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伯益是嬴姓黃氏始祖探究為例
作者 黃德華
盛世是續修家譜的黃金時期,華夏大地上,再次進入了續修家譜的高潮。這次續修家譜與以往不同的是,借助高科技,比如互聯網、智能手機等,可以搜索到很多信息。在這些信息中,最難處理的是那些矛盾的信息,特別是家族先輩中的歷史人物的矛盾信息。比如嬴姓黃氏伯益,所有官方正史,都說他是嬴姓黃氏的始祖,不少的知名學者的著作中,也說他是嬴姓黃氏始祖;可浙皖贛一帶的家譜,卻說陸終是嬴姓黃氏始祖。陸終是歷史文獻人物,《史記》等部分正史,也提到他,他是周朝楚國的祖先,但以《史記》為代表的官史都沒有談及到他和嬴姓黃氏的關系。不少人認為家譜不會有錯,說是祖先傳下來的不能改動,還有的說是南宋大儒家朱熹不會搞錯,他寫的譜序不可能有錯。有的說,南宋鄭樵的《通志》里有記載。有的還拿《路史·注釋》里有記載為證據。遇到這種情況,如何科學嚴謹地決策選擇才對得起祖先和子孫后代呢?
本人雖然是理科生,但自懂事起,就喜歡聽祖父等大人講述家族的歷史故事,比如伯益鑿井、佐禹治水、大廉建國、飛廉忠國、黃歇救楚、香公溫席、山谷讀書、黔讓然補、桂公盡孝等。我讀武漢大學化學本科期間,在武大圖書館,閱讀了很多文史類的書籍,如《山海經》《左傳》《尚書》等,也清晰地知道,堯舜時期的伯益是為黃氏大始祖。2013年7月,我在翰溪拆舊建新,把父母的雙井黃宅舊居,建造成同心自強樓。半年多的監工時間里,事余翻閱了《翰溪黃氏宗譜》N遍,家譜里也記載,嬴姓黃氏遠祖為伯益。伯益者,舜禹時期的圣賢也,“謙受益滿招損”的首提者也,《山海經》的第二個作者也。
2018年5月,在德剛族兄的推薦下,和祖居地修水雙井黃氏理事會取得了聯系,他們正在編寫《雙井世家》巨著,于是加入了不少黃氏宗親群。在事余,刷微信,看到了更多的黃氏譜(家譜、族譜、宗譜等),學習了很多家譜文章,對黃氏家族史料有了更多的瀏覽。在2019年,卻看到了有些黃氏家譜和黃氏著作,在溯源的時候,避開伯益,說什么“陸終”、“南陸公”是黃氏大始祖。還有把伯益,說成是陸終;把伯益的次子若木,說成陸終的次子惠連,又名南陸公。于是本人在事余,跨越了1年多,主編了《修水雙井翰溪黃氏廷元公支譜》,也對這個問題,查閱了所有我能查到的資料,本著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地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現把研究情況歸納成文,歡迎批評指正。
華夏民族之姓氏,實屬陰陽習俗。姓氏文化,即陰陽文化。古人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女為陰,男為陽。遠古時期,母系社會,女的有姓,姓者,女之生也。為女性專用,是女性祖先的上溯,女人生女人,明確母親、祖母、曾祖母等的血緣關系。遠古八姓,均為女字旁或底。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后演變成八大女性(母系)部落的圖騰或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稱,上古八姓,即上古八大女性(母系)部落。同一個姓是代表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系的部落符號,即一個母系部落名下的女性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隨著父系部落的崛起,男性部落除了繼續用母姓之外,為了兄弟部落之間的區別,開始用氏,部落發展為國家,國以氏為號。氏,是男性兒孫的承接,是男人的下承。氏的創生,讓男人知道了兒子、孫子、曾孫等未來血緣關系。司馬遷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他們均姓姬,姬者,上古八姓之一,母系社會之姓也。一般來說,是黃帝的母親(姬附寶)的姓。舜帝的國號為虞,禹帝的國號為夏。隨著人口的興旺,在姓、氏之后,出現了名字。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氏)名。比如:嬴黃德華,嬴是筆者的姓,黃是筆者的氏,德華是筆者的名字。在母系部落和父系部落轉換之際,放在第一個字的姓,來自其母親或其所在部落,一生不會變化,而氏來自父親所在的部落,它會隨著封邑(國)、官職等的改變以及賜氏而改變。比如少昊帝,他的父親是黃帝(姬姓),他的母親嬴姓,其父黃帝先賜他為青陽氏,后賜他為金天氏,故少昊的姓氏先為嬴姓青陽氏,后為嬴姓金天氏。少昊的子孫,一部分把青陽氏作為自己的氏,另一部分把金天氏作為自己的氏(部落名稱或國名),還有的會因獲得新的賜氏或封邑所用新的氏。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比如,伯益的長子大廉,為嬴姓黃氏,而其次子若木,為嬴姓徐氏。姓者,統其母系之所自出;氏者,別其父或己之所自分。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這里的姓,實際是氏。這是用西漢的語言,寫述黃帝時期的事情所致。黃帝是姬姓,軒轅氏,號有熊。黃帝以后,姓和氏的運用,從目前的文獻來看,比較混亂。夏朝國君是姒姓,遠古的八姓之一。商朝以氏為尊,約去其姓,以子氏為尊。也許他們發現對其商帝室而言,氏是不變的,而每代男丁的母親(姓)是不一樣。周朝以姓為尊,氏為其次。周朝國君繼承黃帝的姬姓,宣示他們是黃帝的直裔,周王(天子)有姓沒有氏。諸侯國,有姓也有氏,比如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國君,是嬴姓趙氏。諸侯卿大夫之妻,姓放在后面,第一個字是丈夫的氏或父親的氏或出生所在的國或排行,比如趙衰之妻趙姬,屬于丈夫的氏(趙)+父親(重耳)的姓(姬)。秦國秦景公的大女兒的孟嬴,晉文公的夫人齊姜,齊國的宗室女,父親為姜姓。諸侯以下的百姓,有氏無姓;奴隸,無姓無氏。比如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他是嬴姓,李是其氏;趙國的廉頗,他是嬴姓,廉是其氏。秦漢以來,無論男女,姓氏合為一體。姓氏二字變成了單字,嬴黃,變成了黃或嬴。
涉及到黃氏的史料,除了家譜,公開的有:考古文物、考古文章、官方史料(得到史學家的認可)、個人著作、個人備注、個人文章。官方史料,如中華24史、資治通鑒等。個人著作,如《潛夫論》。這些史料的權威性,其可靠性由高到低,依次是考古文物>考古著作>考古文章>官方史料>名人著作>名人注釋>名人文章>名人譜序>自家譜序。對于書籍而言,其可靠性和權威性,依次是原書版>編輯版>注釋版。這三者是有很大的區別,但在民間,很多人,以注釋版代替原書版,明明某個觀點,出自注釋版,卻把它寫成原書版。比如《孫子兵法曹操注》曰,寫成《孫子兵法》曰。這種做法,要不得,是不負責任的,不是科學做法,沒有實事求是,屬于張冠李戴,遺毒極深,誤人子弟,侮辱先人。
一、考古證明黃國為嬴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商王卜辭,有“黃奭、黃尹”等和黃字關聯的內容,說明,殷商時期,作為方國的黃國、黃族人和商王朝關系密切。考古文物,在潢川一帶的,都證實了古黃國,國君為黃氏。如春秋時期的“叔單鼎”青銅器,其銘文有一段:唯黃孫子傒君叔單自作鼎。“黃太子伯克盆”青銅器,其銘文有一段:黃大(太)子白(伯)克乍其?盆。1972年隨縣熊家老灣出土的隨國器群中有一件鼎銘作“黃季作季嬴寶鼎,其萬年子孫永寶用享”。這是嫁到隨國來的黃國女子的器物,這表明,黃國是嬴姓。季嬴,是黃國國君的第四個女兒,符合春秋戰國時期,記載國君女兒姓名的規則。其他考古文物,就不一一列舉,目前所有的考古文物,都證實了古黃國是嬴姓黃氏。這一點非常重要,對于黃氏追溯遠古時期的祖先非常關鍵。
涉及楚王世系,考古文獻有《清華簡》和《安大簡》兩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楚居》)未提到季連的祖先,季連為殷商盤庚時期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安大簡)記載了“老童、祝融與鬻熊(穴酓)”三楚先,沒有記載陸終。原安徽大學、今清華大學的黃德寬教授認為,楚國沒有陸終這個祖先,遠古時期的陸終根本不存在。黃德寬教授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概述》云:無陸終其人, 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 文獻陸終當是祝融之誤。
二、正史證明嬴姓始祖是伯益。伯益為嬴姓黃氏始祖,在中華24史的第一史《史記·秦本紀》里,就有記載。伯益的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后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根據《尚書·虞書·舜典》記載,柏翳是伯益)。舜賜姓嬴氏。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俗稱嬴姓十四氏。
陸終的記載,在《史記·楚世家》里,原文是: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琇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楚國國君的始祖)。
在司馬遷的《史記》里,這兩段文字,表明伯益和陸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伯益和陸終的后裔們,也沒有什么血緣聯系。根據這段文字,陸終是黃帝7世,顓頊帝的玄孫,即顓頊高陽5世。而伯益是高陽顓頊帝的孫女(姬)修的孫子,也就是高陽氏顓頊帝是伯益的外高祖父。伯益的祖母支是顓頊高陽氏,顓頊帝是伯益祖母族。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等官方史料,伯益是黃帝6世孫,伯益和陸終已出五服關系。伯益是少昊帝(玄囂青陽氏、也稱金天氏)5世,伯益的父系是少昊支,嬴姓起源于少昊,舜帝賜嬴姓給伯益,是指舜帝將嬴地(嬴姓故邑)賜給伯益,繼承其天祖父少昊的領土,讓伯益擔起嬴姓部落的領導重任,為少昊嬴姓的大宗,祭祀白帝少昊。對于黃帝家族而言,伯益是陸終的族叔或族伯。伯益是嬴姓鳥俗氏,大廉建黃國,以國為氏。夏朝多稱嬴姓,商朝多稱黃氏,故甲骨文多次出現“黃尹”二字。周朝,黃國國君是嬴姓黃氏,其女多用嬴姓。如仲嬴,是指某個嬴姓黃國國君的第二個女兒。自《史記》開始的國史,記載嬴姓的都是少昊、伯益之后裔。西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嬴姓,少昊氏之姓。《尚書》《史記》均記載,舜賜伯益嬴姓。所謂的陸終,在文物考古、國史里,和嬴姓沾不上邊。所有的考古和正史,表明陸終及其六子及其后裔,姓,無嬴之姓;氏,無黃之氏;地,無潢川之地;陸終非黃氏之始祖也。
三、野史(民間著作)大多數記載嬴姓黃氏始祖為伯益
早期的野史,包括民間著作,以及譜序,均記載伯益為嬴姓黃氏始祖。東漢蔡邕,在《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中寫道:夫人江陵黃氏之季女,字曰列嬴。其先出自伯翳,別封于黃,以國氏焉。這一句話,把嬴姓、伯益(翳)、黃國、黃氏的關系說得非常簡潔明了。自南宋開始,在野史里,也只發現南宋鄭樵的《通志》有伯益、陸終并存的記載。明朝開始的《百家姓考略》,卻只記載,陸終為黃氏始祖。正史和野史對嬴姓黃氏及其始祖的記載情況,請參看表格。
姓氏的主要書籍性質和嬴姓黃氏祖先的記載情況
文獻性質
文獻名稱
作者名稱
作者朝代
文獻完整性
嬴姓
黃國/氏
少昊
備注
官方史料
《山海經》
大禹、伯益
無
無
少昊國
《尚書 舜典》
孔子
春秋
完整
伯益
無
《左傳》
孔子
春秋
完整
無
嬴姓黃國
嬴姓少昊
少昊,即少皞
《竹書紀年》
晉魏史官
春秋戰國
散失
伯益
黃夷
少昊
西晉出土宋朝散失明朝整理
《世本》
趙國人
戰國時期
失傳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完整
伯益
嬴姓黃氏
少昊
伯益是少昊的來孫
《漢書》
班固
東漢
完整
伯益
嬴姓黃氏
少昊
自《史記》以降,對嬴姓、黃國、伯益的關系,正史均以《史記》為版本,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包括當代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史稿》等
《后漢書》
范曄
南朝宋國
完整
皋陶、伯益
嬴姓黃國
少昊
《百家姓》
佚名
北宋
啟蒙教材
無
黃
無
《廣韻》
陳彭年等
北宋
完整
伯益
無
無
民間原著
《潛夫論·志氏姓》
王符
東漢
完整
皋陶伯益父子
嬴姓黃氏
少皞
《風俗通義》
應劭
東漢
原30卷
嬴姓
黃
無
現有不少校注(釋)
《元和姓纂》
林寶
唐朝
原書失傳
明代整理
《古今姓氏書辨證》
鄧名世
北宋
完整
伯益
嬴姓黃氏
嬴姓少昊金天氏
《路史》
羅泌
南宋
完整
伯益
嬴姓黃國
少昊
國家二級古籍
《通志·氏族略》
鄭樵
南宋
完整
伯益
伯益、陸終
少昊
現為元朝版本
《姓氏急就篇》
王應麟
南宋
完整
伯益
嬴姓黃氏
金天氏
民間編注
《風俗通義校注》
應劭
東漢
今10卷佚文
伯益嬴姓
黃
少昊
現有不少校注(釋)
《世本八種》
王謨等八人
清朝
編輯
伯益
嬴姓
少昊
《元和姓纂一校》
孫星衍
清朝
編輯
嬴姓伯益
無黃氏記載
少昊
收錄《四庫全書》
《百家姓考略》
王相
明朝
注釋
皋陶、伯益
黃國陸終
少昊
民間譜序
《諸塈孝義黃氏族譜譜序》
宋濂
明朝
完整
伯益
伯益、陸終氏
《四庫全書》轉載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油嶺黃氏族譜序》
黃世玉
清朝
完整
伯益
黃國伯益之子
1736年(早于《四庫全書》)
《諸塈湯浦嶺黃氏族譜譜序》
黃侖藩
清朝
完整
陸終氏
1775年
《修水雙井黃氏翰溪廷元支譜》
黃德華
當代
2本
伯益
嬴姓黃氏/國
少昊
譜序和源流均以伯益為祖
鄭樵是自學成才,既無深遠的家學,又不是官方的史官,在客觀條件上,既不如司馬遷,也不如班固。鄭樵所處的時代,是金兵南侵,民族矛盾激化的年代,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圍汴京,第二年汴京淪陷,欽、徽二帝被俘北去。在南宋初期,鄭樵因被人彈劾,連進入秘書省翻閱書籍的權力,都沒有。南宋朝廷曾接連三次下禁令嚴禁私人修史,違者以“擅修國史”罪論處,增加了鄭樵著《通志》的難度。他四次獻書宋皇室,均未成功。《通志》抄錄版的很多卷數,記載了嬴姓來自伯益,《通志》卷26的原文是:秦氏,嬴姓,少皞(昊)之后,以皋陶為始祖…伯益佐舜,賜姓嬴…嬴姓后裔以封國為氏,有…黃氏…臣謹按:嬴,姓也,秦,氏也。何謂以國為姓(氏)乎?徐…黃…國也,是以國為氏者。該卷26也記載:黃氏,嬴姓,陸終之后受封于黃。這是相互矛盾的。作為要做史學家的鄭樵,不會犯這個低級錯誤,因為所有正史,均記載黃氏伯益。”陸終之后…”這八個字無據可考。本人認為是后人抄錄時,個人因素所為。朱熹以儒家學者自居,繼承漢儒,貶低秦始皇,而秦始皇是伯益之后,他在抄錄鄭樵的《通志·氏族略》時,很有可能把“伯益之后”,抄錄成“陸終之后”。據《元和姓纂注釋版》:陸終是朱熹的遠祖。同時,朱熹的女婿是黃榦(福州閩縣人)。不排除,朱熹或黃榦在抄錄時,把伯益抄錄成陸終。朱熹逝世時,把所有著作全部托付給黃榦。但浙閩一帶的迂儒,沒有看鄭樵《通志·氏族略》原著,在看抄錄版時,也沒有看全文,不假思索地傳播朱熹的“黃氏陸終說”。 《通志》現存最早的刻本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與原書成稿時間1161年,相距160年,這段時間的不斷地轉抄,不排除有人為因素進行了改動。鄭樵在《通志》里,對少昊、皋陶、伯益、嬴姓之間的關系,有不少的論述,而且還專門備注。對于陸終何時為嬴姓,陸終后裔,誰為嬴姓,誰為黃氏,誰受封黃國等,抄錄版中沒有任何信息。因此,本人認為伯益黃氏說,可信度最高。
四、民間宗譜記載伯益為嬴姓黃氏始祖的也不少
民間宗譜,雖然和野史一樣,可以補正史之缺。民間人士或者民間學者,非常看重宗譜的記載。認為是自己祖先傳下來的,不可更改。宗譜一般是兩個地方記載遠祖信息,一個是譜序,一個是黃氏源流。經常出現“譜序”的遠祖和”黃氏源流“的祖先不同的情形。譜序記載黃氏為陸終之后,如《諸暨孝義黃氏族譜》記載了署名為明朝宋濂所作的譜序,譜序開篇云:黃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陸終氏,后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猶有黃國故城。黃既為楚所并,子孫散之四方,以國為氏。本人,認為這句話有毛病,存在矛盾。根據《史記》記載,嬴姓十四氏,并沒有陸終氏。令人吃驚的是,這篇譜序在文中還提到相反的觀點:江黃諸國是嬴姓伯益之后,原句是:以黃氏言之,有謂出于高陽氏,自伯翳賜姓嬴,而其后有江黃諸國,為楚所滅。有謂出于金天氏,自臺駘封于汾川,而其后為沈姒蓐黃諸國,為晉所滅,皆以黃為氏。這里的金天氏是指少昊,少昊是伯益的直系祖先,本文前面已經有了論述。為晉國所滅的黃國,是伯益的族祖所建,為楚國所滅的黃國,為伯益或伯益后裔所建。這篇譜序被收錄在明代宋濂的《宋學士文集》42卷。譜序記載黃氏為伯益之后,如《翰溪黃氏宗譜》里的譜序,原句是:若我黃氏,稽伯益之受姓,非攀援也。而在“黃氏源流世系”一欄,采取《江西黃氏通史》的世系內容。譜序把兩者并存,并注明出自的,如《魯南黃氏統譜》的《黃氏源流序》,他既引用了正史伯益說,也引用了不知名的野史里的陸終說。
在宗譜的譜序里,時間越早的譜序,一般都以伯益為嬴姓黃氏始祖,比如《修水雙井黃氏順和堂譜》,里面記載了北宋黃庭堅堂弟黃叔敖在1133年所寫的《黃氏源流總序》,這篇序文開篇就這樣寫:伯益,佐舜調馴鳥獸,有功受封于黃。時間越晚的譜序,尤其是明清以來的譜序,出現了陸終說。比如,1757年胡寶瓊所寫的《黃氏續修大成譜序》曰:粵稽黃氏由黃帝以及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估計是受朱熹的影響。
五、用四象思維來解決野史和正史人物矛盾。
我們在編寫家譜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家譜的歷史人物和正史、或公開的野史有沖突,這個時候如何取舍呢?本文提供一個簡潔的方法,它源自我們華夏民族的四象思維。以正史有記載為橫坐標,以野史有記載為縱坐標,外加一個圓(無極),我們站在圓(無極)上,來看這個矛盾,并進行取舍。如圖所示。據表格1我們可以發現,伯益是正史記載的黃氏始祖,也是野史記載的黃氏始祖,在國學四象圖的第一象限;陸終是正史有記載的人物,但和嬴姓黃氏無關,是少數野史記載為黃氏始祖的。在南宋三大著名姓氏的原著作里,只有鄭樵的《通志》有記載,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這部著作,同時,也記載了黃氏,嬴姓之后,伯益受賜嬴姓。同一個時期的《路史》、《姓氏急就篇》均只記載,黃氏,嬴姓伯益之后。北宋的《古今姓氏書辯證》也只記載,黃氏,嬴姓伯益之后。整個宋朝,有四部著作記載,伯益為嬴姓黃氏始祖,只有一部,記載陸終說。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4:1就決定了伯益為嬴姓黃氏始祖。表格中的民間著作注釋版(校訂版),列舉了姓氏文章中常提到的四部書籍,四部書籍均提到嬴姓源自伯益,一部提到伯益嬴姓黃,一部提到伯益、嬴姓,一部提到嬴姓伯益,沒有提到黃或黃國,最后一部,提到嬴姓皋陶伯益,黃國陸終。4:1,也就說明主流觀點是:黃氏,嬴姓伯益之后。
當代的民間著作,包括文章,不少作者,把注釋版,當作原書,在書(文)中這樣說:《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黃氏,陸終之后。但事實上,《元和姓纂》原書失傳,如今能看到的,多半是明清時期好事者的注釋,這些注釋者的知名度一般不高,鮮為人知。本人查閱了清朝孫星衍的《元和姓纂一校》,根本沒有查閱到這一句話。很多家譜里,早期的譜序,比如明朝的譜序,在譜序里提到伯益、陸終為黃氏祖先,但清朝時期的譜序,只剩下了陸終說。出現一代不如一代嚴謹的現象。讓兩者并存,可能是存疑以求后人考證,后人不僅沒有考證,反而避開考古證據、避開正史,直接取陸終說。表格中的諸暨湯浦黃氏就是這種情形。本文認為,在證據確實的情況下,按照邏輯和常識,可以下結論的情形下,不要存疑,以免詐傳謬傳,最后失真。
結論:
就目前的資料,文獻的可信度最高級的考古證據和文章,證實嬴姓黃國和伯益有關聯;次高級的正史文獻,全部證實伯益是嬴姓黃氏始祖;可信度中級的民間原著,傳至今沒有失傳的,全部證實,伯益是嬴姓黃氏始祖;可信度低級的民間注釋或文章,主流認為伯益是嬴姓黃氏始祖,只有極少數把兩者并存,極個別的不認為伯益為嬴姓黃氏始祖;可信度最低的宗譜有三種情形:兩者并存,伯益說,陸終說。故,本文認為伯益是嬴姓黃氏始祖,而陸終不是。
作者:黃德華,北宋文學家黃庭堅30世,定居杭州,任教于浙江大學MBA、浙江工業大學MBA。出版有
《創業搭檔管理》《銷售隊伍管理》《二十五史與家國興衰》《東方文化范式下的管理哲學:黃氏國學及其運用》四部著作。
此文發表在《浙江家譜文化》雜志2020年8月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