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到東漢時期,國家的人才選拔制度,考核制度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方法和制度,但這個制度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選拔,舉薦,征辟,太學等,都只能解決一部分,還是有人才缺口的,而且更要命的一點,這點權力都被當做貴族世家大族的內部福利被分享了。你推薦我的兒子,我舉薦你的外甥。久而久之,朝廷成了大族世家子弟解決工作飯碗的不二選擇。寒門士族的晉身之路,其實還是非常少的。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隨著曹操勢力的增長,他與以漢獻帝為首的中央政府之間其實有利益互補,但也有對抗。
荊州戰爭進展的異常順利,曹兵一去,就將可能獲得荊州地盤的劉備打的滿地找牙。人家劉備為了“荊州計劃”,這個知名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騎士團”,是在國家一線城市多次創業喝咖啡吃披薩的團隊啊,楞是在國家十九線城市新野縣憋屈了整整七年,眼看著劉表即將去世,他們聯合大公子劉琦有可能拿下荊州的時候,曹操突然就沖了過來,一聲招呼沒有,劉表二兒子劉琮直接簽字歸順朝廷,劉備只好再次選擇逃亡,宣布再次破產,期待重組。
荊州之戰進行的太順利了,以至于曹操的心氣之高,難以遏制。于是就順手給孫權寫了封信:“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按照曹操的計劃,捎帶手的把孫權的問題也解決了,回去之后,自己的國家計劃也就差不多可以實施了。至于那個天子是“奉”,還是“挾”,重要嗎?
沒想到的是,赤壁之戰,曹操失敗了。
曹操回到許昌后,立即頒布的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唯才是舉”求賢令。曹操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連續三次發布“求賢令”。這三個“求賢令”必須要重點講。
第一個【求賢令】,要求“唯才是舉”,你是才,還沒有被發現,誰發現了,都幫忙推薦下,我需要。
第二個【求賢令】,要求所謂的人才,可以是專才,你只要具備某一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到我這里來工作。其他方面,我不做要求。
第三個【求賢令】,要求你只要是有某一方面特長,哪怕你品行很差,沒有關系,我一樣給你工作,大家一起嗨皮。
這三次【求賢令】,歷史給予高度贊揚,沒有門第偏見,給寒門世子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對于豪門世家把持政治權利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曹操為什么發布這樣越來越“破格”的【求賢令】?第一個我們可以給予稱道,后面兩個呢?他的出發點是什么?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曹操一定有大量的人才需求,這個毋庸置疑。但曹操是否有和大漢四百年來的人才觀念相抗爭的思想在內?你所謂的漢室正統的人才觀,我連續幾次【求賢令】徹底給你打破,你不是“舉孝廉”嗎,我不需要你是不是“孝或者廉”,你是歪才也可以,只要是才。
曹操急于樹立曹操的人才觀,來對抗大漢四百年的人才觀,應該有為自己改朝換代做準備工作的意思在內。實際情況就是,第一次求賢令頒布以后,一年多的時間,這些“人才們”就把曹操推上了“魏王”的位置。在赤壁之戰發生之前,曹操就建了“銅雀臺”等三臺。古人建臺為什么?想想春秋戰國時期吧,高臺相會,都是諸侯霸主們才做的事情。曹操想做什么?為了看風景?
我們還是回到關于人才選拔制度上來。
曹操起家的團隊是兩個:潁川世家大族為首的謀士集團,包括荀彧荀攸郭嘉鐘繇陳群等都是,這些都是大地主杰出代表;一個是譙沛軍功集團,自然也都是大地主了。
曹操的【求賢令】,首先被沖擊的就是這兩大集團的世家大族們。人家整個家族都跟著你曹操南征北戰多少年,崢嶸歲月稠,我去,你眼看著要修成正果了,好嘛,你來這一手!直接向社會招聘人才,什么樣的歪瓜裂棗都要,我們這些人家的孩子們怎么辦?
曹操的三次【求賢令】直接把自己置于世家大族們的對立面上了。但因為曹操巨大的威望,沒有誰敢觸其霉頭,只好避其鋒芒。但人家暫時的退卻,可不是失敗,我們往后看。
潁川世家第一領袖荀彧,這個相當于諸葛亮對劉備作用的謀士,直接拒絕了曹操,選擇自殺,絕不茍且。他是潁川集團的領袖,與曹操風雨兼程幾十年,但最后選擇為漢獻帝死,不為曹操生。這是一種態度。
等曹操去世后,世家大族們的“反攻倒算”就來了。他們聯合曹丕制訂了“九品中正制”,就是世家大族們對曹操求賢不拘品行的一次大勝利。于是,政治,又對寒門士族正式說“拜拜”,又成了豪門士族的政治游戲!政治,讓寒門走開。這個時候,曹丕事實上獲得了老的兩大集團的熱烈擁護,大家以商量,曹丕這小子夠意思,他老爹沒有給我們的,他給了;所以,我們要把沒有給他老爹的,還給他--漢獻帝只好把漢朝“禪讓”給曹丕。
老曹得罪了豪門大族,小曹又把寒門士族給得罪的底朝天。這曹家兩頭不討好。于是,很快,司馬家就將曹家好不容易“禪讓”來的江山又給“禪讓”了去。
而這次“禪讓”戲碼再次上演的時候,幾乎一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了。因為司馬家的人把曹家兩代人的經驗教訓都吃的透透的。能給的,絕不吝惜;只好我當老大,其余的都你們說了算!
豪門士族和寒門士族都被曹家爺兒倆得罪光了,誰還替你家說話!想想當初老曹身邊多少能人志士,他們的孩子都還在吧,為什么都支持司馬家?因為都別你家老爺子得罪的夠嗆,人家背地里不知道扎了你多少小人兒吶。
司馬家就很明白自己的站位,人家上臺靠的是豪門大族,上臺后走的還是豪門路線。“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后果,就是讓豪門大族向著門閥政治一路狂奔。
如果不是司馬家自己內部搞的太糟糕,其實西晉是有希望維持長久一些的,畢竟豪門政治也是精英政治嘛,像今天的美國英國,能維持個200年也沒有問題。但無論多好的食材,架不住廚子是個二傻子啊,家族內部的人還打生打死的,鬧著要分家產。于是,西晉很快就分崩離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