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核,今天,依然能夠以宏達的氣象屹立在世界的藝苑,其根本是來自于它貫穿數(shù)千年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書法在表現(xiàn)形式與內(nèi)涵經(jīng)過上千年的探索,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高度的和諧與統(tǒng)一,藝術形式與藝術靈魂,已溶為一體。
對于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如何深入書法的精神領地,有時只靠技法上的磨練是遠遠不夠的,學識的積累和有效的思考才是要道,于鐘華老師用哲學審視書法,他認為,書法不僅僅是一種寫字的技巧,更是一種載道的藝術。這個“道”,就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智慧——“天人合一”。《微言書法》將于鐘華老師平日里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書法經(jīng)驗和思考,分為書道、書理、書史、書評、書技五個角度整理編輯出版。本欄目對其內(nèi)容進行精簡提煉,推送給各位讀者,相信認真閱讀此書,一定會讓熱愛書法的你對書法有新的認識和領悟。
1、草書有晦、澀二字。晦者,字不明確,不易識 ;澀者,不順暢,不光滑。晦字可醫(yī)構字庸俗淺薄之病,澀字可醫(yī)線條油滑腐敗之弊。李長吉詩句“畫弦素管聲淺繁,花裙綷?步秋塵”,晦、澀之謂也。
2、書須存靜。靜者,息也,澄 也,和也。釋其競心,雪其躁氣,滌其麈囂,如此,字中靜氣自生耳。久之,則涵養(yǎng)功夫,寧靜澹泊,心無塵翳,筆有余閑,知玄知默,爰清爰靜,悠然而能得之矣。
3、書需警惕宋元以來特別是明清文人追求之雅玩情調(diào)。情調(diào)沉于筆中,格調(diào)出乎字外,故情調(diào)非格調(diào),玩情調(diào)必小,尚格調(diào)方大。
4、書,不得法則終在門外,死守法亦終在門外。自古得法者鮮,得法而不死守者百年而不一二,書之難可知矣 !
5、學書者臨帖須明理,不獨觀其形態(tài)。爾后字字要引歸自己,方見親切,親切而后熏習成效,觸處全真。對帖當生敬畏之心,然不可遠,遠則徒增知解,與書轉(zhuǎn)去轉(zhuǎn)遠矣。
6、書須重,重則存神 ;書不可輕,輕則零落。書須靜,靜故能變化;書不可躁,躁必生疾亂。老子云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此之謂也。
7、情感于書法須自然流露乃真。今世以書法為表達情感之藝術,言表達實表演也。表達、表演所出之情感皆偽,如此非為書人,直一演員耳。以情論書,惟一“誠”字為無上真諦也 !
8、書有二病 , 曰江湖,曰市井,不可不知,不可不戒。有力無法,膽大妄為者謂之江湖;有法無力,粉頭光面者謂之市井。江湖者闖蕩江湖,市井者討好市井。
9、書者,抒也。抒吾心中之所欲言者,披肝瀝膽,直率寫來,自是佳作。若初無寄托之成心,為書而書一二字形,貌似有風致,而內(nèi)實無意趣,如此不經(jīng)咀嚼,已索然無余味,所謂秒殺,可也。
10、“永”字或是自隸書中躍出的第一個真書,故“永”字中含有真書書寫的全 部秘密。所謂真書,乃是指真正的書法,故解得“永”字八法,方可謂之真識書者。
11、臨帖須知其幾。幾者,動之微也,幽暗似無象,有象而未形者也。故臨古法帖取形者下,取象者中,知幾者神。至若以線形而求動作,以動作而為技術,以技術而為書者,可以側(cè)目負手而去,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信矣。
12、有八十分的力量,書寫時只需發(fā)出四十分即可,余下的四十分也在筆墨中,它以從容、舒適和高雅的方式存在,故書者,舒也。增強自己的力量,收斂自己的力量,書法,最反感暴發(fā)或土豪。
13、當書之時,務去機心、巧心,尋大概,遺小細,泊然純素,從容縱肆。忘心之好惡,棄筆之利鈍,淡然見山靜谷深,日清月朗,不書而書至矣,此真書者也。
14、能品說的是你能干書法這個活,且干得好。神品說的是你寫得很好,但我從作品中看到你寫時走神了。逸品就是,作品冒似沒技巧又好像有技巧。妙品,就是好,我說不清楚。
15、書有一訣,曰肆。肆者,極也,力也,展也,放也,所謂“放肆”者也。然肆筆不可冒然用之,惟于熟極欲俗之時,借博厚旁通之學力,放筆而為之,手須硬,心須固,所謂“兩刃交鋒不須避”。如此,自可迥拔故調(diào),于放肆顯露處見幽隱邃深之理也。
謝無量行書作品
16、今人定 義行書為介 于楷、草間之書體,非也。仆謂行者,道也,行書乃道書也。蓋行書各筆畫相互貫通為一道路,筆于行進間邊行邊鋪路,如今之鋪柏油路狀似也。如此,書理能通,方可謂之入于門道耳。
17、筆畫道不通不能謂之行書,然此尚為初學言之也。行有筆畫道中阻而脈通者,有筆畫道斷絕而氣 通者。筆畫阻斷,跡似筆不能通也,而氣脈又通,如是為通之至矣,所謂神通者也。 要之,先通,爾后不通之通。
18、習書需臨帖,盡人皆知,而書家更需臨帖則真明乎心者甚少。臨帖在積功,在精進技藝,自運自家風格直是“熟”字工夫,昔人所謂“寫零字”耳。至如整日酬應以為練字,不日即襲故蹈常,落套刻板,非有以故為新,使熟而后生之手眼,難阻其墮魔道矣。
19、西人于藝術大抵有兩種觀點 :為藝術而藝術,為人生而藝術。而真正的藝術家恰又非此兩類,乃行乎兩者之間者。 蓋刻意為藝術而藝術者矯而驕,為人生而藝術者偽而猥。中國藝術乃人生之余事,則又在三者之外矣,為書者不可不知也。
20、我們通常對于臨摹的認識是視覺優(yōu)先于語言,事實上,將畫面轉(zhuǎn)化成文字是進入法帖至關重要的第一步,當然是以視覺語言最基本的基礎原理為起點,作為解讀文字的鑰匙。爾后則是用手用毛筆去解說語言,當然,高明的做法恰恰是用語言規(guī)范、指導和 節(jié)制你的手。蘇東坡說 :“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即是這個意思。
21、今人習書臨帖,或志在毫發(fā)畢肖,或夸為遺形取神,然太似為媚俗,不似則欺世,要在似與不似之間方得破繭自立。或有詬我仿賓虹、白石二翁語者,老子云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仆待勤而行之之士耳。
22、習書有三階:初,心中有筆,手中無筆;進而心中有筆,手中有筆;終則手中有筆,心中無筆。初謂不識筆,中乃意在筆,后則意在書。白蕉書在意,秋明(沈尹默)書在筆。觀者知仆之意、筆二字先后顛倒錯亂之別,可與論書矣。
23、書,有形勢,而非形式,多言形式者筆墨虧 ;書,有道術,而非技術,多言技術者魔障生。
24、書之能品在腦在手,思之明,了然于手耳 ;書之 妙品在情在手,情之所動,手之舞之也;書之神品在心,心中無物無情,所謂“太上忘情”是也,如此至能懸崖撒手,倏然超 解,入于大化之境,人之所罕至焉,故曰神品。
25、書法研究首先要“倒置”兩組關系 :一是漢字與書法的關系。書法不是漢字書寫的藝術,而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漢字是書寫出來的,不是有了漢字再去書寫。二是筆畫與毛筆的關系。筆畫,顧名思義是毛筆畫出來的,不是先有筆畫,人拿毛筆去“套形”,而是順手情形下的順筆書寫而生 產(chǎn)出筆畫。這 是古典書法研究的出發(fā)點,這種 研究方法,我稱之為復位。復位的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書法研究將兩組關系錯位了。
26、書有二理,曰義理、書理。義理,本乎學問情性,此正本探源之法,氣厚之源也 ;書理,所謂形式技巧,為窮形盡變之法,首以古人為師,繼則師法造化可也。舍二理而談書,懷素所言不由戶出者也。
27、書須循理而入,否則石破山,直門外漢耳。然理之中通也,而理不外露,故俟觀者而后知之。東坡云 :“世之工人,或能曲畫其形 ;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辯。”夫理者無跡, 而象者有依,故循象而后識其理也。象之何在?清人包安吳有論書語,謂 :“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 可尋”,畫之中截者,魚也 ;兩端出入操縱之跡象,象也,漁也,此正書理所在也。包氏舍漁而求魚,其終身于書,良有以耶。
來源:《微言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