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蕁麻疹」,大多數人都只是聽過它的名號,卻不太了解它那些磨人的癥狀:
渾身發癢,像被幾百只小螞蟻咬;
身上發紅,凸起一片片的風團……
除此之外,許多人還會把它和“濕疹”混在一起。
蕁麻疹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和濕疹又有哪些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什么是「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常先有皮膚瘙癢,隨即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的風團,大小形態不一。
根據蕁麻疹的病程、病因等特點,蕁麻疹又分為多種類型。
以急性蕁麻疹為例
癥狀表現為起病急,患者常有皮膚瘙癢,隨后瘙癢部位出現風團,一般持續時間僅僅數小時(不超過24小時),且消退后不留痕跡。
若皮損反復發作,每周至少兩次,并連續6周以上,則為慢性蕁麻疹。
除此外,還有人工蕁麻疹(皮膚劃痕癥)、日光性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等等。
▲ 照片由醫生提供
蕁麻疹有這些“幕后推手”
蕁麻疹的病因復雜多樣,其中較為常見的有:
1、食物
動物蛋白性食物,如魚、蝦、蟹、牛羊肉及蛋等;
植物性食物,如花生、腰果、芒果、菠菜等;
食品添加劑,如色素、調味品、防腐劑、酵母等。
2、藥物
具有抗原性質的藥物,如青霉素、頭孢類、血清疫苗、磺胺等;
組織胺釋放藥物,可待因、嗎啡、阿司匹林等;
藥品添加劑,如防腐劑、抗氧化劑等。
3、感染
由各種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鼻竇炎等。
4、其他因素
呼吸道吸入物,如花粉、粉塵、塵螨等;
皮膚接觸物,如昆蟲叮咬、動物毛發等;
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壓力、運動等;
化學因素,如油漆、涂料和甲醛等;
精神因素,如精神緊張、抑郁等;
系統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
蕁麻疹、濕疹,傻傻分不清楚?
同為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蕁麻疹和濕疹都會出現皮膚瘙癢、紅腫等癥狀,因此很多患者容易出現混淆。
其實,濕疹的皮疹表現更多樣:
有融合、滲出的傾向(皮疹偏“濕”);
雙側肢體或軀干部位常常同時出現、對稱分布;
持續存在時間更長(超過24小時),消退后會留下印子。
蕁麻疹能不能“根治”?
就像沒人問感冒能否根治一樣,蕁麻疹不存在“根治”的說法。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發生過敏性或非過敏性蕁麻疹,絕大多數蕁麻疹患者通過一段時間對癥治療,身體的免疫狀態自我修復后自愈,但可能再發。
蕁麻疹的治療以去除病因、抗過敏治療為原則,因此,建議蕁麻疹患者:
積極進行過敏原檢測
到醫院進行過敏原檢測,在醫生的配合下找到誘發因素并盡量規避。
藥物治療
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組胺藥或其他藥物來緩解蕁麻疹癥狀。
P.s. 除了去醫院查過敏原外,也可以通過觀察尋找自己的過敏規律,來自行判斷過敏原。
特別提醒
當蕁麻疹的風團面積超過全身表面積一半以上,可能會引起過敏性休克,需要立即就醫。
就醫前最好注意以下事項,有利于醫生了解病情:
病情多久了;
每次發作有什么規律;
風團24小時內會完全消退嗎;
吃了什么或接觸了什么后幾小時內發病。
總的來說,雖然蕁麻疹的病因難尋,但注意以下幾點,更有助于預防蕁麻疹反復發作:
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如花粉、動物毛發等;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
穿寬松、輕便的衣服;
留心蕁麻疹的發作規律,記錄飲食、活動、接觸物等。
END