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提供建組培訓,聯系方式詳見最下方。)
8.1.關于場地和費用的問題
首先,場地必須是固定的,不能每次都換場地或找新的場地,這個時間成本太高,而且這樣大家也覺得很動蕩。
互助小組的場地,一般可以在咖啡館、茶館之類的公共場所,或者是租用一些公司、幼教、培訓機構空置的場地。現在流行的私人影院,隔音效果一般都非常好,費用也不高,我們有個小組就是長期在私人影院活動。
互助小組的場地費一般是AA制的。如果是咖啡館、茶館、私人影院的話,可以每次活動結束的時候,大家AA制分攤。如果是向朋友借的場地,伙伴中就可能有一個聯系人,可以由聯系人代收。借用的場地,場地費一般是固定而且要預付的,比如預付10次,這樣一般是小組所有成員先把10次場地費AA制付了,如果請假、缺席也不可能退的。
非常不建議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單位作為活動場地。首先,這樣整個小組對場地提供者太過依賴,這個提供場地的伙伴如果時常請假,甚至退出了,對活動就會產生影響。第二,這樣也會形成一種雙重關系,場地提供者和其他伙伴(受益者)也是一種雙重關系。
我參加的第一個成長小組(非讀書的),當時是在北京華夏心理機構活動,因為我們一個伙伴是華夏心理機構的工作人員。那個小組是他自己組織的,他只是借用了公司的場地。但是在活動的中途,當小組內部沖突特別大的時候,我們有時甚至懷疑:“你來組織這個小組是不是你們公司的行為?你是不是會向公司報告我們這個小組的情況?”甚至有伙伴提出可能我們被偷聽偷拍之類的懷疑。所以用自己單位的場地,很容易引起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誤會。
此外,即便信任感沒有問題,作為成長小組,我們在這個試驗場里會直接表達真實的感受,有時候會表達一些具有攻擊性的感受,如果想表達的對象是長期提供場地的伙伴,多了一重關系,很可能就有所顧忌了,如此反而不利于小組成長。
我們第一個成功的互助成長小組(團體互動式閱讀療法小組),一開始是在一家咖啡館里。這個咖啡館好像是一個有錢人,為了自己能夠跟一些玩戶外運動的朋友有一個聚會場所,就開了這樣一家咖啡館,所以他基本上都沒怎么用心經營。但咖啡館的裝修特別好,在一個不顯眼的位置,特別適合我們活動。里面很安靜,因為大廳里常常沒有客人,就我們一個小組。所以我們就長期在那里活動,一直到那個咖啡館關門倒閉為止。
后來我們換了一家茶館,有包房了。我們每兩周去一次,每次都提前打電話預約一下就行。我們提前和茶館老板談了一下費用,只要他提供最簡單的茶,這樣即使是在北京,我們每個人也只掏20塊錢就可以了。這樣的包房隱私也能夠有保證,環境也很優雅,比較適合小組活動。
我們在那個茶館和咖啡館活動的時候,可能涉及到一個桌子的問題,成長小組和團體心理治療一樣,中間最好是沒有桌子的,最好不要有任何家具。一個小小的茶幾沒有太大問題,會議桌肯定是不行的,太高,這會對小組產生影響,大家都會用腦而不是用心交流了。
因為在人的各種肢體語言里面,最難以掩飾的就是腿和腳。你可以掩飾你的臉部表情,你可以掩飾你的手,但是你很難顧及到你的腿和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團體咨詢,團體中間都是沒有任何遮擋的,一般都是大家圍成一圈,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這也是一種坦誠的姿態。所以大家盡量遵循這個原則,讓彼此面前都沒有遮擋。有桌子,尤其是那種吃飯的大圓桌,那就更加不行了,就變成了討論會了。
如果是那種沒有椅子、凳子的地方也可以,像一些養生會所或者是瑜伽館之類,大家席地而坐,這樣也沒有問題。
還有人問到,可不可以在室外活動?室外受到天氣、環境、突然的訪客等因素影響太大,一般不建議。選擇室外就是選擇了動蕩,基本上不可取。
我們一般建議是兩周一次,尤其是那種長程的不設結束時間的小組。
互助小組組員大多數是上班的人,甚至有家庭孩子,兩周一次相對來說不會有太多時間、精力上的壓力,這樣可以保證持久性。
如前所述,互助小組最重要的是陪伴,陪伴很重要的特質就是穩定持久,正是這種長久陪伴使得大家能夠深入自己內心,從而實現自我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講,互助小組和團體咨詢、個體咨詢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前者更重陪伴,像小火慢燉,而后者因為有咨詢師帶領而動力更強,因此互助小組的活動一般不像團體咨詢或個體咨詢一樣那么的密集,而更加重視穩定持久。
除此之外,如果互助小組一周活動一次,還有另外一個風險,就是大家活動了10次以后,關系會變得非常密切,小組動力(團體動力)就會變得非常強,直接表現為小組內部的移情沖突會非常大。而互助小組是沒有專業人士來領導的,這么強的動力,小組本身是否能hold住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活動密集了,大家期待也會提高:我都連續參加10次了,我怎么還沒改變呢?——這樣的期待,在互助小組里,誰來負責滿足呢?
我們有個小組,就是一周一次活動了近一年,小組內部的沖突變得非常大。最后小組的組織者憤而離去,剩下的組員不得不把小組的性質變成學習小組,加入更多的理論討論,少談一點感受,來減少沖突。
以上說的主要是長程的不設結束時間的小組,對于主題明確的小組來說(以書為單位,書讀完小組結束),也許每周一次也是可以的。相對集中的來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本來就是一件有張力的事情,所以也許可以選擇每周一次。
也有朋友問到,是否可以剛剛開始的時候,按照每周一次的頻率密集活動,然后慢慢的再過渡到兩周一次?
首先,這樣的情況我沒有遇到過。不過在團體治療中有時確實會這樣做:當一個團體治療已經非常深入,大家都發生了改變,團體治療效果明顯,目標基本達成,就是快要結束的時候了,此時團體的帶領者常會安排一個分離的過程。這個分離期,國外的有些心理治療師可能會在這個團體正常的治療結束之后,把一種互助小組的形式介紹給大家,然后讓大家建立長期的互助陪伴小組。或者采取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逐漸降低頻率的方式。在此之前,可能這個團體治療按照每周一次的設置活動了幾十次甚至幾年,那分離階段就會變成兩周、三周然后一個月一次的頻率,直到分離完成。
因此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建議就是“穩定”,就是一定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設置。因為小組是要長期活動的,大家在報名階段有了一定的預期,變來變去的話一方面給組員的感覺不夠穩定,另外一方面,可能每次變動都要重新去協調時間,去協調地點,這又增強了不穩定的感覺。對小組來說,也是一個不利于成長的因素。
時間的設置,除了時間間隔之外,還有每次活動時間的長短,這一點大家可以一起商量,可以商定一個大家都很認同的時間長度。
我們通常的設置一般是2小時,這是借鑒了團體心理治療的時間設置的相對科學的安排。一般的團體心理治療是1.5小時左右,但我們的互助小組前面有一個讀書的環節,所以增加到2小時。
2小時也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活動時間,很多沙龍一般也設置為2小時。如果是2.5個小時甚至更長的話,中間可能就需要休息10分鐘,否則就會有人中途上廁所,感覺疲勞。如果是學習性質的活動,中間休息是可行的,但對于成長小組而言,中間休息會顯得有點古怪了。一方面大家談得蠻熱烈的,突然休息一下,思路被打斷了;另外一方面,中間有休息,大家很可能開始閑聊,對成長小組來說,這也是一個雙重關系、亞團體建立的誘因,因此兩個半小時顯然不太合適。
但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話,減少10分鐘、20分鐘,應該也沒有問題。
有時快結束了,大家都談得很投入,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延長一下時間呢?
這個時候最好是按照設置來,2個小時就是2個小時。如果大家都談得很嗨,那可以把這個話題延續到下一次。因為這個時候不可能所有人都會想延長的,可能有個伙伴他并不是特別感興趣,或者有伙伴因為住得遠,到了這個點急著要趕回去。如果說你這個時候因為大家談的很嗨而延長時間的話,他可能會面子上過不去,就跟著大家一起談,但是他心里面其實是有些憤怒的。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收集一個憤怒的點券,到未來一個什么時候就暴發出來,引起小組里的沖突。同時這種臨時的延長,也違反了設置,違反了我們的約定,所以這里面就會積累不滿的情緒。
往往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很多是因為“界限不清”:時間的界限、地點的界限、心理的界限。我們要遵守設置,就是在訓練大家的界限感,同時也用設置,來呈現大家的人際界限是否清晰。是否你的人際沖突,就是因為你常常侵入了別人的界限,比如占用太多了他人的時間,或者侵入了他人的空間,而讓對方非常憤怒?或者你常常沒有拒絕對方侵入到你的界限里來,而收集了很多的憤怒?上述那個組織者憤而離去的小組,也打破了活動的時間,有幾次活動了4個多小時,從上午10點一直搞到下午2點多,所以后來沖突非常多。
該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這是界限。該結束的時候而沒有結束,就是界限不清。這和心理咨詢中一樣,設置被打破往往是有意義的。我們也需要去覺察,為什么我們這個時候無法結束,為什么我們談嗨了就一定要延長,一定要繼續談下去,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也是團體活動中無處不在的自我覺察。
再強調一下,關于時間的設置,一定是要比較固定的。比如每兩周一次,就是例如隔周的周一的晚上7點到9點,一定要像這樣固定。如果不固定的話,每一次都得重新商量,這樣時間成本就會非常高,并且小組不穩定對于活動的效果來說也會有影響。但是,隨著大家工作的變動情況,每一年進行一些調整是可以的。比如我們去年是隔周的星期一晚上,第二年我們改成星期三的晚上,這是可以的。
這里也順帶說一下,一般來說把小組活動放在晚上是最好的,因為大家多數是上班族,晚上下班正好來參加完活動,結束就可以回去了。如果是周末的話,專門出來參加活動,來回要花更多的時間,時間成本就會更高一些。成本高就意味著持續參加的壓力較大,因此在商定活動時間的時候需要注意時間成本的問題。
同時,晚上活動更不容易打破設置,如果是白天活動,時間比較充足,該結束的時候,又多談了一會,打破了時間的設置。結束了再約個飯,打破了規避雙重關系的設置。如果是晚上,下班吃完飯再來參加小組,到點結束了,大家都要趕回去,更容易保證設置。后面創建的5個互助成長小組的經驗,凡是保持設置的,小組就比較穩定,持續時間長,成長效果好。凡是設置被打破了的,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此外,關于這個小組的總體持續時間的問題,就我個人的經驗和那5個小組的情況來看,我之前的北京小組有兩年多的時間,我參加的武漢小組也有兩年半的時間,那5個小組里最早一個是2015年年底建的青禾組,2018年年底還派了代表來參加互助小組交流會,仍然在活動。只要設置穩定,小組持續的時間都比較長,大家都是長期自愿參加,這種陪伴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同時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收獲。但小組具體運行多久,還取決于組員共同的約定,這些都可以放在小組里討論。
我記得武漢小組剛剛成立不久,有一次我缺席,當時小組在設置方面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當次做主持的組員就把我們整個小組給拉出去了!去附近的一個機構參加了一個海靈格的體驗課,家庭系統排列!
在這里,我建議大家不要隨便換形式。特別是一定要把“學習”和“成長”分開,學習的話可以參加工作坊、培訓,可以組織學習小組(附錄里也會介紹幾種學習小組的形式),而成長小組的主要任務是成長。學習和成長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我們需要把這兩種形式明確地分開。
有人會疑惑,我們大家一起去體驗一下,這有什么關系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之前談的時間結構的角度來看,學習屬于時間結構里的“活動”,它所提供的“安撫”其實很少的。而真正的人與人的聯結,是要在“親密”里才能達到。
成長小組就是一種“親密”的練習,我們在小組里面談感受,就是去學習如何獲得親密,既能夠說出自己對對方的依戀、依賴,同時也能夠直接的說出對對方的憤怒、不滿。不管我說的是好的,是壞的,我說的全部都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這就是親密,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心靈成長”的目的。
而“學習”大部分是頭腦在工作,不是心在工作。因此學習也是跟“成長小組”的整個的主旨和目標不太一致的。所以,后來那個把大家帶出去的組員沒有參加幾次就退出了,因為她的目標并不是成長,是學習。
如果需要學習,我們可以通過另外的途徑來滿足,在成長小組中我們就以成長為目標。所以,就形式而言,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其他成功的互助小組的形式。我們所用的這個閱讀談感受再互動的形式,是我們摸索出來的,毋庸置疑一定是存在其他成功的形式的,但是暫時我們并沒有發現。有人帶領的成長小組有各種各樣的模式,有動力學的、有亞隆的……但是沒有人帶領的、互助性的成長小組,成功的我們現在只發現這一種,而且這個成功的形式是我們自己親身體驗過的。
另一方面,如果把讀書換成聽錄音,看視頻可不可以呢?這就涉及到“系統”和“深度”的問題。如果這些音頻、視頻材料是連續的、系統的、不斷深入的系列材料,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說它是零碎的,東談一點,西談一點,今天談談情緒,明天談談認知,后天談談精神分析,那么這些材料就起不到真正的引領的作用。這也是我們主要推薦用心理學專著,不推薦心理學教材的原因。
前面我們談過,要盡量避免小組里面出現亞團體,同時避免發展其它形式的關系。
亞團體包括進組之前有親戚,朋友,情侶,同事等現實關系,或者是進組之后,單獨聯系小組其他伙伴,這種情況需要盡量避免。在進組之前,從招募要求上規避前一種雙重關系。進組后,盡量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而不在小組外表達。若有小組外的接觸,盡量在小組內說明。
還有一種雙重關系,是指在小組活動中發生了其他方面的私人關系,比如把保險賣給伙伴,或者是賣電腦,之前還發生過賣地板的。每次小組活動前后,來早了一點,或者回家時同路,都會有些閑聊的機會,小組成員可能會去咨詢一下,比如說我要買地板,或者是買電腦,可能會問一下情況,甚至于出現買賣契約關系。這種情況有時是無法避免的,作為互助小組,我們無法強行要求,只能是大家自己遵守約定,盡量避免這種雙重關系。
因為畢竟這是一個成長小組,你到這里來的目的是做心靈的成長,或者說提高自己的心智成熟度的。在這個場里,如果摻入了銷售或者利益關系,遲早會演變為團體動力,成為小組內部沖突的來源。
我們上面談了雙重關系的設置、時間的設置、形式的設置、人數的設置……這些設置,都是相對比較簡單的設置,但穩定的設置,是保證成長小組順利進行的前提,是非常必要的前提。
根據已有的7個小組的情況,凡是遵守設置的,小組就比較穩定,持續時間長,成長效果好。凡是設置被打破了的小組,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面臨崩潰。
成長小組的設置很重要,但設置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變化的,比如讀書環節,也可以換成看心理學課程視頻。但是,首先,我們上面的設置是已經被證明成功的設置,所以如果大家要修改設置,不宜變動太大,比如,如果把讀書換成看視頻,但時間最好仍然控制在20分鐘左右。而且,如果修改了設置,一定要堅持一段時間,設置的頻繁變動就會導致小組的不穩定。
小組在前三四次開放期結束之后,就要簽訂一個小組契約,確認小組正式組建完成,進入封閉成長期。契約里有關于活動時間、請假、保密、規避雙重關系、不傷害、離開,等等的詳細約定。
我這里有一個現成的范本,是我們原來用過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討論后修改。(詳見附件)
互助成長小組不需要提前確定主題,一般在活動中會自然形成一個討論的主題,通常情況下一次活動會有一到兩個主題自然呈現,但并不是我們預先設定的。
有些朋友可能會擔心,如果說我們不提前設置主題,會不會大家越談越遠,把話題帶到天上去了?
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在小組的設置里。互助小組的設置是,讀完書,大家輪流談感受,這個感受可以和剛剛讀到的內容有關,也可以完全無關。每個人談完自己的感受,大家都可以反饋,如果是大家不感興趣的話題,反饋的人就少;如果是大部分伙伴感興趣的話題,可能就會有很多反饋和互動,這樣就自然形成了主題。
因為我們有讀書的環節,整本書就是一個大的主題,可以成為這個成長小組一年或者兩年的主線;某一次活動時閱讀的內容,也可以成為當次的主題。談感受的環節,不會被這本書限制,但一直會受到這本書的影響,所以選一本能夠帶來很多思考和啟發的好書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本好書,有這樣一個一以貫之、逐漸深入的思想,這個時候,其實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限定,已經是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的,我們只不過是沒有那么嚴格的限定大家必須得談什么。
同時,這里也仍需強調,我們的小組性質是成長小組,并不是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主題一般是特別明確的,計劃學什么就是學什么,學精神分析就是學精神分析,學人際溝通分析那就是學人際溝通分析。但在成長小組里,每個人的議題其實是有差異的,人的個性是需要保護的,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在成長小組里明確限定主題。
另外,即便是主題性質的成長小組,比如說拖延癥小組,或者是親密關系成長小組,你也會發現,其實每個人的拖延癥,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樣的;而親密關系的問題,也是由不同的背景所造成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確是沒有辦法去完全限定主題,因為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樣的問題,其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是不一樣的。看起來是親密關系的問題,背后也許是自尊的問題;看起來是拖延癥的問題,也許背后甚至是分離焦慮。
實踐中,也有限定了每一次活動主題的成長小組,學術上叫“結構化練習”,或者“團體輔導”,但那又是另外一種小組形式了,往往是需要有人帶領的,其作用也不一樣。
首先,沒有沖突,就不是成長小組,成長小組一定會有沖突。如果一直是一團和氣、其樂融融,那是“茶話會”。
我參加的第二個互助小組(沒有讀書的)就沒有沖突。這個小組的伙伴年紀都比較大,多是四十歲甚至五十歲的人。我們自稱是動力學團體,小組里雖然也有幾個是學精神分析的,但是我們并不知道什么叫動力學團體,沒有“談感受”的設置,什么都可以談。我在這個小組里一段時間之后就覺得“寡淡”。寡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沒沖突,大家一直在“討論”、“探討”。所以沒過多久我就離開了。
要有沖突,但我們也要看看沖突的性質是怎樣的。
健康的小組沖突,是一種“沒有敵意的面質”,是在為對方好,被面質的伙伴也覺得你這樣說,不是在指責我,而是幫我指出了我沒有看到的自己。這種沖突里的人際關系是“我好,你也好”的關系,這是一種建設性的沖突。就像我的伙伴向我指出:“你這半年,每次活動都會說'我要走了’……”從而讓我覺察到自己在玩“踢我吧”的游戲。
我親身經歷過破壞性的小組沖突,是在我參加的第一個互助性小組(沒有讀書的)里。后來就是因為這種沖突特別大,小組就“崩”了,分崩離析。當時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完全是自己摸索,我們聽說小組里面是要講相互之間的感受的,是要說“真話”的,所以我們就直接說:我覺得和你相處感覺有很厚很厚的一面墻……我覺得我很難靠近你……我覺得你可能……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就是大家最后都不愿意來了——崩!
這種沖突其實也是一種“游戲”——溫室游戲。成長小組就像一個“溫室”,所有的感受都成為溫室中珍奇的花朵,需要得到接納和保護。但其實,有的感受是真正的感受,有的感覺卻是扭曲的感受,還有的感受是移情或投射的結果……
在有咨詢師帶領的團體咨詢、成長小組里,也存在溫室游戲,這樣的小組甚至可能運作數年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如何打破成長小組的溫室游戲?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總體來說,這需要小組的“深度”和每個伙伴的“自我覺察”,這也就是為什么互助成長小組必須要有“書”的原因,而且必須是一本可以引導大家做深入的自我覺察的書。當我們把讀書環節引入到互助小組之后,我們發現,小組仍然有沖突,但沖突的性質卻變得不那么有破壞性了,因為大家更關注的是“是的,是的,我就是這個樣子的”……諸如此類的自我覺察。
再回過頭來看,在第一個小組那種破壞性的沖突里,大家的出發點其實是想幫助對方,都以為指出對方的問題,對方就會改變了。但在小組的凝聚力還沒有真正形成,小組里“我好你也好”的關系還沒有形成的情況下,面對這種“面質”,大家感覺到的卻常常是“指責”。
在正式的心理咨詢里,面質是一種必須謹慎使用的技術,因為被面質,被人指出自己的問題,始終是一種不好的感覺,會經歷一個“自尊降低”的過程。即使是“自我覺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會經歷一個“自尊降低”的過程,所以那個自己一個人讀了《神經癥與人的成長》的朋友,會得抑郁癥。
因此,最終成熟的互助成長小組,一方面用“書”來帶動和引導小組,提供必要的深度,另一方面把核心的宗旨放在支持和陪伴上,不依賴成員的相互面質,反而讓小組伙伴成為“支架”,以支撐組員的“自我覺察”。
所以小組里出現了沖突,沒關系。我們可以停一停,換下一個伙伴談感受。也可以看看,在這個沖突里,大家每一個人的感受是什么,我們每一個人是如何面對和處理沖突的。這樣,讓小組繼續前行。
在心理咨詢師的成長當中,當某個咨詢進展不順的時候,咨詢師就要尋求上級咨詢師的幫助,來看看這個咨詢過程發生了什么,可以如何調整。督導,一方面幫助咨詢師理解自己在咨詢中的做法為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另一方面幫助咨詢師理解來訪者的內在潛意識。
小組的運作其實也是需要督導的。小組可能進行不下去,大家可能都不想來了,小組快要崩掉了;有時候可能小組表面上沒什么問題,但感覺有點別扭,深入不下去,常常陷入閑談和討論,大家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有時候小組內部發生了很大的沖突,但大家事后又隱而不發,等等。這時候督導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筆者現在可以提供現場和遠程的督導,具體聯系方式詳見下方。
《親歷“少有人走的路”——如何創建一個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全書簡目
1.親歷“少有人走的路”——我如何用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改變了我的一生
2.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的活動流程和規則
3.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為什么要讀書——閱讀療法
4.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中的“互動”可以幫助我們成長
5.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幫助我們改善“親密關系”
6.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里如何互動:“談感受”與“做反饋”
7.如何招募一個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
8.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的注意事項
9.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里的“組織者”和“主持人”
10.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的歷程:蜜月期、磨合期和收獲期
11.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38個問與答(Q&A)
12.另一種互助小組——互助式學習小組
13.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招募書(范本)
14.互助式心靈成長小組契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