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患者,第一,和我以往的患者相比,他是第一個被診斷人格障礙的病例;第二,治療了一個月,出院時好轉并不明顯,小胡自信心有些受挫,但幸運的是,他半年后能夠脫離母親的照顧自己來復診。
今天,我們借此談談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希望能幫和小胡一樣深受人格障礙困擾的人早日康復!
小胡今年30歲,5歲時父母便離異了,此后他一直跟隨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他回憶說繼母經常對他毆打、謾罵,很多時候讓他感覺自尊心嚴重受到侮辱,甚至想要有“以暴制暴”的沖動。
長大后,小胡慢慢發現自己性格內向,不愿與人接觸,學習、工作一塌糊涂。由于曾被其他同學欺負,所以不敢、也不愿主動參與同學的活動,回答問題時緊張、怕出錯。20歲這一年,他“爆發”了,謾罵領導,砸毀單位電腦,并和父親講述“單位所有人都太虛偽,總說假話”,自此他就再也不愿上班了,更不愿與人交流,包括和親戚、朋友、同學,幾乎不來往,父親也對其放任不管。
后來,小胡的親生母親找到他,此后便一直在身邊照顧他。但小胡仇視母親,經常對她大喊大叫,動手打她,母親認為自己在孩子小時選擇和其父親離婚,于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補償他,所以,即便是多次被兒子毆打,也甘愿承受。
當母親帶小胡來就診時,身材瘦弱的他頭戴鴨舌帽,面戴口罩,表情憂慮,眉頭緊鎖,交談片刻就要往外走,經耐心勸說、安慰可配合聊天。他說“心情不好、自卑、不愿出門”,理由是“身體難受”,和母親交流無障礙,但經常抱怨母親對不起自己,否認動手打母親,認為“生活狀態和以前相差甚遠”,渴望自己快些“走出來”,但又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當我鼓勵他多出去散步時,小胡表現為過多的擔心,稱“現在狀態不好,別著急,慢慢來”,否認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經過一系列的問診和檢查,小胡的情況最終被診斷為回避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中的一種。
回避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回避社交、自卑,同時又對負性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上,除非確定被人喜歡,否則患者回避任何社交場合,回避的原因,一方面他認為自己能力不濟,沒有其他人過得好,感覺低人一等;另一方面,害怕被人拒絕、嘲諷或歧視。
通常,疾病起源于成年早期,更多見于童年時期,兒童時期可能表現出害羞、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的敏感、恐懼,直到成年時期才被發現明顯異常。
毋庸置疑,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成長環境、童年時期的經歷、父母教養方式、自身性格可塑性都有關系。通常來講,父母的過度保護、過度控制、拒絕和缺少情感溫暖的養育模式都容易造成孩子退縮、不自信的性格,久而久之,當進入青年期性格形成,就很難再予糾正。
對于小胡來說,從小父母離異,與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經常遭受嚴厲懲罰,導致性格上自卑、抑制、退縮,害怕遭到拒絕或羞辱,從而采取主動回避社交的保護性行為。
①對于回避型人格障礙來說,其核心是擔心恥辱和被拒絕,從而產生焦慮,那么,小劑量的苯二氮卓類治療可改善一部分癥狀。所以,在小胡入院第三天,也就是在確診后,給予其每天2毫克的勞拉西泮,小胡自訴心情沒那么緊張了,但是對于與母親以外的其他人接觸仍顯拘謹。
②對癥治療。對于一個激越、容易沖動的患者來說,可以用小劑量抗精神病藥或者碳酸鋰,能夠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
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礙在內的所有人格障礙,其實主要依賴于心理治療,盡管有時候似乎用藥后癥狀改善或者緩解了,但事實上藥物只能緩解一小部分癥狀,而且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在服藥期間被抑制的癥狀會在停藥后逐漸再次顯現出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小胡之前按照抑郁癥治療效果并不明顯。
心理治療是一個系統的過程,要求在專業的心理醫生根據程序循序漸進的推進:
第一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接納自我,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
第二步:幫患者建立自信心。我讓小胡先從照鏡子開始,摘下口罩、帽子,告訴自己“我和其他人沒什么不同”,然后循序漸進的嘗試社交,可以先從身邊關心自己的人開始,打開心扉的去聊關于自己的一切。
第三步:放下“面子”。要知道,回避型人格障礙的核心是擔心恥辱和被拒絕,所以要明白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遭到他人拒絕過,而大多數人都不認為這是什么丟人的事。
第四步:去嘗試深度社交,社交的對象不再是身邊親近的人,而是那些我們不太熟悉的人。初期可以嘗試通過網絡與外界接觸,然后在實際生活中循序漸進,克服人際交往的障礙。
第五步:善于發現、總結自己的進步,可以寫“紅色日記”,記錄自己最近哪些地方改善了,哪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第六步:學會尋求幫助,包括身邊人的幫助,也包括心理醫生的幫助,不要讓自己孤軍奮戰。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自身是痛苦的,他們糾結、焦慮,憧憬能有人關心自己,卻又不敢主動去結交朋友。很多時候,當別人有說有笑的聚會聊天時,他們通常是沉默、不敢參與的。這聽起來似乎像社交恐懼癥,但其實很早之前就有學者研究發現:回避型人格障礙與社交恐懼癥有著共同的生物易感性,換句話說,它們可能是同一疾病譜系的不同分支,只不過臨床表現上,回避型人格障礙似乎比社交恐懼癥更加明顯和嚴重。有調查顯示:52.9%的回避型人格障礙患者符合社交恐懼癥的診斷標準,70%的社交恐懼癥患者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隨著科學的進步,很多疾病也更深入的被了解,從而引出了更科學的治療方法,所以,即便是像精神科的一些疾病,雖然病因尚不明確,但卻可以找到對應的治療方法,從而減少病人的痛苦。根據美國2001-200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回避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2.4%,這個比率不低,我們可以大膽想象,很多人正在遭受著這樣的痛苦,所以,如果您不想安于現狀,不妨走出來,去接受和擁抱那些熱情的朋友們。
副主任醫師,中級心理治療師,新冠病毒抗疫一線心理醫生,齊齊哈爾市援鄂、援綏醫療隊心理援助組成員。
擅長方向: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以及焦慮癥、強迫癥的系統治療,尤其對于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曾在北京安定醫院專修學習。
張道龍《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施慎遜《精神病學高級教程》
王麗穎,楊蘊萍,林濤《社交焦慮障礙與人格障礙的共病及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