦,所以從王娡的內心來講,她對于權力和地位十分渴望,竇太后正是洞察了這一點。
在竇太后生命垂危之時,將孫子劉徹叫來自己的臥榻邊,語重心長的讓劉徹小心自己的母親王娡,小心外戚專權。
因為在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有一兒子名為劉榮,劉榮是寵妃栗妃的孩子,劉徹和劉榮的關系比較親密。但是后來栗妃失寵,劉榮自殺。
竇太后告訴劉徹,劉榮并不是自殺的,而是被劉徹的母親王娡逼迫自殺的。
因為館陶長公主要將她的女兒許配給尚且年幼的劉徹,可館陶長公主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女兒陳阿嬌成為大漢的皇后的,所以館陶長公主和王娡共同扳倒了栗妃和劉榮。
聽聞此事的劉徹十分震驚,他一直以為劉榮是自殺的。沒想到,是自己的“善良”的母親殺死了自己的哥哥。
按照大漢律,王娡那時就該被處死,但是漢景帝與竇太后始終認為,劉徹應當成為漢朝的下一任皇帝。所以為了照顧劉徹的感受,便沒有將他的母親王娡殺死。
但是為了以防萬一,竇太后為劉徹留下了自己的侄子竇嬰。希望在劉徹孤立無援的時候,還有一根木頭可以支持他。可見,竇太后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慈祥的祖母。
竇嬰自漢景帝時期便被任命為劉徹的老師,而且竇嬰曾被漢景帝任命為大將軍。后來,竇嬰破了七國,因而竇嬰在漢景帝的時候被封為魏其侯,在漢武帝劉徹繼位后,竇嬰更是被任命為丞相。
可見竇嬰的個人能力出眾,是漢武帝早期強大的政治力量支柱。
果然不出竇太后所料,在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后,王娡覺得自己已經是皇太后了,也沒有竇太后這個婆婆時刻壓制自己,所以大力培養自家勢力。
王娡有一弟弟,名為田蚡,是漢武帝劉徹的親舅舅。田蚡在漢武帝年少之初,家里面只有不到800畝田地。
后來王娡和她的弟弟利用地位之便,大量的在黃河周邊圈地。不幸的是,大漢遭遇了罕見的暴雨,周邊居民哀嚎連天,許多居民用地被雨水沖損。
為了解決水患,漢武帝隨即派了三萬士兵前去堵住黃河缺口,但是派去的三萬士兵卻沒有堵住缺口。
漢武帝十分奇怪,三萬士兵就算用人去堵也早該堵住了,為何水患還是絡繹不絕?
甚至水務專家鄭當時去黃河口上視察一圈之后,便稱病回家了。同時神奇的是,黃河決堤一直決在黃河北岸,水總向一邊流。種種疑團,需要迫切解決。
漢武帝需要一位忠心的大臣代替自己前去黃河視察決堤,但是詢問整個朝堂,幾乎沒有一人敢去,這讓漢武帝十分納悶。
無奈之下,漢武帝便宣召竇嬰,希望竇嬰前去黃河震災。但是竇嬰卻說自己沒有辦法完成這項任務,漢武帝質問他為何,竇嬰讓漢武帝去詢問丞相田蚡的意見。
漢武帝隨即反應過來,這黃河決堤引起水患,或許與自己的舅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武帝逼迫竇嬰說出其中實情,如果不如實回答,那就要殺了竇嬰。
竇嬰無奈,只得陳述事實。
大量的皇親國戚在黃河南岸圈地,尤其以王太后和田蚡為首。為了防止黃河水患危及到自家田地,所以他們使用黃河兩岸大量的泥土去填充黃河南岸,導致黃河北岸的泥土大量缺失。
即使用泥土一遍遍填充,也會一次次決堤,兩岸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在這場天災之中亦有人禍。
聽聞此事后劉徹便讓竇嬰持著使節去南岸扒堤泄洪,如有人阻攔,無論是誰,都可以任意斬殺。可見劉徹是一個不受任何人鉗制的統治者。
竇嬰拗不過劉徹,只得接下這個差事,在漢武帝劉徹的授意下,扒了黃河的南岸。黃河水流進了王太后及田蚡的萬頃良田中,王太后王娡及宰相田蚡雖表面上沒說什么,但是內心已經暗自記仇,將竇嬰當做政敵。
田蚡有一次與竇嬰相聚,田蚡讓竇嬰借給自己近千畝良田,借200年在還。竇嬰知道這是田蚡及王太后要在朝堂上對自己宣戰了。
竇嬰有位好友名為灌夫,灌夫此人十分直率。因而,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他也是真的拿竇嬰當朋友。在聽說竇嬰被田蚡所針對后,他就想為竇嬰打抱不平。
果然在王太后賜予田蚡的婚宴上,灌夫大鬧田蚡的宴席,甚至侮辱謾罵田蚡手下的將軍。田蚡如何忍得了這個,于是便想以灌夫侮辱“朝廷大臣,藐視太后”為借口要殺了灌夫。
恰逢此時,漢武帝要處決一批貪官污吏,交給田蚡去調查,并寫出貪污之人的名單。田蚡便改變了計劃,準備想借漢武帝之手公報私仇,所以他將灌夫放在了名單當中。
漢武帝劉徹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并不在乎田蚡所思所想,漢武帝只想想通過這次事件借力打力,趁這個機會,鏟除太后及田蚡的朝堂勢力。這些勢力就像是漢武帝成長路上的淤泥。如果不解決他們,治理大漢天下這條路將會處處險阻。
當然漢武帝在清楚太后的朝堂勢力時也確實有救灌夫和竇嬰的心思,所以他組織竇嬰和田蚡在東宮中舉行關于如何處置灌夫的辯論。通過這次辯論,劉徹將田蚡私吞田產的事情放在了明面之上,為眾人所知。
對此田蚡狡辯稱自己只是喜愛銀錢及田地,并不曾對大漢有過不臣之心。而且自己還是劉徹的親舅舅。田蚡這時還沒有搞明白一件事情,這場辯論并不是因為他熱愛金錢,而是因為他是外戚,如果不鏟除他,那么漢武帝在朝堂之上會永遠被外戚所掣肘。
這時,漢武帝占據了絕對的輿論高地,可這時其母皇太后王娡仗著自己母親的身份以絕食來強迫劉徹處死灌夫及竇嬰。
西漢的孝道從某一層面來說,可以稱得上是愚孝。他們所謂的孝是完全聽從父母的意見,無論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所以,漢武帝迫于無奈遵從了王太后的意思,將竇嬰逮捕入獄。
竇嬰被逮捕時,委托自己的妻子拿出了當年竇太后的遺詔,竇嬰的妻子又委托劉徹的姑姑劉嫖將這份遺詔呈現給漢武帝,同時告訴漢武帝在宮中還有一份備份遺詔。
劉嫖深知這件事情十分重要,故而馬不停蹄便去面見漢武帝劉徹。但是王太后及田蚡的勢力龐大,眼線遍布各朝廷大員家中,在這份遺詔還沒有交給漢武帝之前,他們便在宮中取走了這份備用遺詔。這份遺詔至關重要,甚至決定著宮中政治勢力如何走向。
本來漢武帝劉徹只是想將竇嬰關在監獄里一段時間,找個由頭將他放了,讓他卸甲歸田。
但是備用遺詔落到王太后手里一事發生后便讓狀況急轉直下了。這份備用遺詔如今被王太后所銷毀,那么竇嬰手里的這份遺詔的真假,可能就有待商榷了。即使它是真的,那在統治力量面前它也可以變成假的。
王娡及田蚡憑著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顛倒黑白。沒有辦法,最后漢武帝劉徹進到關押竇嬰的監獄中,劉徹表示自己已經無法救竇嬰了,竇嬰也明白自己現在處于必死的境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漢武帝在無奈之極的情況下,下旨將竇嬰及其家眷以“偽造詔書罪”共一百八十余口全部處死。
不可否認,竇嬰此人對于漢武帝十分忠心,但是為了漢武帝能夠早日鏟除外戚勢力,成為一位真正的君王,竇嬰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作為這位帝王成長之路上的墊腳石。
漢武帝內心十分悲苦,這樣一位忠心的臣子卻被冤殺。他對舅舅田蚡和王太后王娡十分痛恨。恨他們的永不知足,恨他們對自己的無窮逼迫。
這時田蚡預感到漢武帝鏟除了竇嬰之后,下一個要鏟除的便是自己。
為了保全性命,田蚡選擇閉門不出,裝瘋賣傻,自此之后,王太后的勢力逐漸減弱,也為后來漢武帝完全廢除外戚干政埋下伏筆。
上所述竇嬰之死,真可謂是大漢最黑暗的謀殺,最黑暗是因為這場朝廷斗爭涉及著許多漢武帝的至親。
即使是世界上最親近的關系,也可以被權力所顛覆。說它是謀殺,是因為在漢武帝想到要采取借力打力的措施時,即使已經預感到可能自己的叔叔竇嬰會因此喪命。
劉徹始終是一位有著宏圖大志的帝王,為了他的帝國霸業,折損一個竇嬰又如何呢?所以這是一場黑暗的謀殺。
趙奢、竇嬰之為將也,受賜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如果他不是漢武帝的表叔,說不定會有一番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