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涿鹿之戰】
我國古代文獻記載中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的原始部落戰爭。《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傳說發生在黃帝與蚩尤之間的一場部落戰爭,起源于部落之間對生存資源的爭奪。相傳約在四五千年前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晚期,炎帝族沿黃河向東擴展其領域時,進入今河南北部地區,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部族發生了沖突。
雙方在涿鹿交戰后,蚩尤族不僅打敗了炎帝族,而且占領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被迫向黃帝族求援。于是炎、黃兩部族聯合起來,在涿鹿(在今河北境內)同蚩尤發生大戰。蚩尤戰敗被殺,黃帝族遂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這次戰爭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牧野之戰】
商朝末年,周武王為興周滅商,統兵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與商軍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淇縣以南、渭河以北)展開的決戰,史稱“武王伐紂”。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無道,民不聊生,而其西面的周族卻日益強大。周文王不斷擴充實力,各個擊破商朝西部的屬國,并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聯合各諸侯國,待機興師滅商。
周武王繼位后四年(前1027年,另有前1057年等多說),商紂王橫征暴斂,眾叛親離,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被迫出奔。紂王又派主力遠征東夷,使都城朝歌兵力空虛。周武王乘機率精銳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戰車三百乘伐商。
當年十二月下旬,周軍到達孟津,與各路反商諸侯軍隊會合后兼程東進,至次年一月初進抵牧野。紂王派守衛國都的軍隊及臨時武裝起來的大批奴隸迎戰。周武王歷數紂王罪行,激勵將士斗志,申令不殺降者,以瓦解商軍。
戰斗開始后,命精兵沖擊商軍前陣,商軍陣中大批奴隸倒戈。周武王乘勢揮軍猛攻,商軍大敗。紂王見大勢已去,倉皇逃回朝歌,登鹿臺自焚。周軍乘勝攻占商都,滅亡了商朝。
此戰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周武王在戰前爭取與諸侯聯合,作戰中又以正確的謀略、周密的部署及不殺降者的策略,對作戰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
3.【長勺之戰】
春秋時期發生于齊魯之間的一次后發制人而取勝的著名戰例。
周莊王十三年(前684),齊桓公因在乾時一戰戰勝魯國而鞏固了君位,自恃實力強大,企圖繼續征服魯國,于正月興兵伐魯。
魯莊公自乾時戰敗后,發奮圖強,取信于民,整軍備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客觀形勢,在預設戰場長勺以逸待勞,迎擊來犯的齊軍。兩軍列陣后,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阻。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誤認為魯軍怯戰,便接二連三地向魯軍發起猛烈攻擊,均未奏效,士氣受挫。此時,魯軍卻陣勢穩固,士氣高昂。
曹劌見雙方陣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遂建議魯莊公果斷下令,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見勝利在握,便急于追擊。
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旗幟,確已轍亂旗靡,敗跡顯露,便建議乘勝追擊,一舉將齊軍逐出魯境。
此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后發制人、敵疲再打的著名戰例。
4.【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齊魏兩國爭霸中原的一場重要戰爭,地點即在馬陵(今河南范縣)。
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魏惠王命龐涓率兵攻韓,一舉攻克韓國腹地梁、赫(今河南臨汝及西南),似有包圍韓國之勢。韓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的建議,答應救韓,使韓堅持抗魏作戰,同時又不立即出兵,以便韓、魏久戰兵疲之時,再出兵攻魏。
韓國仗恃有齊國相援,傾全力抗魏,五戰皆敗,只得于公元前341年再次向齊求救。齊威王這才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從韓國撤圍,回師自救。魏軍果然中計撤回,并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軍十萬迎擊齊軍。
孫臏利用魏軍輕視齊軍、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采取避戰示弱、退兵減灶以示齊軍兵力日減的策略,引誘魏軍追擊。龐涓果然丟下步軍,只率領輕車銳騎兼程緊追。齊軍退至樹木茂密、路狹地險的馬陵設伏。當經過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于日落后進入馬陵的齊軍設伏地域時,齊軍萬弩簇發,魏軍大敗,龐涓憤愧自殺。
齊軍乘勝全殲魏軍十萬,俘虜了太子申。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戰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敵進入埋伏,達到殲滅魏軍的目的。此戰之后魏國一蹶不振,齊國一躍而成為當時的強國。
5.【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圍攻趙軍的一次大規模殲滅戰。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初,秦昭襄王派王率軍猛攻趙國上黨,意在速勝。趙軍初戰不利,由上黨退守長平。
趙國名將廉頗鑒于實際情況,采取守勢,依托有利地形,筑壘固守不戰,以逸待勞,疲憊秦軍,待機破敵。秦趙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于是,秦派人持重金入趙施離間計。趙王中計撤換廉頗,另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秦王也密令以上將軍白起代替王。
公元前260年,趙括全盤廢棄廉頗堅壁固守的戰略戰術,下令趙軍全線出擊。白起則采取佯敗誘敵、包圍殲滅的策略,主動后撤,誘敵深入;同時分遣兩支奇兵從側翼迂回包抄、分割趙軍后路,斷絕其糧道。正當趙軍長驅直進,大部隊云集丹河待渡時,相繼發現前方進攻受挫、后方退路已斷,只得被迫放棄進攻,倉促構筑壁壘,固守待援。
秦昭襄王親赴河內,征調十五歲以上壯丁至長平,阻隔趙軍的援兵和糧道。趙括所部被圍四十六天,糧盡援絕,到了內部暗中相殺而食的境地。趙軍多次輪番沖擊突圍,皆為秦軍所阻。趙括在絕望之余,親率銳卒搏戰,被秦軍射死。趙軍四十余萬饑疲之師全部降秦,被白起坑殺。
此戰是戰國后期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略性決戰。白起采用示弱誘敵、迂回包抄、長圍久困、待敵饑疲而全殲的作戰方針,是取勝的關鍵。
6.【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發生在袁紹與曹操之間的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
建安四年(199)初,袁紹發布討曹檄文,率領十萬大軍向曹軍進攻。曹操聞訊,決定集中二萬精兵抗擊袁軍。建安四年二至六月,袁曹兩軍先后戰于白馬、延津,曹軍勝,斬袁紹大將顏良、文丑。
袁軍初戰失利后,企圖以優勢兵力迫曹軍決戰。曹操為爭取戰爭主動,率勝利之師退守官渡(古黃河流經今河南延津西北至滑縣以北的一段)。七月,袁軍推進至官渡,雙方各施計謀,相持不下。十月,袁紹派大將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運糧車,屯糧于大營北二十公里之烏巢(今河南封丘西)。
曹操得悉此情報,親率精銳,冒用袁軍旗號,乘夜取小道奔襲烏巢,焚毀了袁軍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操乘機進攻,大敗袁軍,俘敵七萬,繳獲全部軍資。袁紹僅率三百余人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此戰,曹操善于利用袁紹恃強驕躁、用兵無謀、指揮無術的弱點,后發制人,把握戰機,焚毀袁軍糧草,出奇制勝。
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曹操的戰爭劣勢,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帶大敗曹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消滅了袁氏集團的殘余勢力,基本平定了北方諸郡。為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他迅速揮軍南下,逼降荊州,擊敗劉備。輕易的勝利助長了曹操驕傲輕敵的情緒,他親率軍二十萬,號稱八十萬大軍,乘勝沿漢水與長江順流東下,劍鋒直指江南吳地。
被曹操擊敗的劉備退守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東北),派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孫權為確保江東,決心與劉備結盟抗曹,于是命周瑜為主將,率三萬精兵,聯合劉備所部共約五萬人,溯江而上,與順流東下的曹軍遭遇,戰于赤壁。
曹軍初戰失利,退據烏林(今湖北嘉魚西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曹軍大部分是北方人,不慣于水上的風浪顛簸,便用鐵環將戰船首尾互相連接起來。周瑜采納黃蓋火攻的建議,命黃蓋詐降,用蒙沖斗艦十艘暗載燃燒器材駛向曹軍水寨,縱火焚燒曹軍戰船,曹軍大敗。曹操率殘部由陸路向江陵撤退。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擊至南郡。曹操命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率余部北退。
次年十二月,曹軍自動放棄江陵,退守襄樊。至此,孫權占領江陵,東吳在長江中游的形勢更加鞏固;劉備也乘機奪取了荊州在江南的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開始建立自己較鞏固的立足之地,三國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以弱勢兵力戰勝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曹操,開創了在長江之上以水、陸聯軍作戰的先例。
8.【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發生于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帶)擊敗前秦進攻的著名戰例。
前秦主苻堅統一北方后,欲進而統一天下,遂不斷向南擴張。前秦朝臣多反對攻晉,惟冠軍將軍慕容垂力主滅晉。苻堅自恃國強兵眾,堅持攻晉。
東晉太元八年八月,苻堅令苻融等將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自統戎卒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對東晉發動大規模進攻。時東晉宰相謝安主持朝政,對前秦軍南進早有準備,令謝石、謝玄等將兵八萬余在荊州和淮南兩個方向設兵御敵。
十一月,東晉與前秦兩軍隔淝水對峙。東晉將領謝玄針對前秦軍將士厭戰、苻堅恃眾急于決戰的心理,派人前往前秦軍營,要求前秦軍由淝水西岸略向后撤,以便晉軍渡水決戰。
前秦諸將認為己眾彼寡,應扼守淝水,阻其上岸,可保萬全。苻堅主張待東晉軍半渡時以鐵騎突襲取勝。苻融亦以為然,遂下令稍退。
不料前秦軍一退不可復止,東晉降將朱序乘機在陣后大呼“秦敗了”。前秦兵信以為真,競相奔逃,導致全軍大潰,自相踐踏。東晉軍乘勢追擊,前秦軍大敗,加之饑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
苻堅逃往淮北,及至洛陽,僅剩十余萬人。此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之間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前秦主苻堅無視內部不穩、民疲兵倦的狀況,恃眾輕晉、單路突進、急于決戰,導致大敗。
東晉面臨強秦進犯,一致抵抗,并根據敵情及時改變方略,抓住時機,與之決戰,終獲全勝,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9.【黃天蕩之戰】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宋軍在長江黃天蕩(今南京東北)東西水域截擊金軍歸師的經典水戰。
建炎三年冬,金太宗完顏晟以完顏宗弼為統帥,率軍十萬南下攻宋。南宋守將韓世忠為避其鋒,自鎮江引軍退守江陰。次年正月,完顏宗弼迫降建康(今南京)后,迅速揮師南下。而韓世忠乘金軍不備,率軍八千、戰船百余艘急趨鎮江,欲阻斷金軍歸路。
二月十二日,完顏宗弼獲悉此事,恐歸路被截,率軍自臨安沿運河北上,計劃由鎮江渡江北歸。三月十五日,完顏宗弼引軍抵達鎮江,此時韓世忠已先機控制金山、焦山等有利地形,嚴密封鎖沿江渡口,并用破船堵塞運河入江口,切斷金軍退路。
于是雙方在金山腳下展開激戰。韓世忠指揮水師迎戰金軍,其妻梁氏親自擂鼓助戰,聲威大振。金軍傷亡甚眾,無法突破宋軍防線北歸,只得沿長江南岸西行,另尋渡江之路。宋軍緊追不舍,金軍不諳長江水道,倉促駛入建康東北死水港黃天蕩。待金軍入港后,韓世忠揮軍封鎖入江水道。金軍進退無路,只得懸賞問路。
四月十二日夜,完顏宗弼采納當地鄉民建議,命金軍利用老鸛河故道,開渠約二十公里,連通江口,于次日沖出黃天蕩,駛至建康附近江面。韓世忠發覺后率軍沿江西上追擊堵截,至建康以北江中扼守,繼續阻遏金軍渡江。完顏宗弼突圍無望,于是改換輕舟迂回至宋軍上游。
二十五日,完顏宗弼利用天晴無風、宋軍船大難行,率機動小舟以火箭環射宋船,宋軍大敗。此后,金軍渡江北撤,韓世忠亦率宋軍還屯鎮江。
此戰,韓世忠正確審料敵情,先占有利地勢,憑借長江天險,充分發揮水戰之長,阻扼金軍四十日不得渡江。完顏宗弼因勢用兵,適時改造舟楫,利用火攻,終于突圍北撤。
10.【采石之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領軍民于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軍渡江南進的江河防御戰。
紹興三十一年秋,金帝完顏亮調集三十二總管之兵,分路南下,企圖一舉滅宋。十月初,完顏亮親率大軍十余萬,號稱四十萬,攻占兩淮,進入和州(今安徽和縣),拆民舍造戰船,準備渡江。宋高宗為挽救危局,命李顯忠為建康府都統制,取代王權。
中書舍人兼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連夜前往蕪湖(今屬安徽),催李顯忠赴任,并往采石犒師。十一月初八,虞允文抵采石,見江北金軍列陣10~20公里,鼓聲雷鳴,正欲渡江。在李顯忠未至的情況下,虞允文即率已退至江南的宋軍和民兵一萬八千人進行阻擊,命步騎伏于江岸高地后。
完顏亮令數百舟自楊林口涌出,沖破宋水軍防御抵達南岸,突遭宋軍伏擊,金兵大亂。虞允文往來指揮,身先士卒,激勵斗志。宋軍將士奮勇殺敵,全殲登岸金兵。水軍以海鰍船猛沖金舟,并施放霹靂炮。金舟大部被擊沉,士卒溺死四千余,被俘五百余。
宋軍為防金軍反撲,連夜布陣,封鎖楊林口,金軍連續進攻,均受損而歸。金將見宋軍有備,不愿再戰,建議收軍北還。時完顏雍在東京(今遼寧遼陽)稱帝,完顏亮急于滅宋北歸,強令將士三日內渡江。
完顏元宜等將認為渡江必敗,遂于十七日夜闖入御營殺死完顏亮,率軍北撤。此戰虞允文在危急時刻敢于擔當重任,組織指揮軍民抵抗金軍。
由于部署周密,善于團結激勵將士,憑借長江天塹,充分發揮宋軍的水上優勢,從而轉敗為勝,使南宋再度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