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老了,子女都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打拼。不經意間我們自己已經成為“空巢老人”。 當我們在城市或農村逐漸老去,那些漂泊在異地大都市打拼的子女,再光鮮亮麗也只能是茶余飯后談資中的些許驕傲。
無論身處城市或農村,咱們這一代,大多數必定成為“空巢老人”。
40后50后,他們生于貧困動蕩,子女較多,晚年較平和寬裕,加之政府的愛使他們大體能安享晚年。如果你是60后70后,以及部分80后,那么現在正是面對如何老去的夢醒時分。
中年以后,就一定要正視和規劃晚年生活,要開始為養老存些積蓄。“你有他有大家有,不如自己有”。自己有點積蓄,能應付日常基本開支,生活就會坦然些。當然這個積蓄的多少因人而異,而地而異,以遇事不犯愁為妙,因為愁乃百病之源。年紀大了,身體也可能出現各種狀況,所以有點積蓄就尤為重要了,不至于遇到事就向孩子伸手,畢竟也是很難為情的事。一個小感冒能拖成慢性病,不愿及時治療,根本原因是怕多花錢。兒女不在身邊更要照顧好自己,不讓他們掛念,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人生匆匆幾十載,年輕時為子女,為父母活著;年老時要為自己而活,要懂得享受生活。晚年如果身體還行,有機會盡可能要多出去看看,既能活動筋骨,又能愉悅心情,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在小院或陽臺上種點花,養個小貓小狗或小鳥,回家收拾房子看看書……早晨領著狗跑跑步,鍛煉身體,上午收拾澆灌花草,下午找伙伴打牌下棋,傍晚去跳廣場舞……每天也是忙的不亦樂乎。“老來忙,壽命長”,要有點愛好。中年時期就要培養一點力所能及的愛好,比如下棋、書法、寫作、旅游,等等,當然有人愿意帶孫子,又有一點的能力和經驗也算是愛好,這樣就不會無聊,就不感慨無用,就不會覺得無趣。讓自己有事可做,做感興趣的事情。興趣相投的老哥們或老閨蜜可以組成玩伴,和周邊鄰居的老頭老太太們一起參加組團去外面旅行,經濟充實就海闊天空跑遠些,省錢就去郊外看看。也可以一起到附近公園去鍛煉,一起養花種草,最起碼一起逛逛超市也行呀。人是群居動物,要有點人緣。身單影只,畢竟有些凄涼,哪怕孩子不在身邊,有點人緣,有點人脈,朋來戚往,也算是圖個熱鬧,可以談天說地,可以縱論江湖,可以交流愛好,可以回憶人生,如此可以頤養天年。每周和孩子電話通話聊一會,不要在意那點電話費。有條件就和兒女約好一周或兩周小聚和外出吃飯,你請他請都一樣,親情無價。晚年生活時間會比較多,此時的心態又比較平和,身體硬棒,就幫子女帶帶小孩。帶小孩既能減輕子女負擔,又能享受小家伙帶來的天倫之樂。但身體吃不消可不要硬撐,如實告知孩子,否則落下一身病又會成為子女的負擔。當年教育子女,此時要督促自己,自力更生!只要有一點能力,生活起居都要盡量自己搞定。實在身體不便了,再找專業的保姆照顧日。等到身體的確撐不住了,就租住到離兒女比較近的地方,或著,下決心去養老院。社會在向老齡化發展,國家政策、科技力量、服務業都會偏向這一龐大的產業,不久的將來,估計智能機器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獨自生活。老年生活應該有很多種選擇,現在重要的前提是讓自己到晚年時候不要受經濟困擾。對于農村的“空巢老人”來說,必須首先加強農村老人保障力度。從新農合到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進步,但保障力度可以說是長期不足。政府亟需加強農村老人的養老、醫療保障,給他們安全感。尤其要重點關注農村失能、半失能人群,為他們建立支持性制度,或將他們納入敬老院、養老公寓照顧,由個人、政府以及慈善機構共同出錢。現在在村中大都建立了“老年活動中心”,老人們要積極主動參與進來,可以在這里跳廣場舞、聽地方戲、讀書看報、相互傾訴煩惱。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這不是空中樓閣。心態要好,人雖然老了,但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人生閱歷無人可及。凡事看得開,想的透徹,盡管被稱為空巢老人,咱也活的瀟瀟灑灑。你還有什么更好的做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