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韓非子·注解版》

《韓非子譯注》前言

 

    如果從政治層面上來看,那么儒家學說其實根本沒有那么大的能量來支撐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大廈而使整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只有韓非的學說才具有強大的社會統制力。韓非的哲學雖然是一種斗爭哲學,其學說也有種種缺陷,如鼓吹獨裁、尊君抑民、無視人權、排斥百家、禁絕思想自由,但他的最終目標,則是想建成一個“強不陵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死亡系虜之患”的法治社會見《韓非子·奸劫弒臣》。這種以嚴厲的法治為背景、以強力為根基的太平社會,雖然只指望于“君臣相親,父子相保”,沒有孔子所向往的那種“天下為公”乃至“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大同理想來得高尚見《禮記·禮運》。但它畢竟不是一種烏托邦,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無疑更具有現實性。
    韓非所向往的這種太平社會,只靠一些卑鄙骯臟的手段顯然是建不成的。韓非作為一個劃時代的政治理論家,他絕不可能僅僅關注那些卑鄙骯臟的東西。實際上,《韓非子》中除了那些卑鄙骯臟的東西,還有不少內容是為建成這種太平社會所設計的政治策略。這些政治策略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其中所揭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規律與政治原理。這些規律和原理,不但專制帝國的君主可用,就是后世的治國者以及各級管理人員也可借鑒。所以,時至今日,韓非學說仍不失為政治管理方面可供借鑒的一種銳利武器,即老子所說的“利器”。老子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三十六章》。古人往往把這種國家的統治手段看作統治者的專利品而不輕易地披露給世人。然而,在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政治家、管理者的今天,我們完全有必要以通俗的方式把它介紹給大家。
    知人論世、了解概況是讀書的前提,所以在閱讀它之前,我們先對其人其書稍作介紹。
    韓非,約生于韓釐王元年(公元前295年),死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是戰國末期最為卓著的政治理論家,是一個集先秦諸子特別是法家學說大成從而促成一個嶄新時代加速到來的大思想家。他出身于韓國貴族,是韓國的宗族公子。他的一生,正處于韓國橫遭強鄰侵凌,國土日削,瀕于危亡之際。在青年時代,他即多次上書韓王,希望其勵精圖治,但都未被接受。面對韓王不修明法制,不獎勵耕戰,反而聽信虛言浮說,尊重儒俠,放任工商牟利,以致法度混亂,禁令不行,廉直忠正的法術之士受制于枉法邪惡的奸臣,韓非十分憤慨,于是他針對現實中的種種弊端,總結了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寫成了《孤憤》、《五蠹》等幾十篇文章,以供韓王參考。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見其文而贊嘆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于是發兵攻韓,韓王只得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國后,上書秦王主張保存韓國。李斯、姚賈等乘機陷害他,說他“終為韓,不為秦”,建議秦王“以過法誅之”,于是韓非被打入大牢。公元前233年,李斯派人送去毒藥,令他自殺。他申訴無門,被迫自盡于云陽(在今陜西淳化縣西北)獄中參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韓非子》一書共十萬余字,分為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實是一部政治學巨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亦即古人所稱道的“帝王之學”。當然,書中除了論述法術、權勢等主要內容,也論述了一些君主應該注意的道德修養、政治策略。同時,書中還有一些韓非對世道人情的剖析與感慨,對《老子》的解說,對論說素材的輯錄,以及向君主的上書。
    第一篇《初見秦》,是韓非初次求見秦王時的上書,所以表現出為秦國出謀劃策忠心耿耿的姿態,說辭也大有縱橫家的氣概。
    第二篇《存韓》,是韓非奉韓王之命出使秦國時向秦王的上書,所以主張保存韓國;李斯對此所作的駁議,也因為內容相關而附錄在《存韓》中。
    第三篇《難言》,是韓非青年時屢次上書勸諫韓王不被聽用后向韓王的上書,文章詳盡地分析了臣下向君主進言的困難,廣征博引,辭采斐然,反映了作者淵博的歷史知識與超人的文學才華。
    第四篇《愛臣》,主張君主不能過于寵愛臣下,而必須限制他們的權勢,是一篇論述治臣要領的短文;文章多用韻語,讀上去瑯瑯上口。
    第五篇《主道》,論君主的道術,全面地闡明了君主統治臣民的基本原則及其哲學基礎,全文用韻,充分反映出《老子》的哲學思想與語言形式對韓非的影響,是韓非的代表作之一。
    第六篇《有度》,主張治國要有法度,是一篇系統闡述韓非法治思想的代表作;文章結構嚴謹,警策迭出,很能反映韓文的風格。
    第七篇《二柄》,全面論述了一系列有關刑賞的問題,是其術治學說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征引史事來說理,非常妥帖,比喻也十分形象生動。
    第八篇《揚榷》,一般的《韓非子》讀本都作《揚權》,“權”乃“榷”字之誤,“揚榷”在古代是一個詞,意為“大綱”;該篇與《主道》相似,也是一篇繼承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全面闡明君主獨裁的政治原則的韻文,它充分反映出了韓非的理論素養與藝術才華。

第九篇《八奸》,針對臣下劫持君主的八種奸行,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是一篇專門論述治奸術的文章;該文不征引史事,完全是總結現實教訓而寫成的,它歸納得頭頭是道,很能說服人。
    第十篇《十過》,指出君主應該避免的十種過錯,并列舉了因為這“十過”而遭禍的歷史事實作為君主的借鑒;文章先列綱目,然后一一用故事說明,體裁別致,敘事也十分生動。
    第十一篇《孤憤》,是抒寫當時法術之士孤獨與憤慨的代表作,它反映了當時權奸當道的嚴峻的政治現實;用詞激越,筆端富有感情。
    第十二篇《說難》與《難言》旨意相同,即論述向君主進說的困難,但比《難言》寫得更為周詳細密,充分顯示了韓非對人情世故和君主心理的深入探討,它體現了當時論說文的高度成就。
    第十三篇《和氏》,與《孤憤》相類,它以和氏獻璞被砍腳的故事來譬說法術之士的艱難處境,寫得凄婉動人。
    第十四篇《奸劫弒臣》,主要論述奸臣的奸行與治奸的措施,較全面地反映了韓非反對儒學而提倡法、術、勢兼治的政治思想,是一篇可與眾所稱道的《五蠹》相媲美的政論文。
    第十五篇《亡征》,如數家珍地一一列舉了四十七種亡國的征兆,是對各種政治教訓的理論概括;文章最后不但強調了亡國的內在根據,而且強調了亡國的外部條件,包含著合理的辯證法思想。
    第十六篇《三守》,論述君主應該牢守的心藏不露、獨自決斷、親理朝政等三條術治原則;“三守”與“三劫”對比十分鮮明,條理極為清楚。
    第十七篇《備內》,是論述君主防備宮內貴臣、后妃、太子等劫弒篡位的文章,集中反映了韓非“人性自利”、“利”支配一切的社會觀;文章最能體現韓文峻峭的風格,內容尖刻,用語露骨,韻散并出,比喻貼切。
    第十八篇《南面》,論述明法、責實、變古等君人南面之術,突出地反映了韓非功利主義的思想原則。
    第十九篇《飾邪》,從反對卜筮迷信開始,反復強調君主應以法令來整飭臣下邪惡枉法的行為,是一篇全面闡述韓非法治主張的代表作。
    第二十篇《解老》、第二十一篇《喻老》,是我國解釋《老子》的開山之作,在我國哲學史和訓詁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兩篇所不同的只在于解釋的方法: 《解老》主要通過闡述道理來解釋《老子》,句法謹嚴;《喻老》主要通過具體事例來喻說《老子》,生動別致。當然,韓非解釋《老子》,往往是在宣揚自己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所以,這兩篇是了解他法術思想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淵源的重要篇章。
    《說林上》、《說林下》兩篇,是韓非為了說理的需要而搜錄的故事集;文筆生動活潑、言簡意賅,實為后世史料卡片與筆記小說的濫觴。
    第二十四篇《觀行》,論述觀察行為的原則,很能辯證地看問題;文章短小精巧,駢句迭出,用極端之事作喻,形象鮮明,很有說服力。
    接下來幾篇短文,第二十五篇《安危》論述國家的安定之術與危亡之道,第二十六篇《守道》論述保住國家政權之道,第二十七篇《用人》論述使用臣子的基本原則,都是在宣揚作者的法術思想;第二十八篇《功名》論述君主憑借勢位立功成名的方法,偏重于闡發作者的勢治學說;第二十九篇《大體》則從整體出發,論述了治理社會的關鍵原則與法治思想的哲學基礎,描述了韓非的政治理想,是一篇高瞻遠矚的哲學短文。
    至于《儲說》六篇,匯集和儲存了大量的史料、傳說、寓言,用來說明其政治學說,因篇幅太大而別為“內”、“外”、“左”、“右”、“上”、“下”等篇。每篇先列出論綱為“經”,然后用若干事例來說明叫做“說”。“經”的文辭簡明扼要,是“說”的理論概括和事跡述略;“說”的敘述詳明生動,是“經”的實證和具體說明。“經”、“說”配合緊密,相得益彰,后人稱為連珠體,是韓非對文體的一大貢獻。
    接下來四篇《難》,是對各種歷史人物的言、行的詰難辯駁,韓非借此闡發了他的政治思想,因篇幅較大而分為四篇。文章思路開闊,發聾振聵,讀之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但充分體現了“爭鳴”的學術氣氛,而且能增進讀者的思辨力,有助于駁論文的寫作。漢代的文人就已深受其影響,如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東方朔的《答客難》,其篇題的命名顯然受到了它的影響;王充《論衡》中有很多非難前人學說的篇章,也可能是受到了韓非《難》篇的啟發。
    第四十篇《難勢》,批判了慎到的唯勢論,集中地反映了韓非賢勢并治乃至法勢兼治的思想。
    第四十一篇《問辯》,以問答的形式闡明了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以及韓非對于思想理論界的統制主張,是一篇評論學術思想的短文。
    第四十二篇《問田》,通過徐渠與田鳩的問答,闡述了逐級提拔的任人原則;又通過堂谿公與韓非的對話,反映了韓非為民獻身的崇高志趣。
    第四十三篇《定法》,也以問答的形式,批判了商鞅單行法、申不害獨用術的偏頗,闡明了韓非法術兼治的政治主張,是了解韓非法術思想及其思想淵源的重要篇章。

第四十四篇《說疑》,述說君主難以識別的各種奸臣行徑,是韓非論述治臣止奸問題的重要篇章;篇內評述歷史人物,征引傳記、箴言,縱橫馳騁,很能體現韓非論說的風貌。
    接著,《詭使》一開始就指斥了君主所崇尚的措施與治國之道相違反,《六反》一開始就指出了六種無益之民受到贊譽、六種有益之民遭到詆毀的反常現象,《八說》一開始就列舉了八種違背法治原則的道德觀念,這三篇都是有破有立、在批判世俗觀念的同時全面論述韓非政治思想的鴻篇巨制,是與《五蠹》不相上下的杰作。它們既全面地展現了韓非的思想,同時又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文章也寫得波瀾壯闊。
    第四十八篇《八經》,綜述治理天下的八項帶有經久性的常規法則,它全面地闡明了韓非有關法治、術治、勢治等方面的要點,是韓非全部政治思想的一個綱領。它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論述實可統攝整部《韓非子》,但在文辭上,則寫得簡約古奧,不能代表韓文的基本風格。
    第四十九篇《五蠹》,集中地闡明了韓非的歷史發展觀,論證并宣揚了他的法治主張,指出了清除儒俠等五種國家蛀蟲的必要性,結構宏偉,氣派闊大,是歷代公認的代表作。
    第五十篇《顯學》,批判了儒、墨這兩個在當時最為顯赫的學派,全面地論述了自己的法治主張。它不僅是韓非法治思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珍貴資料。其文“廣譬長喻”令人“心駭而神動”見張鼎文《校刻〈韓非子〉序》。
    第五十一篇《忠孝》,論述了韓非守法事君、為父養親的忠孝觀,批判了儒家所宣揚的有違于忠孝之行的堯、舜、湯、武之道以及古今“烈士”不忠不孝的“亂術”。
    第五十二篇《人主》,強調君主必須牢掌權勢,注意任用法術賢智之士。
    第五十三篇《飭令》是節錄《商君書·靳令》而成的,強調整飭法令、實行刑賞,突出地反映了他對商鞅法治思想的繼承。
    第五十四篇《心度》,強調以法度刑賞來服民心,是一篇論述法治的短論。
    第五十五篇《制分》,強調掌握賞罰時要有一個確定的界限,也是一篇專門論述刑賞、法治的短文。
    筆者撰寫本書的主旨在疏通文字,所以在寫法上以簡明為原則而不作學術研討。原文直接使用我所校定的文本而不再列出校勘記,注釋一般也不詳明出處,書末也不列舉參考文獻。此舉非為掠美,僅為主旨體例之所需。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韓非子》各善本之異同與本書注譯之所本,以及有關《韓非子》的諸多學術問題,則可參閱拙著《韓非子校疏》與《韓非子校注》。為了顯示原文條理,并便于在注釋中使用參見法以節約篇幅,所以在每一段原文前加上了編號,以表示其篇、章、節的次序。至于譯文,實為本書之主體,所以反復推敲,力求準確、明白、通俗;其原則是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有時適當加些詞句,不僅是為了暢達,同時也是為了充分揭示原文的意蘊,以彌補注釋的不足。
    本書主要由我完成,馬靜、徐鵬、孫楓、楊晶、劉妍妍、顧鳳亞也參與了部分工作。學無止境,本書在某些方面雖然比我的舊作有所改進,但錯誤不當之處恐仍難免,謹望讀者多加指教。
    當然,還須嚴肅指出的是,拙著《韓非子全譯》于1992年出版后印行六萬多冊,但其后出版的一些《韓非子》譯注或研究之作的作者好像都沒有看到過拙著,所以他們在前言、后記、正文、注釋或列出的參考文獻中只字不提《韓非子全譯》。但實際上,他們往往汲取了拙著中的某些說法。這是很不應該的。更有甚者,有些著作竟一字不差地剽竊我的譯文(如華齡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中國歷代文化叢書》中的《韓非子》即如此),或將我的譯文稍加改寫后出版。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譯注的另外一些著作上。在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時代,我衷心希望我國的知識分子能加強自律,以與世界接軌。同時,我也希望我國的司法部門能真正承擔起保護知識產權的歷史責任。

                                                張覺         
                                          2006年10月29日于滬上金軒

 

韓非子 - 簡介

韓非子

韓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與李斯同師茍卿。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


韓非子 - 生平

韓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后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 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韓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國家,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

后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后,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王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于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于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

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子 - 文學特點

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復加。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于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還善于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韓非子 - 主張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對于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于君王統治。

對于君主,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顯學》)。

對于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對于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 《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于耕戰的“邦之蟲”,必須鏟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制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子 - 思想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對于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于君王統治。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

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3]


韓非子 - 著作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并無殘缺。自漢而后,《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舍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韓非子 - 人口理論

韓非用人口增長速度愧于生活資料增長速度的人口理論來說明“當今爭于力氣”,認為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孫論(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韓非子·五蠹》)

這比西方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98年發表的《人口學原理》提前了約兩千年,韓非是人口幾何級數增長論的先驅。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宋國有個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的是隔壁的老人。

它告誡人們:在給人提正確的意見時,要考慮自己與聽者的關系,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聽意見只應聽取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的,對人不能持偏見。主旨:它告誡人們,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就會主觀臆測,得出錯誤的結論, 說不定害了自己。 從鄰居家的老人這方面,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盡量用能讓別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樣的事但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卻不同對待,這是不正確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實事求是。


韓非子 - 《韓非子》

《韓非子》

韓非子有兩個解釋,一指人物戰國末期韓國著名的哲學家、法家代表韓非;二指一本書,是韓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遺著,并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的。

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余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復加。


韓非子 - 寓言

螳螂捕蟬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后面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后面還有個樹樁子。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藏著禍害的表現呀!

寓意:目光短淺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后面隱藏著的危險。

原文:

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后害者也。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種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樹。有一次,一只兔子跑過來,由于跑得太急,一頭撞到樹上,把脖子撞斷死掉了。這個人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免子。打這天起,他干脆放下農具,連活兒也不干了,天天守在這棵樹下,希望還能撿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檢不到了,他的行為反倒成了宋國人談論的笑料。

寓意:收獲從勞動中來。不要因為一次偶然的收獲,就放棄了勤勞的美德。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

韓非《韓非子·五蠹》

和氏之壁

楚國人卡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拿來獻給厲王。厲王叫治玉的匠人鑒定,匠人說:'這是塊石頭呀!'厲王認為卡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卡和又拿了那塊璞玉來獻給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鑒定,匠人又說:'這是塊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卡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腳。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卡和便抱著那塊璞玉到楚山腳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直到流出血來。文王聽說了,便差人去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多得很,為什么獨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呢?' 卡和說,我并不是為砍斷了腳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騙子,這是我所最傷心的呀!' 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塊璞玉,發現是一塊真正的寶玉。于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韓非《韓非子》

寓意: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過于把寶玉當作石頭,把好人當成騙子。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斃,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斃,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擊鼓戲民

楚厲王與百姓約定,如果遇到了敵情,就擊鼓為號,召集大家前來守城。一天,厲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們聽到鼓聲,都驚慌地跑了過來。楚厲王連忙派人制止,說:'我喝醉了酒,擊鼓和身邊的人鬧著玩。這鼓打錯了,請大家回去吧!' 百姓們一聽都回去了。過了幾個月,敵人真的來入侵了,厲王趕緊擊鼓發出警報。但百姓以為厲王又是在跟大家鬧著玩兒,因而沒有一個前來守城。厲王只好更改了原來的命令,重新申明了報警的信號,老百姓這才相信。

寓意:在事關重大的事情上,千萬玩不得兒戲。如果拿原則問題開玩笑,就會失信于民,招致大禍。

原文: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飲酒醉,過而擊之也,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魯人搬遷

魯國有個人擅長打草鞋,妻子很會紡白綢。他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你到那里必定會變窮的。' 這個魯國人問:'為什么呢?' 勸他的人說:'打草鞋是為了給人穿的,但越國人不喜歡穿鞋,習慣于打赤腳走路;織白綢子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不喜歡戴帽子,而喜歡披著長發。你想到用不著你們長處的國家去過日子,要使自己不窮,怎么辦得到呢?'

寓意:要發揮自己的專長,必須找到合適的地方。如果找錯了地方,專長就會變成短處。

原文: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稿,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韓非《韓非子·說林上》

心不在馬

趙襄主向王于期學習趕車的技術,學了不久便與王于期進行了一場比賽。在比賽中,他換了三次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趙襄主埋怨說:'你教我趕車,還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說:'我已經把技術全部教給您了,是您運用的不對呀!趕車最要緊的,是把馬套在車上要套得舒適妥貼,趕車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調理馬上,這樣才能跑得快,跑得遠。在今天的比賽中,您落在后面的時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時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實把馬引上大道賽跑,不是領先就是落后。可是您無論領先還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還顧得上調理馬呢?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辦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趙襄主學御于王于期,俄而與于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鬧著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妻子剛從集市回來,曾子就要去抓豬準備殺掉它。妻子制止他說:'我只不過是和小孩子說著玩罷了,你怎么當成真了呢?' 曾子說:'和小孩子是不能隨便開玩笑的。他們沒有分辯的能力,都是效仿著父母的樣子做事,聽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學騙人啊!做母親的欺騙孩子,孩子也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辦法呀!' 說完,他就把豬殺了,真的讓孩子吃上了豬肉。

寓意: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虱相訟

一天,三只虱子在一頭肥獵的身上,相互爭吵起來。 這時,另一只虱子經過這里,見他們爭吵得不可開交,就問:'你們為什么爭吵呢?' 三只虱子一起回答說:'為了爭奪豬身上最肥的地方。' 那只虱子聽了,說:'你們難道不害怕臘月祭祀的日子即將到來嗎?到那時候,茅草一燒,這頭豬就被殺掉丟進湯鍋里了,還在這里爭吵什么呢?' 三只虱子一聽,恍然大悟。立即停止爭吵,擠在一起,拼命地吸起豬血來。 豬被吸瘦了,到了臘月祭祀的時候,人們就沒有殺它。

寓意:不要因為爭奪眼前的小利,而忘掉了維護共同的根本利益。

畫鬼最易

有個人給齊王畫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東西最難?' 客人回答說:'畫狗畫馬最難。' 齊王又問:'畫什么最容易?' 客人回答:'畫妖魔鬼怪最容易。' 齊王問:'這是什么原困呢?' 客人說:'狗和馬是人人都知道的動物,從早到晚隨時都可以看到,不能任意虛構,要想畫得像是很困難的;而妖魔鬼怪這些東西,都沒有具體的形象,誰也沒有見過它們,想怎么畫就怎么畫,所以畫起來最容易。'

寓意:胡編亂造,胡寫亂畫,這里最簡單的事;但要真正認識客觀事物,并恰如其分地表現它,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宋人疑鄰

宋國有個有錢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墻壁沖塌了一塊。他的兒子說道:"不趕快修補起來,一定會有小偷爬進來的。"鄰家的老大爺也這樣警告他。
當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盜賊偷走了大量的財物。
這個有錢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兒子有先見之明,卻懷疑鄰家的老大爺可能是個盜賊。

寓意:以親疏來判斷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誤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來。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韓非子 - 名言警句

1.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2.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3. 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4.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5. 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6. 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7. 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

8. 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0.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 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13.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14.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15. 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助 他,身邊的人樂于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16. 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17. 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8.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19. 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 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21. 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22. 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回封面

目   錄

 

 

韓非子·前言

韓非子·初見秦第一

韓非子·存韓第二

韓非子·難言第三

韓非子·愛臣第四

韓非子·主道第五

韓非子·有度第六

韓非子·二柄第七

韓非子·揚權第八

韓非子·八奸第九

韓非子·十過第十

韓非子·孤憤第十一

韓非子·說難第十二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十四

韓非子·亡征第十五

韓非子·三守第十六

韓非子·備內第十七

韓非子·南面第十八

韓非子·飾邪第十九

韓非子·解老第二十

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

韓非子·說林上第二十二

韓非子·說林下第二十三

韓非子·觀行第二十四

韓非子·安危第二十五

韓非子·守道第二十六

韓非子·用人第二十七

 

韓非子·功名第二十八

韓非子·大體第二十九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第三十

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第三十一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第三十五

韓非子·難一第三十六

韓非子·難二第三十七

韓非子·難三第三十八

韓非子·難四第三十九

韓非子·難勢第四十

韓非子·問辯第四十一

韓非子·問田第四十二

韓非子·定法第四十三

韓非子·說疑第四十四

韓非子·詭使第四十五

韓非子·六反第四十六

韓非子·八說第四十七

韓非·八經第四十八

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

韓非子·顯學第五十

韓非子·忠孝第五十一

韓非子·人主第五十二

韓非子·飭令第五十三

韓非子·心度第五十四

韓非子·制分第五十五http://www.ynhzyz.cn/ywyd/wyfy/kwfy/hfzyz/ml.ht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揣事情循勢理引繩墨明是非之千古散文名篇《和氏獻璧》
韓非子法、術、勢的當代解讀
改革者必讀《韓非子》
帶你深入了解法家的管理謀略
從法·術·勢的結合看韓非的法治精神
老子的厲害不只是在道,其實更在“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湖南省| 凤庆县| 武义县| 苏尼特左旗| 东丽区| 汉阴县| 贵阳市| 阿拉善盟| 苏州市| 江油市| 集安市| 四会市| 金溪县| 千阳县| 康平县| 东兰县| 石景山区| 开阳县| 涞源县| 会昌县| 芒康县| 北辰区| 手游| 四子王旗| 昭平县| 合川市| 尉氏县| 湘潭县| 中牟县| 西华县| 荣成市| 乳山市| 延寿县| 磐石市| 开化县| 房产| 富源县| 邵阳县| 古田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