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是指清晨空腹狀態下測量的血糖值,要求至少8小時沒有進食,正常值為3.9~6.1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測定時間是要從第一口食物后開始計算,正常值為3.9~7.8mmol/L。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效果的監測指標。
區
分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是基礎血糖,主要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保證人體正常活動,基礎血糖的控制多受于肝臟調節,如果出現血糖過低,肝臟就會把儲存的肝糖原釋放到血液中去,確保血糖的穩定,但肝臟儲存的肝糖原是有限的,為保證生命活動的需要,需從飲食中攝入更多的糖原。
餐后血糖的控制與空腹血糖一樣重要。全天對血糖進行控制,使血糖處于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才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一般來說,空腹血糖高于餐后血糖。在糖友監測血糖的過程中,有時還會出現空腹血糖高于餐后血糖的現象。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1
胰島素分泌異常導致高峰期延遲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胰島素分泌過量以及高峰期延遲的情況,在空腹時胰島素維持在比較高濃度的水平下,這樣就出現在攝入食物后血糖不會再上升的情況。
2
降糖藥的影響
進行三餐前注射短或超短效,晚上睡前進行中、長效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睡前中、長效胰島素用量不足,或者用量過大,低血糖后導致反跳性高血糖,均可使空腹血糖升高。如果三餐前短效或超短效胰島素用量過大,則可導致餐后血糖偏低。
3
飲食后運動強度過大
很多糖友在治療過程中,控制飲食并堅持運動,這是很好的治療方法。但如果控制飲食后進行強度大的運動,很可能導致餐后血糖偏低的情況。
4
肝病對糖代謝的影響
慢性肝病患者空腹血糖往往正常甚至偏低,進餐后,血糖迅速升高,隨后開始下降,餐后2-3小時的血糖值可能低于空腹血糖水平,這是由于腸道循序吸收葡萄糖,而慢性肝病患者肝臟不能相應快速攝取葡萄糖,從而導致餐后血糖迅速升高,2小時后,由于反應性胰島素分泌增加,肝外組織利用葡萄糖增多,可使餐后2-3小時的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在控制血糖上,糖友要注意不應該一味地追求降糖結果,要合理的科學的制定方案,安排運動,控制飲食,讓血糖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