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住別人的名子(學生的名子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子,它看似普通,但對自己來講,卻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對別人呼喚自己的名子都很敏感,特別是在公眾場合。當只謀過幾面的人叫他名子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得到承認的滿足感。如果別人記不起他的名子,他會感到非常的失望。既然人家不肯費心去記他的名子,顯然說明他是無足輕重的。每個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欲望,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承認,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一個人對自己所抱的態度,大部分是從別人對自己所持的態度延伸而來的。所以要搞好人際關系,先要記住別人的名子。
(二)掌握說話的技巧
現代人講究說話技巧,在不同的時間或場合,對不同的人,應該說什么,怎樣把話講得更婉轉,怎樣贏得對方的好感,讓想辦的事順利辦成,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會說話的人總能隨機應變,轉化尷尬的場面。有位以嚴厲治軍而出名的美國將軍,在二戰中的一次慶功酒會上,被一位魯莽的年輕少尉不小心把一大杯啤酒倒在了頭上,全場立刻安靜下來,眾目睽睽之下,將軍起身走近呆若木雞的少尉,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小伙子,你認為這種酒能治好我的禿頂嗎?”與此相反,不會說話的人卻總因談吐不當造成誤會與隔閡。在一次朋友間的聚會中,一位老兄看到有些人沒到,就冒失地說了句:“怎么該來的不來?!钡劝l現有人忿然離席后,他又補充了一句:“怎么不該走的倒走了?!北臼且淮蚊篮玫木蹠?,就因為他的言語不慎,使大家不歡而散。怪不得有這樣一句歇后語:撅嘴的騾子賣了個驢價錢-吃虧在咀上。
談到說話的技巧,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必須牢記,這就是多說別人喜歡聽的話。當然,講好聽的并不是讓你言不由衷、口蜜腹劍、違心地去講奉承話。遇到一個本該狠狠踢一腳的人,卻非得裝出笑臉,親熱寒暄,這是虛偽和狡詐。講別人順耳的話,一定要以真誠為前提。
(三)學會聆聽
在今天這樣一個人際交往復雜的社會環境里,聆聽之道極為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講,聽比講更顯重要。聆聽這種行為就是要給對方創造一種心情愉快和繼續講述的條件。其方法之一就是當對方講到要點時,用點頭表示贊同。點點頭,這實際上是在傳達一種信息,讓對方知道你贊賞他的觀點,鼓勵他講下去。但點頭要做到恰當、自然,千萬別當磕頭蟲。方法之二是適時提出“為什么”一類的問題。美國電視清談節目的主持人拉利·金曾講,他說Why的次數比任何其它詞都多, 恰當的問題能表明你在緊跟著對方的思路,認真聽他講話,并對其所談內容很感興趣。無論是一對一的交談,還是多人聚集的會議,這兩種方法都能適用。
每個正常人在一分鐘內都有聽600個字的能力,但人說起話來最快不過120個字。所以當一方滔滔不絕地講話時,另一方除聽以外,還有充分余力讓自己的思緒轉到其它事情上去。這種客觀存在的速度上的差異,使心不在焉地聽人講話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所以,聆聽實際上也是一種自我約束,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過分沉弱于自己的思緒。
聆聽就是要目光專注。與對方交談,眼睛瞅地或把臉側向一旁,或東張西望。都是非常不禮貌的習慣,絕不會給人以好感。從原則上講,聆聽就應注視對方的眼睛。然而,怎樣去看,也是很有學問的。不能說注視眼睛,就死死盯住對方的眼睛不眨眼,那樣非得給人家嚇個半死不成,要么就可能懷疑你神經上出了什么問題。談話不是X光透視,用不著你憋足了一口氣,用直勾勾的眼光直視對方,使人感到透不過氣來,窘迫得有話也講不出來。因此,聽別人講話時,注視對方的眼睛要做到輕松自然,不可機械呆板。
(四)樂觀處事
每個人對生活所持的態度對人際關系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樂觀豁達的人,處處受到歡迎;悲觀狹隘的人,大家以避之為上策。這也難怪,一個人一天到晚總陰沉著臉,用衛生球眼珠看人,覺得什么都不順眼,講起話來怨氣沖天,誰敢與之交往,誰愿與之為友呢?
一個人幸福與否不是靠投硬幣來碰運氣的,而是取決于你自己的努力。希望工作愉快、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應該多看好的一面,而不把令人不快的事放在心上。“知足者長樂”,人際關系是否良好,有時完全取決于態度和心境。
樂觀總與幽默相伴。什是幽默?幽默不是耍貧嘴,也不是出怪相,更不是低級趣味,幽默是一種高尚的情趣,一種對于事物矛盾性的機敏反應,一種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幽默帶給生活的歡笑是人際關系的潤滑濟。
(五)善于理解(寬容、原諒、忘記)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很能體會別人的心意,善于了解對方的感情、洞察對方的需要,從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言行。這些人無論在什么環境中總表現得談吐適度,行為恰當,善解人意,彬彬有禮,所以不難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尊重。與之相反,另一些人卻只關注自己,只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和施加對別人的影響,他們不會顧及別人的心理情緒,經常會打斷別人的談話,自己濤濤不絕講起來。一位古西臘哲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大蔥的臭味有時會蓋住鮮花的芳香。”用來比喻這種人再恰當不過。他們當然不可能會得到大家的認同,良好的人際關系自然與他們無緣。
(六)尊重人性的弱點
人性的差異是不容否認的客觀存在。比如有的人雞毛蒜皮,斤斤計較;有的人目空一切,自以為是;有的人生性魯莽,點火就著;有的人大大咧咧,無所顧及;有的人貪圖小利,愛占便宜;有的人性格懦弱,缺乏勇氣;有的人心理脆弱,遇事則迷;有的人糊里糊涂,丟三拉四;所有這些都是人性弱點的不同表現。如果采取簡單生硬的態度,給予輕蔑與歧視,或諷刺挖苦,起哄嘲笑,勢必會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影響團結與協作。所以,應從其長處著眼,從工作需要出發,寬宏大量,對人性的弱點給予必要的尊重。
(七)擴大開放區域
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開放區域與秘密區域之分。開放區域是指愿意向周圍人公開的方面。秘密區域則指在人際交往中有意回避的方面。這兩個區域的劃分并非是固定不變的,往往是因時、因地、因不同對象而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態度。對于一個希望擴大交際范圍的人來講,一般應遵循這樣一個原則:“擴大開放區域,縮小秘密區域?!边@是因為在通常情況下,開放越大,越使人感到值得親近和信賴。在一般人看來,“無事不可對人言”的人往往就是豁達開朗,誠實坦蕩的人。相反,如果談論起別人喋喋不休,一涉及自己就諱莫如深,往往會使想接近你的人感到中間有一道無形的隔墻。
擴大開放區域當然不是指在公眾場合報告自己的履歷,而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向別人提供自己的有關信息。在人際交往中,自我開放的程度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往往你先表露了,對方就隨之開放了。反之,你謹小慎微,嚴加防范,對方也就不會主動打開心扉。
(八)豐富自己的經驗
交際場合的溝通主要靠交談,而談話的內容自然離不開經驗。實驗告訴我們,人際交往中最能引起共同性趣的話題,總與交談雙方所共有的經驗有關。共同經驗區域常常是人們交際時最先進入的區域。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社會閱歷廣、生活經驗多、知識范圍寬的人非常容易與別人熟悉起來。其實,無非是他在許多方面跟別人都有相通之處罷了。
曾有一位記者帶著對電影的無知去采訪美國影星費雯麗,氣得她火冒三丈;幾乎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中國影星張瑞芳身上,搞得她無言以對。雖然這都是記者采訪的事,但它涉及了人際交往中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即在與他人接觸時,如果對他或她那一行毫無知識經驗的話,就別去冒險做那個“話不投機半句多”的討厭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