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后,諸葛亮成為蜀漢唯一的守護神。在接連經歷荊州失守、攻打東吳慘敗之后,曾經強悍的蜀漢元氣大傷,數十年苦心經營的戰略基地和軍事實力,一夕之間化為烏有,蜀漢瞬間變成三國中最為弱小的一個,隨時有被另兩個國家吞并的危險。諸葛亮再度臨危受命,保護蜀國度過了危急存亡之緊要關頭。
諸葛亮深謀遠慮,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劉禪平庸無能無法自立,因此生前就開始給劉禪尋找可靠“保鏢”,幫他治國理政,為他保駕護航。在諸葛亮精心挑選安排下,一批精英人士得以走向臺前,把控蜀漢軍政大權,使得劉禪可以繼續穩坐釣魚臺。然而諸葛亮做夢也沒料到,他挑選的這些接班人,彼此卻勢同水火,發生嚴重內訌,甚至釀成血案。
諸葛亮故去后,蜀漢朝廷最重要的兩個掌門人,一個是尚書令大將軍費祎,一個衛將軍姜維。費祎被視為“蜀漢四相”中的杰出者,被公認為能力最為接近諸葛亮。姜維更是三國后期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魏國人曾說“蜀所恃賴,唯維而已”,認為蜀國全靠姜維才得以生存。諸葛亮慧眼識人,兩人都是一時翹楚,但要命的是,兩人竟然合不來。
費祎雖然是諸葛亮親自指定的接班人,但為人行事頗有主見,他對諸葛亮“以攻為守”、以弱打強的立國方針并不認同。他認為蜀國連年興兵伐魏,虛耗國力,窮兵黷武,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他屬于主和派。但姜維卻是諸葛亮的鐵桿部屬,認準諸葛亮定下的“以攻為守”、北伐中原的策略并堅定執行,主張繼續出兵攻打魏國,是堅定的主戰派。
費祎是大將軍,堂堂正正的蜀國二把手,對蜀國大事具有一票否決權。他利用職權,直接干預破壞姜維的出兵計劃,限制姜維的兵力,使得姜維能指揮動的軍隊不足萬人。帶著區區萬兒八千兵力去北伐中原,簡直就是笑話。姜維因此大為不滿,多次找費祎理論,費祎卻說:“諸葛以丞相之才,尚且不能完成北伐中原,何況你我?不如休養生息,從長計議。”
官大一級壓死人,姜維也無可奈何,但心中極為不滿。在此背景下,延熙十六年春正月,蜀國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血案。在蜀漢群臣的新年宴會上,魏國降將郭循突然拔刀刺向大將軍費祎,費祎沉醉在美酒中毫無防備,被當場殺死。蜀國第二號人物的被刺事件,成為轟動三國的一件大案。
由于刺客也被當場殺死,致使此案撲朔迷離,死無對證。郭循為什么要刺殺費祎?有何背景和動機?成為一樁懸案。郭循本是魏國武將,在一次作戰中被姜維俘虜,后來歸順蜀國。受到大將軍費祎的厚待,幾年之間就從一個戰俘變身為蜀漢的左將軍,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既無必要也無動機刺殺費祎。郭循死后被魏國人視為大英雄,魏國追封他為長樂鄉侯,賞食邑千戶,家屬獲賞銀千餅,絹千匹。
不過,魏國并不是郭循的幕后主使。道理顯而易見,費祎是有名的主和派,極力反對與魏國開戰。刺殺費祎直接后果,會導致主戰派姜維上臺,與魏國再起戰火,因此魏國絕不可能做這種傻事。
按照那條古老的法則,要想知道兇手是誰,只需看看誰是最后的受益者,真兇就可昭然若揭。費祎之死,姜維成為最大受益者,從此朝臣中再無人能夠制約姜維,費祎死后幾個月,姜維就迫不及待調動數萬大軍,浩浩蕩蕩出師北伐。費祎死后三年,姜維得以升任大將軍,占據了費祎留下的職務。
《三國志》中有兩處記載,也隱晦曲折地表達了這種情況。一處是“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說他熱衷于功名,并且私下結交亡命之徒。一處是“十六年春,費祎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不過,姜維奪取兵權,并非為了一己之私。在蜀漢滅亡最后關頭,他使用反間計一箭雙雕,殺掉魏國名將鐘會、鄧艾,為蜀國報仇雪恨,自己也以身殉國,成為名垂千古的英雄。四川劍閣至今仍留有姜維廟,被后人千年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