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以入睡困難、早醒、睡眠中易醒、醒后再難入睡,睡眠質量下降(多夢、睡眠時間減少等)、頭昏頭脹為主要癥狀。郁、瘀、痰、火是引起失眠 的主要病理因素,從病位分析,五臟皆于失眠 有關,但其主要病位在心、肝。
常用治療經驗方:
用桑椹15g泡糖水每晚睡前服用,不僅治療失眠非常有效,還可以治療便秘。對失眠伴便秘者尤為適用。
用耳穴壓籽治療(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在以下耳穴:神門、內分泌,心、肝、脾、腎穴),治療失眠 有效率在90%左右。
用茯神棗仁湯加減治療,有效率在90%左右。(酸棗仁、茯苓、茯神、知母、川芎、甘草。)
以(經驗)方安神湯治療,有效率為88%左右。(黃芪25g,酸棗仁 20g,當歸 15g,云茯苓 12g,枸杞 20g,山萸肉12g,五味子 12g,柏子仁 15g,甘草 6g)
以安神定志湯加減治療有效率在96%左右。
(太子參 15 g, 酸棗仁 30 g,五味子 15 g ,當歸10 g ,川芎 6 g, 生地黃15 g, 建曲10 g, 茯苓15 g ,生龍齒 15~ 30 g, 珍珠母 15~ 30 g)方中加入了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作用更好。
以養血安神湯加減治療失眠 有效率在95%左右。
(柴胡、白術、姜半夏、茯苓、當歸、郁金、生梔子、黃芩、黃連、黨參、丹參、炒酸棗仁、遠志、夜交藤、鉤藤、生龍骨、桂枝、夏枯草、五味子)
中醫辨證分型施治
一、肝火(上亢)擾心證
【臨床癥狀】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常用方劑】
①安神湯加黃芩20g,山梔12g,合歡皮15g。
②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黃芩、梔子。
③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梔子.黃芩.益母草.茯神.首烏藤。
方用天麻鉤藤飲為主加減:天麻 10g、鉤藤12g、桑葉10g、菊花10g、炙遠志15g、酸棗仁10g、夜交藤30g、合歡皮 20g 等。
眩暈、頭痛甚者,加用珍珠母15g、羅布麻葉12g、牡蠣 15g ;伴有耳鳴者加用枸杞15g ;
陽亢化熱出現口干口苦者 ,加用苦丁茶 12g ;
心煩、胸悶者,加用炒黃連3g ,郁金10g ;腰膝酸軟者,加用炒杜仲15g ,制首烏15g。
二、痰熱擾心證
【臨床癥狀】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常用方劑】
①安神湯加遠志 15g,竹茹 12g,法半夏15g 。
②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炙甘草、白茯苓。
③梔子豉湯:梔子、淡豆豉。
④礞石滾痰丸:金礞石(煅)、沉香、黃芩、熟大黃。
⑤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三、心脾兩虛證
【臨床癥狀】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以及伴有心悸健忘,、面色萎黃、神疲食少;頭暈目眩,肢體困乏,腹脹大便不爽,舌淡苔薄,脈細無力等癥狀的失眠患者。
【常用方劑】
①安神湯加黨參15g,夜交藤 20g,白術12g。
②歸脾湯: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大棗、生姜
③甘麥大棗湯:甘草、浮小麥、大棗。
⑤常用安神藥:重鎮安神藥:朱砂、磁石、龍骨;養心安神藥:棗仁、柏子仁、遠志、首烏藤
四、心腎不交證
【臨床癥狀】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常用方劑】
① 安神湯加黃柏 15g,知母 12g,磁石 20g
② 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③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芩、阿膠、白芍、雞子黃。
④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柏子仁.當歸.天冬.麥冬.生地黃.人參.丹參.白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
五、心膽氣虛證
【臨床癥狀】虛煩不寐,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常用方劑】
① 酸棗仁湯:酸棗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用酸棗仁湯加減(酸棗仁 20g, 知母 15g, 茯神15g , 云黃連10g,龍骨 20g ,牡蠣 20g ,當歸 15g ,生地黃 15g ,白芍藥15g, 甘草 10g)
②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棗。
③安神定志丸《醫學心語》:茯苓、茯神、人參、遠志各30g,石菖蒲、龍齒各15g,
主治精神煩擾,因驚恐失眠,夜寐不寧,夢中驚跳怵惕。
用安神定志湯(太子參 15 g, 酸棗仁 30 g,五味子 15 g ,當歸10 g ,川芎 6 g, 生地黃15 g, 建曲10 g, 茯苓15 g ,生龍齒 15~30 g, 珍珠母 15~ 30 g)
④柴胡疏肝散: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炙甘草。
附:養心安神湯
藥物:北五味子6g,珠麥冬12g,太子參、茯苓、茯神各9g,桂圓肉、當歸各9g,生龍骨1 2g,生牡蠣18g,炙遠志6g,柏子仁、炒棗仁各15g,夜交藤30g,炙甘草2.5g。
功效:益氣養心,補血安神。 主治:虛證不寐。
方解:方中五味子.麥冬能滋養五臟,清心斂肝滋腎,益氣強陰;太子參.茯苓.茯神能益心氣;桂圓肉.當歸能補心血;生龍骨能入肝安魂;生牡蠣能入肺定魄;遠志能引腎氣上達于心,得茯苓茯神通心氣下交于腎,合奏交通心腎之效,能佐麥冬散心郁以安神;炒棗仁補肝膽、斂心氣;柏子仁鎮肝,安驚悸,養心血;夜交藤除夢安神;炙甘草能和中,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益心血,補心氣,鎮心驚,安心神。
加減:陰虛火旺者,去參.歸.桂元.加阿膠滋陰,加竹葉.燈芯草.梔子.連翹心、黃連、黃芩清火;
陰虛陽亢者,去參、歸、圓肉,加阿膠、雞子黃,陽亢甚者加生石決明、珍珠母;
腎陰虛 者加生地.玄參;肝腎陰虛 者加枸杞子.山萸肉.、沙苑蒺藜.二至、桑椹、黑芝麻;
心腎不交者加黃連、桂心;心脾兩虛者加土炒白術,若胃氣不和,苔白食少,再加砂仁、佛手或二陳;驚恐傷神,心膽氣虛者改太子參為人參,加菖蒲、龍齒、朱砂;驚悸不安者炙甘草用至9~15g,照上條加味,再加琥珀;驚魘有聲者參按上條適當加味,再加二陳;健忘者遠志用至9g,再加菖蒲、酥炙龜板。
六、肝氣郁結
婦女多見,尤其是更年期婦女,氣血易逆亂,肝氣易郁結,
【臨床癥狀】失眠多夢,頭目眩暈,胸脅脹痛,口苦納呆,或見月經失調,脈弦細等。治宜舒肝解郁,養心寧心。
【常用方劑】
方用逍遙散加減,常用藥:柴胡、當歸、丹參、白芍、茯苓、酸棗仁、柏子仁、合歡花、夜交藤等。午后低熱、心煩、舌紅者加丹皮、山梔子;脅痛加郁金;月經不調加益母草。
七、痰濁阻滯 平素嗜酒厚味,釀成痰濁,阻滯氣機。多見于中老年人患者,血脂高、動脈硬化者。
【臨床癥狀】癥見失眠多夢,頭目眩暈,胸悶,痰多,舌苔膩,脈弦滑等。治宜除痰化濁。
【常用方劑】方用溫膽湯加減,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丹參、夜交藤等。痰多加膽南星、貝母;頭痛加白蒺藜、蒼耳子。
八、從瘀血論治
【臨床癥狀】長期頑固性不寐,臨床多方治療效果不佳,伴有心煩,舌質偏暗,有瘀點者,依據古訓“頑疾多瘀血”的觀點,臨床辨證應以瘀論治。
【常用方劑】
① 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此方為從瘀論治基礎方,臨床曾有“(頭痛)百方不效者,用此方一劑而愈”“失眠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如神”等論,但是方中活血祛瘀藥物較多,實際應用應注意隨證加減。
②四物湯:熟地黃、當歸、白芍藥、川芎。
③膠艾湯:阿膠、艾葉、熟地黃、當歸、白芍藥、川芎、甘草。
中醫辨證治療失眠患者出現的兼證
失眠患者 常常伴隨著有多種多樣的兼證,這些兼證恰巧正是中醫辨證的依據,如何根據失眠患者出現的兼證進行辨證論治呢?
(1)失眠 兼心悸而煩,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象細數者,多屬心陰虧損,治療宜補血育陰,養心安神。
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生地、炒棗仁、柏子仁各30克,丹參、當歸各15克,茯苓、元參各12克,黨參、遠志、五味子、天冬、麥冬各10克。
(2)失眠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早泄者,多屬心腎不交,治療宜交通心腎。
方用交泰丸加味:黃連10克,肉桂5克,夜交藤、龍骨、牡蠣各30克。
(3)失眠兼胸悶噯氣,腹脹不適,或胃中嘈雜,脘腹不適者,多為胃氣不和,治療宜消食和胃,
方用保和丸加減:山楂、神曲各15克,萊菔子、陳皮、白術、半夏、茯苓、連翹各10克,枳實6克,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
(4)失眠兼煩躁易怒,口苦目赤,胸脅脹滿,善太息者,多為肝膽郁熱,治療宜疏肝解郁,瀉火安神。
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梔子、柴胡、當歸、白術、白芍、茯苓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生姜3片。
(5)失眠兼胸悶多痰,惡心欲嘔,口苦而粘者,多為痰熱擾心,治療宜滌痰開竅,清心瀉火。
方用滌痰湯加減:半夏、陳皮、茯苓、枳實、菖蒲各10克,竹茹、甘草各6克,生姜3片。
(6)失眠兼見面色少華,身體倦怠,氣短懶言,食少便溏,心慌健忘者,多為心脾兩虛,治宜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方用歸脾湯加減:黃芪、炒棗仁、夜交藤各30克,黨參、白術、茯苓、遠志各12克,龍眼肉10克,木香6克,生姜3片。
(7)失眠 兼頭暈目眩,恐懼不安,有如人將捕之者,多為膽氣虛怯,治宜化痰溫膽,養心安神,
方用十味溫膽湯:炒棗仁30克,熟地、遠志、茯苓各15克,半夏、橘紅、枳實、黨參、五味子、甘草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