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虞城縣城南35公里許的營廓鎮周莊村,是木蘭故里。2007年11月30日,“中國木蘭之鄉”授牌暨木蘭文化產業項目啟動新聞發布會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把“中國木蘭之鄉”授給虞城,中國新農村工程管理委員會將全面啟動木蘭文化系列產業項目。
花木蘭是古人,更是名人,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赤誠報國,英勇殺敵,不受爵賞的光輝事跡激勵著一代代華夏兒女為著民族的發展和強大而奮斗。抗日戰爭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編演的京劇《木蘭從軍》,有力地配合和促進了抗日救國活動。在抗美援朝運動中,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把京劇《木蘭從軍》移植為豫劇《花木蘭》,帶著劇團赴朝鮮前線演出,后又在全國各地公演,并拍成電影,從此鳳糜全國,轟動了世界。近年美國動畫片《花木蘭》的發行,更是在全世界造成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和轟動。木蘭不僅是中國的英雄,而且成為了全世界學習的榜樣。
今年11月30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將“中國木蘭之鄉”的牌匾正式授予虞城縣。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趙鐵信說:“花木蘭的出生地只有一個,我們組織專家反復論證,最終認定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花木蘭的家鄉在虞城,這是個非常嚴肅的事情,也是個學術問題。”至此,花木蘭家鄉在虞城終于有了定論。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有關花木蘭家鄉的爭論就一直不休,主要有陜西延安、安徽亳州、湖北黃陂及虞城縣。其中,猶以黃陂與虞城之爭最為激烈。
據虞城縣營廓鎮木蘭祠里的元代碑文記載,農歷四月初八是木蘭的生日。在木蘭祠旁邊的村莊,一直有農歷四月初八逢古會的文化傳統。
為打響木蘭故里的品牌,1993年,虞城縣在木蘭生日那天成功舉辦了木蘭文化研討會和首屆木蘭文化節。木蘭祠廟會在文化節的推動下,更加紅火。據說,首屆木蘭文化節期間,豫、魯、蘇、皖各地前去趕廟會的群眾有三四萬人。
從那時開始,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有意識地參與木蘭故里之爭,但影響很小。
1998年,在虞城縣成功舉辦兩屆木蘭文化節后,湖北黃陂開始大造聲勢,爭奪木蘭故里。1999年,仿虞城縣的木蘭文化節,黃陂舉辦首屆木蘭文化節。
虞城縣當時的計劃是每3年舉辦一次木蘭文化節,黃陂一開始就有后來居上之勢,決定每年都舉辦木蘭文化節。
2000年,為了擴大木蘭文化節的影響力,商丘市政府將木蘭文化節接過來在市內舉辦,每兩年舉辦一屆。
虞城縣利用人民日報社在虞城扶貧的機會,在《人民日報》上刊發以“木蘭故里”開篇的宣傳文章。而黃陂通過史實考證的形式于2000年5月10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表文章《木蘭故里在黃陂》。
在虞城縣規劃打造木蘭文化旅游景區的時候,黃陂已經捷足先登,斥巨資打造木蘭生態旅游區。現在,黃陂的木蘭生態旅游區已經是武漢市的主要景點。豫劇《花木蘭》唱響全國,黃陂精心打造大型音舞詩話《木蘭山組歌》,并在人民大會堂表演。
在虞城縣積極申報木蘭傳說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黃陂申報的《木蘭傳說》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虞城、黃陂的木蘭故里之爭,一直隔空進行,兩地基本沒有交流,都在想盡各種辦法宣傳各自的理論。
2008年3月26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組成的木蘭故里專家考察驗收組到虞城縣考察、論證,后一致同意授予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這個消息發出去尚不足一個月,4月21日,黃陂就召開木蘭文化研究會,邀請易中天、余秋雨、李學勤等100多位文化、歷史界的名人、學者,游覽木蘭生態旅游區,討論黃陂木蘭文化。黃陂區政府借百位文化名人的氣勢,宣布今年不但要爭取黃陂《木蘭傳說》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爭奪到“木蘭故里”的稱號,為黃陂增光。
但最終,虞城勝出。
近年來,虞城縣緊緊抓住這一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通過舉辦木蘭文化節、經貿洽談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加強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培育和唱響木蘭文化品牌。2008年,作為加快該縣公益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木蘭大劇院的落成進一步提升了該縣文化發展水平,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該縣還廣泛開展了學木蘭拳、木蘭舞、木蘭體操、木蘭腰鼓等多種體育活動;組織成立了木蘭盤鼓隊、木蘭秧歌隊、木蘭武術隊等多種群眾性體育文化組織;整理出版了有關木蘭文化的史料、傳說、書畫等書刊。虞城縣木蘭文化研究學會先后出版了《木蘭文獻大觀》、《木蘭節文化資料匯編》、《木蘭書畫集》等一百多萬字的書籍,該縣老年協會編輯出版了以反映木蘭文化為主的刊物《金菊園》,縣文聯編輯出版了文學刊物《木蘭文學》。該縣還在全縣的重要場所設置了木蘭雕像、書寫了形象標語等,使全縣處處展現木蘭形象,事事洋溢木蘭精神。
據了解,虞城縣已經利用“木蘭”這個響亮的品牌,注冊了600多個以“木蘭”命名的產品和企業,如木蘭紡織集團、木蘭食品、木蘭牌紅富士等。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提高了虞城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樹起了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增添了招商引資的巨大魅力,國內外客商紛至沓來。近幾年,虞城縣利用“中國木蘭之鄉”這個品牌招商引資1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