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不快樂是個偽命題
紅辣椒評論2016-09-03
閱讀原文 最近,一篇題為《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傳,文中寫道,“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認真完成任務,遵守規則,用完美的表現來爭取糖……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在傳統眼光看來,孩子懂事是很大的優點,但很多被貼上“懂事”標簽的孩子長大后并不快樂。對于“懂事”,人們到底怎么看?
不知是哪個好事者,把懂事的孩子貼上了不快樂的標簽,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熊孩子”比懂事的孩子更快樂。一時間,“懂事”成了眾矢之的,成了孩子不快樂的根源,仿佛“懂事”就壓制了孩子個性發展,就阻止了情感的自由表達,而只有更“熊”才能張揚個性,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所謂“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就是最明顯的例證,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應當明確一點,懂事并不等于聽話,更不等同于盲從。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想把自己的經驗灌輸給孩子,希望孩子少走些彎路,少一點坎坷,這是人之常情,但由此把孩子順從自己當作懂事,實在是對懂事的曲解,以至于在一些人心中好孩子的標準就成了“乖”“聽話”,而把有想法、有主見的孩子視為“熊孩子”,這其實折射出人們對懂事的誤讀,反映了人們教育思想的誤區,甚至可以說某種隱秘的心靈需求。
懂事的本義是明白更多的道理。作為孩子,不可能一下子明白所有道理,但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嘗盡了悲歡離合的人生況味,自然就會“懂事”,就會明白人世的道理。而孩子的成長總是伴著挫折與委屈,懂事的孩子有挫折與委屈,“熊孩子”難道就是完全順著自己的性子,一味地胡來?由此可見,懂事的孩子快樂少的論調經不住多少推敲,“熊孩子”快樂多一些的觀念更是無稽之談。
人們夸贊一個孩子往往是“這孩子真懂事!”這其實是說孩子對父母體貼,守規矩。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規則之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此時,懂事更多的是守規矩的意思,即使如此,懂事也絕不等于限制孩子個性、天性。理解父母并不意味著犧牲自己的合理需求,也并意味著沒有個性、湮滅天性;而“熊孩子”無休止地要求、胡攪蠻纏地張揚“天性”,那是沒有“規矩”,也是缺乏教養的表現,更是教育失敗的結果。
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往往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父母把聽話與順從當作懂事,壓抑孩子的個性與天性,這樣的童年注定是缺乏快樂的。一個善于教育孩子的家長,必然是一個“懂事”的家長,必然是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靈魂來尊重的家長,敢問有這樣家長,孩子的快樂會少嗎?
點擊展開全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