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盤古,我們大抵上知道了盤古是從何而來(https://www.toutiao.com/i6810714672757473806/)。此文我們要“討論”一下女媧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女媧大抵上有大功績,一個是造人,另一個是補天;我們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至少有兩本文學作品,與女媧有關。
一本是《紅樓夢》,另一本是《封神演義》。
《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和女媧沒什么關系,至于說孫悟空是女媧補石的時候漏下一塊石頭,這就牽強了,因為補石漏下的時候,是《紅樓夢》的橋段?要非如此說,倒也可以,這石頭也愛上了林黛玉,所以成精以后,除了林黛玉誰也不娶,因此他一門心思要當和尚……
女媧補天的事情,不多考證,我們主要討論一下,女媧造人。
女媧造人的神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的呢?
關于女媧造人,大抵上,有兩個神話,一個是單獨造人,另一個是和諸神一起造人。還有一種觀點說:女媧和伏羲是一對兄妹。但女媧和伏羲是兄妹這一觀點,是唐朝人李冗《獨異志》的觀點,所以,這里不討論。
女媧單獨造人的神話見諸《風俗通義》
故事說:
女媧先是用黃土造人,后來累了,把繩子扔泥里,揮手一甩,就誕生了其他人,因這兩種造人方法不同,便有了“上等人”和“下等人”之分,說達官貴人之所以貴,因為他們是黃泥人,而貧農百姓之所以貧,就因為他們是女媧甩繩子所誕生的絙人。
《風俗通義》是漢朝時的作品,多引民間傳說。
在漢朝以前,楚國大夫屈原曾在《天問》里,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女媧也是有外在形體屬性的,那么,是誰依照什么樣的標準制造出來的呢?
這話的前提是,至少在春秋時期的楚國,就已經有女媧造人的神話了。否則屈原何以問“孰制匠之”這樣的問題呢?
二、關于女媧和諸神一起造人的神話。
該傳說見諸于《淮南子》。
《淮南子》也是漢朝人的作品。
其文說: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這里的意思從字面上是說,黃帝負責陰陽的部分,上駢負責耳目,桑林負責四肢。
當然,這里的陰陽并不單指男女性器官,而是指人體的一切陰陽,古中醫理論是很講陰陽的,像黃帝這么厲害的人物,當然不可能只負責男女那點器官,而是負責更為主要的“陰陽二氣”。
上駢是神名,但究竟是什么神,就無從知曉。就連將上駢定義為神,也是晉人所進行的注釋。
更有意思的是桑林。
說桑林為神名是一種解釋,說桑林不是神名,又是另一種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文博大精深的含義里,其中一項就是“頓句”,也就是不同的頓句會產生不一樣的內容。譬如,我們可以這樣斷句: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如果這樣斷句,就很有意思了,因為這里的桑林也許不是單單指“神名”。
桑林:在古語里,既是祭祀之所,又是樂章之名。
傳說中,湯伐商,之后五年大旱,人們以為得罪上天,便準備以人祭天。湯阻止眾人,說,天不下雨,不是黎民的過錯,所以,不應祭祀黎民;這種過錯應由我來承擔,若事果真因我而起,那么應該用我祭天,于是,他命人筑高臺,點火把。當湯準備自焚時,天降甘霖,澆滅了火堆,于是,人們歡聲雀躍,高歌而呼,這便是桑林的由來,這歌也因此出名,成了祭祀專用的音樂。而桑林就成了祭祀之地的代名詞了。
所以,如把桑林當做祭祀之用的場地,或者祭祀所用的音樂,那么,女媧造人說,就有另一番解釋了。
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究竟是在桑林之地所生臂手,還是生臂手時,演奏桑林之樂?
如此說來的話,女媧造人并不是“神性”,也可能僅僅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罷了,只是負責祭祀的神,叫做女媧!
女媧單獨造人的神話,雖是漢朝所記載的,但關于女媧“七十化”,在《山海經》里卻早有記載: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這里的意思是:有十個神,叫做女媧之腸,其實就是女媧之腸變化成神的,他們在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女媧之腸化而為神,此神話的前提,必然是女媧得有大神通,也就是有造人的神通,否則女媧之腸焉能化而為神?
漢朝人在《山海經》的基礎上,解釋女媧的“媧”字,他說:媧, 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
這里的化,包括上文里的化,都是“化育”的意思。
雖然山海經成書在前,但也不能斷然就說山海經成書年代早于春秋戰國,魯迅先生曾經考證,他說,山海經是巫士書,該是由巫士們共同掌管。
那其成書年代又如何?
有早于春秋的,也有晚于百家爭鳴的。
不過,無論山海經如何,也無論漢朝人如何理解,都可以證明一件事情,女媧造人之說,由來已久。
盤古的來歷,我們曾經考證過,說最早記載盤古開天辟地的是三國時期的徐整,可女媧說卻早于盤古說。
漢朝人可能 不知道盤古,但不可能不知道女媧。
那么,女媧究竟始于何時呢?
聞一多在《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一文中說,夏人所祀的高禖是涂山氏,即女媧。
這里的女媧,并不是造人的女媧,而是大禹的老婆。
《史記索隱》引《世本》:“涂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涂山氏女號為女嬌也。”
(這里的女媧和女嬌是一個人)
高禖也就是“句芒”,是主婚姻之神。在遠古時期,這些主婚姻之神,多是這些民族的先妣,也就是一些首領的母親,或妻子。
這些高禖,往往負責那些復雜的儀式,等他們死去以后,又會成為儀式的一部分,受到他人祭祀。我上文提到過“桑林”是一種祭祀,意思就是:人的誕生,遵循某種祭祀,而女媧很可能是負責祭祀的人。
這和我要講述的內容,又有什么關系呢?不要著急,請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這個社會,并不是我們現在的父系氏族,據說,父系氏族是由母系氏族轉變過來的,在轉變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過“政變”。
這次政變,讓母系氏族走下了統治階級的神壇,而父系氏族則成了統治者。
那么,當初父系氏族又是怎樣奪得政權的呢?
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做一個假設。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還是母系氏族時代,母系氏族,有自己的崇拜偶像,這個偶像很可能就是女媧;而女媧,應該是母系氏族時的一個首領,她可能掌握很多知識,并掌握祭祀的方法,作為女人,她應該懂得如何給人接生;等女媧老去抑或死去以后,她成了部落的傳說,成為了人們祭祀的“神”;
父系氏族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合理的篡權借口,他們可能借用了“女媧”的名號,對外宣稱自己是女媧的后人,說自己掌握了女媧所掌握的神力,這樣他就有了篡權的借口。
為了維護他的統治,也為了讓篡權更為合理,他選擇供奉女媧,這個傳統一直流傳,但其流傳的范圍,也許不大,可是后來發生了一件事兒,讓這種流傳的范圍越來越大了。
那就是夏朝建立。
夏朝建立以后,大禹的老婆被定義為“高禖”,享受夏朝子民的祭祀,因她的名字和古時流傳的女媧名字相同,于是,這兩個“女媧”便合二為一。
這個女媧,必然具有兩種屬性:
一、她是夏朝子民的共祖,就像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一樣,夏朝人認為我們就是女媧的后代……
二、女媧本就具有神性,她本就早于夏啟甚至大禹,這樣,她就不單單是夏朝人所祭祀的始祖神,而是整個人類的造物者。
所以,關于女媧造人的雛形,就這樣形成了。
寫到這里,您也許困惑,如果女媧單單是夏王朝所祭祀認可的始祖神,那么夏朝被商所滅以后,女媧的故事就應該消失了呀。
事實上,夏商周三個朝代里,皇位的傳承一直都在上古家族的手里把持著,如果您有研究歷史,可以看一下史記里的世家,無論秦、楚、魏、晉,這些諸侯幾乎都與上古時期的部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其實,直到漢朝建立,皇位傳承才逃出這個圈子。所以,夏王朝的祭祀不可能斷,因為諸侯,不可能不祭奠自己的先祖。
而女媧的故事也就逐漸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