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7月13日,“2019年《慈善藍皮書》發布會暨成都公益慈善論壇”在四川成都召開。來自公益慈善、學界、企業、媒體和政府等各界代表近八十人現場參與。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指導,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與成都公益慈善聯合會聯合主辦,四川紅十字基金會等待微笑基金與四川省宜賓唇腭裂慈善醫院(宜賓口腔醫院)承辦,成都市科技新聞學會協辦。
開幕式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中心顧問、《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以下簡稱,《慈善藍皮書》)主編楊團正式發布《慈善藍皮書(2019)》,并回顧了中國慈善在過去一年的大數據與發展態勢。
“2018年,中國慈善在步履維艱中奮力向前,守住了基本面,還屢見新氣象。從上往下看,是社會組織強化治理的一年;從下往上看,是慈善倫理呼喚慈善從物化層面回歸本心的一年。”楊團在談到對中國慈善發展的年度觀察時說。
1
2018年,是中國慈善法治走向規范化、體系化的一年,也是慈善行業遭遇重大挑戰的一年。中國慈善在步履維艱中努力向前,不僅守住了基本面,即組織發展總量和慈善捐贈總量持續增長,還在志愿服務、社區社會組織、行業建設、公益創新等領域有所進展。
同時,2018年慈善事業發展亮點頻出。其中,由于《志愿服務條例》正式實施,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全面加強。國家將志愿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志愿服務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2018年,中國志愿者總數約為1.98億人,占中國大陸人口的14%,比2017年增加4003萬人,增長率25%;志愿者貢獻價值823.6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超過50%。
就志愿服務組織數量而言,2018年相較于2013年的73萬家增長到143.3萬家,數年累積增長率為95%,但是從歷年的情況來看,其增長率近年來開始放緩到10%以下,志愿服務組織的生存周期大多在五年以內(60%以上)。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顯示,2018年底,中國社會組織總數量超過81.6萬個,其中社會團體36.6萬個,社會服務機構44.3萬個,基金會數量達到7027家。
社區社會組織培育首次成為國家重點政策,政府下文,各地響應。此外,社會組織國際化策略性增強,不但推進聯合行動以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和影響力,而且突破了跨國別合作,開始注重和嘗試區域合作,走向“促進區域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參與。
行業建設顯示出多年累積的效果,在問責和自律,為資源方提供咨詢顧問、教育、能力建設和技術支持,研究和知識管理,交流、傳播和信息擴散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出現了對中國社會組織經濟規模(N-GDP)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互聯網公益創新繼續迭代。一方面,互聯網公益走向成熟、理性的新階段;另一方面,新經濟公益初現,阿里巴巴將脫貧工作列為集團戰略業務,計劃之后五年,投入100億元,并且調動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每個單元,從電商、生態、教育、女性、健康五大方向設計和探索,幫助貧困地區從根源上著手脫貧。
社會組織國際化策略性增強,不但推進聯合行動以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和影響力,而且突破了跨國別合作,開始注重和嘗試區域合作,走向“促進區域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參與。
慈善倫理建設走向聚焦。公益慈善界在“冰花男孩事件”“癌癥女童王鳳雅事件”中反思弱勢兒童的生存與教育困境,以及公益慈善介入的專業性與倫理界限;在接二連三曝光的公益界知名人士涉性騷擾丑聞引發的社會輿論大嘩中,反思行業快速發展中沉積下來的“江湖習氣”“大佬文化”“山頭文化”“男權意識”等現象,反省慈善倫理發展滯后、慈善價值觀模糊甚至偏移等問題,將這次公益慈善行業的公信力危機轉化為一次行業集體審視、反思、教育與建構的契機,在行業性別友好機制的聯合建設上開始了積極行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汶川抗震救災10年,中國民間公益界啟動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并系統地反思中國現代慈善探索中的得與失。民間公益力量的興起,是中國社會的一場偉大變革,它體現了民間訴求與政府改革只有上下合力、不偏廢任何一方才能不斷進步的實踐經驗,這也是未來中國慈善成長要遵循的基本準則。
2
中國社會捐贈總量為何不升反降?
l 2018年慈善事業發展亮點頻出,但值得注意的是:
l 社會捐贈總量:總量下降
l 全核算社會公益總價值:增速下滑
l 社會組織數量:增速下滑
這三類組織總增速在7%左右,其中社會團體基本處于緩慢增長狀態,比上年增長3.1%,社會服務機構保持同步增長,比上年度增長10.8%,基金會增速在三類組織中依然最快,但總體呈下滑趨勢,比上年度增長11.4%。
《慈善藍皮書》指出,原因主要在于重監管嚴登記的政策設計,但是社會組織登記開放的總趨勢不會發生改變,而且重點向基層傾斜。由于社會組織年檢工作的滯后性,三類社會組織接收社會捐贈額整體采用測算的方式得出估計捐贈接收額。考慮到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社會組織發展情況,2018年社會組織整體捐贈額預計為700億元,其中基金會接收捐贈額約為560億元。
社會組織增速放緩,但數量依然處于上升趨勢,既然如此,中國社會捐贈總量為何不升反降?
《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主編楊團認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隨著近年慈善組織認定工作的開展以及政府政策引導,政府部門直接接收捐贈數量呈劇烈下滑趨勢。民政部門一直是接收社會捐贈的重要陣地,但是近幾年隨著慈善組織認定工作的開展以及政府政策引導的結果,政府部門直接接收捐贈數量呈劇烈下滑趨勢,2017年民政系統直接接收社會各界捐款25億元,2018年度接收捐贈額僅在8億元左右。
曾作為捐贈接收主體的民政系統接收捐贈額下滑到占比1%左右,其所建立的統計系統因為數額較小逐步忽略公示,其他主體的捐贈接收情況尚未建立一套科學完整公信力足的統計方法和系統,加之不確定性成為社會各要素的附著特征,因此測算社會捐贈總額也愈加艱難。
另一方面,中國逐步建立了藥價基準制度,擠出藥價虛高的“水分”。物資捐贈在歷年捐贈統計總額中占三成左右,而藥品、醫療設備和醫療器具捐贈在其中又占九成左右,因此藥品捐贈折價腰斬影響整體物資捐贈統計。醫療捐贈折價下降成為2018年度捐贈總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2017年,我國提出要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這也意味著,在我國實行60多年的藥品加成政策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從此擠出藥價虛高的“水分”。
受此政策影響,物資捐贈接收主要以藥品為主的慈善會系統必然受到影響。以中華慈善總會接收的部分藥品捐贈為例,阿斯利康項目-泰瑞沙藥品2018年單價調減,調減本年捐贈收入7.59億元;瑞士諾華項目-達希納藥品2018年單價調減,調減本年捐贈收入8.4億元;瑞士諾華項目-維全特藥品2018年單價調減,調減本年捐贈收入1.2億元;默克雪蘭諾項目-愛必妥藥品2018年單價調減,調減本年捐贈收入2.2億元,合計調減19.4億元。因此2018年慈善會系統的整體捐贈額度受到極大影響,測算其年度捐贈收入為220億元。
3
《慈善藍皮書》的十年
2018年的中國慈善揭示了在中國特定歷史環境中反映各類不同主體的需求而又對社會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一種大趨勢,因國家處于全球政治經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重不確定性引起中國社會生活中矛盾頻發,它又與中國改革40年來積累的新舊格局的博弈短兵相接。
楊團認為,未來的慈善是緊張的,剛性多于彈性的,集中多于分散的,同時又將會成長為一種能動的、起著巨大沖擊作用的精神力量,應更加重視慈善思想的力量,而慈善思想既要探知各類慈善公益主體在新時期的相互關系,更要在慈善倫理道德、組織建構、歷史文化實質的反思。
自2009年,楊團率隊啟動了年度《慈善藍皮書》的編著工作,并出版了第一本報告。2019年是《慈善藍皮書》第二個十年的開始。楊團強調,選擇四川成都作為《慈善藍皮書》新一個十年的第一場發布會的舉辦地意義重大。她說,中國現代慈善改革其實是從汶川地震救災開始的,而在過去十年四川成都公益慈善持續發展與創新。
過去十年,《慈善藍皮書》始終立足國家改革與發展一線,觀察和把握中國慈善事業的成長態勢,記錄與分析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融互動中的現代慈善變革。經歷年積累,它已成為社會各界及海內外人士了解和認識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歷程與年度特征的重要參考資料。
圖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