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ASEO近來了解到,最近一個月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咨詢科189張病床天天滿員,病人平均需等候3~7天才能入院。據統計,住院病人近五成為12~18歲中學生。其中以高三生尤多,最讓人唏噓的是,有些學生向家長坦承有抑郁癥,明言“想自殺”“活著沒意思”,家長卻不肯相信,認為孩子是“意志薄弱”,鬧自殺是在裝病,以逃避學習壓力。
上周的一天,一對夫婦帶著18歲的高三女兒走進精神心理咨詢科的診室。父親一臉無奈地對大夫說:“我們說她沒有抑郁癥,她不相信。請專家幫我們開導開導她,不要再裝病啦。”原來,高三女生小文最近情緒波動較大,在高考倒計時分秒必爭之際,在備戰的關鍵時刻,她卻無心學習。小文的學習成績一向不錯,家人對她有很高期許,希望她能夠全力以赴,積極備戰,但開口相勸時,小文卻總是輕描淡寫地說“沒用的,我有抑郁癥,我想死”。
“年紀輕輕,怎么會有抑郁癥?”父母認為女兒的表現是臨場畏戰,意志不夠堅強,希望借助醫生之口告訴小文她“不是抑郁癥”。
然而,大夫跟小文細聊之下才知道,她并非在嚇唬家人。前幾天,她曾爬到天臺,試圖自殺。“她說,站在天臺邊,一只腳已經邁了出去,只是在最后一刻,突然想起父母中年喪女,晚年無人照顧會很悲慘,才把腳收回來。”經過心理咨詢,小文依舊有自殺的念頭,符合中度抑郁癥的診斷,需要盡快入院治療。然而,家長還在猶豫,不愿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癥,也擔心治療會影響孩子參加高考。
ASEO帶你來思考:
高考與孩子的身心健康相比孰輕孰重?是否一生幸福都只是一個高考分數所能夠決定的?高考和上大學都是為了未來的生活幸福奠定基礎,倘若要以犧牲個人身體乃至心理健康為代價換取一個高分數和一個名牌大學通知書,將是殺雞取卵、本末倒置的做法。
君不見,北大優等生冷血弒母的新聞剛剛冷卻,神童被退學的案例才下熱搜,我們的家長和教育卻還是急不可待地投入到了“分數唯上論”的漩渦中。悲劇不分大小,總是一脈相承的。誰來關注一下那原本應當年輕飽滿充滿活力卻在現實的重壓下日益萎縮的心靈呢?誰來把目光放得長遠些,關注到孩子的一生,真正地做到“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呢? ASEO向家長們呼吁,多關注關注孩子們的情緒和想法,走進他們的心靈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