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福
NEW YEAR
虎虎生威
如虎添翼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走親訪友,甚至,
有不少人把走親戚這件事看成是“無效社交”。
在我國傳統民俗中,春節走親戚是一項很重要的禮儀活動,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一直持繼到正月十六,過去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的說法。
大年初二到初五,正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的高峰期。無論城市或鄉村,在通往各個集鎮、村莊的道路上,帶著各色禮物、穿戴一新的男女老幼來往穿梭、熙熙攘攘,非常熱鬧。這期間幾乎家家戶戶都準備了最豐盛的飯菜來款待親戚,合家歡樂,其樂融融,享受親人團聚的幸福。
近年,年過完了,到了返程的時候,身邊不少年輕人,好像沒有多少“其實不想走”的戀鄉情結,有些甚至恨不得趕緊返城上班上學。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探親,聚餐玩樂,長大后卻不那么愿意了呢?
對于老一輩人來說,走親戚簡直比過年還要重要,是聯絡感情的重要手段。
可是對于廣大的年輕人來說,無論是多小的年輕人,走親戚已經是一種痛苦的經歷。
“你這孩子,怎么不叫人?”
“不記得我啦?
我可是看著你長大的!”
“你小時候我還抱過你呢”
“快敬在座的長輩們一杯!”
“誰誰家孩子可優秀了”
“誰誰小孩都有了你咋還沒談個對象”
想到上面的場景,
許多人已經開始感到“窒息”
總結來說,就是,
學生時期:在哪上學?
考得咋樣?分數多少?
出了社會:在哪工作?
工資多少?何時結婚?
斷親現象
指90后或者00后的年輕對于老一輩的親戚關系越來越陌生,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親戚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不是血緣關系,很多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見面。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大到社會制度,小到民間習俗,一系列的改革風起云涌,“斷親現象”也是社會變革下的時代產物。
秀秀總結了幾個斷親現象出現的原因
地域觀念越來越淡化
在上一輩人生活的時代,出村就是一趟遠行,無論是物質條件的硬性需求、還是情感上的相互交流,無論是生活上的被迫、還是情感上的主動,都要求他們必須重視親戚關系和鄰里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交通信息都特別發達,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到大城市尋求更好的機會,一年到頭都難得回家一次。
人的感情只有越走越親,長期的背井離鄉讓年輕人對親戚和鄰里關系更加淡化。
親戚關系只是上一代的血脈延續
很多親戚由于物質條件、思想觀念、為人處事等各方面的不合,相互走動的頻率越來越少,大部分只是擺酒席、有紅白喜事的時候走動一下,平時卻老死不相往來。
生拉硬扯的親戚關系讓每個人都過得很累,這樣的親戚越多越鬧心,與其如此還不如斷親。
年輕人隨性自由,厭煩人情往來
對于老一輩們來說,親戚之間相互往來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過去經濟水平不發達,彼此之間的精神體交流就體現在了走親訪友上,久而久之,這也成了老一輩們表達情感的方式。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較于父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崇尚精神自由,這種自由體現在生活中就是舉止隨性,不在意別人的眼光。
人情味越來越淡,攀比心越來越重
在過去,親戚們聚在一起,大多數都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家長里短,聊天的核心永遠是感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部分人都一窮二白、缺衣少食,要窮大家一起窮,窮的叮當響,自然沒什么可攀比的!
但現如今,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但與此同時,人情味也越來越淡了。很多時候,家庭聚會成了聚集性刷手機現場,而大家聊天的主題也漸漸成了炫富大會,句句離不開買房買車和結婚生子。逢年過節走親戚,部分親朋好友的靈魂拷問表面上看起來是充滿關心,實際上說不定是暗中較勁攀比!
親戚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
網上有人這樣吐槽:誰家都逃不過一個討厭的親戚。
而在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中,來自親戚的“惡言惡語”也會成為自己迄今為止都難以忘懷的噩夢,一旦親戚之間存在過難以調和的矛盾,哪怕如今父輩們已經和解,在很多年輕人眼中,這依然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
歷史的車輪總在不斷前進,
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斷親現象”逐漸成為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
你能接受“斷親”嗎?
最后,
秀秀教大家先發制人化解走親戚之尬聊(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